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部分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上帝”、“帝”、“天”、“天命”亦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祖宗崇拜与天神崇拜一样,与王权政治相纽合。
作为附属国的小邦周取代大殷商,其政治合法性仍以上帝、天神之命为根据。
周人把天神与鬼神作为人间政治与道德的立法者、评判者,使人们崇拜的对象有了可以认识的内容,在宗教神学里加入了“尽人事”的理性活动。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易经》,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
《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与“”。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的意义。
每卦六爻,自下而上为序,第一爻称“初”,第二爻称“上”,凡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春秋时期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的现象甚为普遍。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天命论
人之为人,不能没有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性与天道”
孔子强调在人事活动中,特别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
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重“仁”重“礼”。
《论语》讲到“礼”(包括礼乐并言)75次,讲到“仁”却有109次。“仁”的内涵:第一、以“爱人”为“仁”。孔子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爱,“泛爱众”前提是孝,推而广之。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第二、以“克己复礼”为“仁”道德是真正显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为,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是“由己”,而不是“由人”,即不是听任他律的制约或他力的驱使。
第三、“忠”、“恕”接近于“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违道不远”。
第四、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第五、孔子的“仁”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至高至美的“圣”(圣人、圣王)、第二层次——“成人”(全人)、第三层次——君子。
方法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后天教育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美学上,提出“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
“叩其两端而绝焉”。
老子
老聃、老莱子、太史儋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其家世代为周史官。道家代表人物,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什么是道?第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精微深远的。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
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它无名、无知、无欲、无为且无形、无象、无声、无体,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正言若反。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法则。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为道日损
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主张“道德”统摄“仁义”“绝智弃辩”、“绝伪弃诈”
“涤除玄鉴”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至虚守静”
“澄明境界”老子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孙子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因伍员(子胥)的推荐,得以见到吴王阖闾。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只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故校之以计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地形》研究了“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与作战的关系和应对的措施、方法。
凡军队发生“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情况,不是由于天灾,而是由于将帅的错误。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孙子十分重视“势”。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
在战术上,“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避实就虚,奇正相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墨子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史记》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墨子思想主旨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而言,乃以兼爱为本。
兼相爱与交相利
墨子主张兼爱互助,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墨子发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有“别”,即偏爱、自私,就产生“交相恶”。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理社会。墨子“兼爱”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他指出攻战的“不义”和“不利”。“尚贤”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袭制度,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尚同”则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主张“尊天事鬼”,他吧宗教政治化与道德化。墨子以“天”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一“天志”为最高准则和尺度,用以衡量天子、王公大人、卿、大夫、士的刑政和言论。他论证鬼神实有,认为鬼神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威慑警戒的功能。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称为“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肯定人们通过五官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强调“心”对“五官”得来的见闻之识的辨析察识。主张名实合一与知行合一。“知:闻、说、亲;名、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实、合、为。”“名”指名辞概念,“实”指实际事物,“名实耦”指概念与事物、认识与实际相符合。“行”就是“为”,有正当目的的行为称“志行”
名、辞、说、辩
后期墨家的逻辑学体系包括“名”、“辞”、“说”、“辩”几部分,以“辩”统摄全体。首先是“以名举实”。名,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种。其次是“以辞抒意”。有“尽”、“或”、“假”、“必”、和“且”等。再次是“以说出故”。基本逻辑范畴是——故、理、类。“故”是事物所能成的原因、条件和论题的根据与理由,其中有“大故”和“小故”。大故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小故相当于必要条件。墨家逻辑的推理方式,有具有类比特点的“辟”、“援”、“推”和属于一般演绎论式的“或”、“假”、“效”“侔”。最后是关于“辩”学的基本原理。“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名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子思子
子思,姓孔名 ,孔子嫡孙,战国初期人,相传他受业于曾子。《史记•孔子世家》曰:“子思作《中庸》
道德的五行
子思五行学说,主要讲五德形之于内,德气流之于外。“仁、义、礼、智、圣”并不在外,通过身体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意识返流之于内心,称为君子内在的德性。“仁之思”的特点是精细,表示德气充盈、流行。“智之思”的特点是长久。是以目接贤人之身行、礼仪之后的反思。“圣之思”——轻盈。《五行》+重点叙述了一心之“三思”——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心通过道德体验的明觉精察或聪明圣智,使内在的精神性的道德呈现于、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流行于人的情感、颜面、四体。
