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来源:东饰资讯网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感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学习目标展示

见上

三、作者背景

1.了解诗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1.大声朗读《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及文后注释。

2.题目解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3.观看朗诵视频: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整体理解,感知课文内容

1.层次结构

全诗共七节

(1)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赏析句子

(1)“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点拨】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2)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明确: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我们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3)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明确: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4.写作特点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5.中心思想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六、课堂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七、当堂训练

课外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八、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