“君子亡中心之忧则亡中心之智,五中心之智则亡中心[之悦],亡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亡德。
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悦旃(焉)迁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亲[也]。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攸(继)爱人,仁也。
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强御,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远而庄之,敬也。敬而不懈,严也。严而畏之,尊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
“独心“——形上、超越之心
上达
心 “中心“——五德形之于内,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仁、义、忠、信
下学
“外心”——四德行之于外
中庸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与联系《中庸》是托孔子之言,以“诚”为枢纽来讨论的。
《中庸》还提出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平凡与伟大的统一。
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后世称子思与孟子为“思孟学派”。
战国中期,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型于天下,孟子以辟杨墨而在学术界崛兴。
性善论
“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善性良知是天赋与人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在人之类的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
仁政学说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前提的。他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以暴力和强制对待百姓,而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爱护百姓,指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孟子首次明确提出为民制产,认为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做非为,并接受教化。
“民贵君轻”,这是孟子思想中可贵的民主性精华。
人格修养轮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孟子认为,道德原则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赖他人赐予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良贵”。
“浩然之气”。孟子提倡宏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节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舍生取义”。提倡先义后利,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
庄子
庄子(约前375——约前300),命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与惠施为友。
《庄子》魏晋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寓言”,乃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借助河神、海神、云神、元气,甚至鸱鸦狸狌、山陵水怪,演为故事,来讲述一定的道理。所谓“重言”,是借重古先圣贤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们相互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之论。但在每一个场合,都隐藏着庄子。“卮言”即无心之言,或酒后之言,没有很强的主观性。一说是漏斗式的话,隐喻五成见的话。庄子说的话,只是从不同角度替大自然宣泄不同的声音。《庄子》的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做出多重的、创造性的解读。
道论
第1, 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第2, 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第3, 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第4, 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第5, 庄子的“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理想人格论
庄子提出了“逍遥无待之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大宗师》指“道”或“大道”。就是说,宇宙中可以作为宗主师法者,唯有“大道”。领悟“大道”的过程,就是解放了为形躯所限的“小我”,而形成与变化同体的“大我”了。庄子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与“坐忘”相联系的另一种实践工夫是“心斋”。“心斋”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就是空掉或者洗汰附着在内心里的经验、成见、认知、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的工夫。
《齐物论》表述了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此篇希望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肉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齐物论》有“吾丧我”之说。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他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本篇的宗旨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道家庄子的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天人的理想人格,其特性是: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与风情俗事、社会热潮、政权架构、达官显贵保持距离。
知论
在《秋水》篇作者借海神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关于是非之争执:“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其惧是也?其惧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dan an)吾谁使正之?使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莫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如用“明”的方法,这是关于是非真相之认辨的初步。接着,庄子提出了更为根本的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即把握“道枢”、“天钧”的方法。这是更深一层次的“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
惠子与公孙龙子
惠施(约前370年—约前310年)又称惠子,相传生于宋而活动在魏。
公孙龙(约前325—约前250年),战国时辩士。赵人,或长期生活在赵国。公孙龙大约活动在赵武灵王、惠文王至孝成王中,与平原君、燕昭王、魏公子牟、孔穿、邹衍、虞卿同时。公孙龙中年在平原君赵胜家当清客,约有二十余年。公孙龙曾与孔子六世孙孔穿辩论“白马非马”问题。今《公孙龙子》传世本只有如下六篇:《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迹府》为门人辑录公孙龙生平事迹。
惠施的十大命题
惠施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
十大论点:其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其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其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其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其六,“南方无穷而有穷”。其七,“今日适越而昔来”。其八,“连环可解也”。其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其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二十一事”:(1)卵有毛。(2)鸡三足。(3)郢有天下。(4)犬可以为羊。(5)马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有卵。(6)丁子有尾。(7)火不热。(8)山出口。(9)轮不辗地。(10)目不见。(11)指不至,物不绝。(12)龟长于蛇。(13)矩不方,规不可以圆。(14)凿不容枘。(15)飞鸟之影未尝动也。(16)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17)狗非犬。(18)黄马骊牛三。(19)白狗黑。(20)孤狗未尝有母。(21)一尺 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马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当感知到白色而未感知到坚硬时,这是两者;当感知到坚硬而未感知到白色时,也是两者。问曰:既然感知到白色,就不能说没有白色;既然感知到坚硬,就不能说没有坚硬。拿这块石头来说,它也就是这样,这不是三者吗?答曰:看的时候,看不到坚硬,只看到白色,那就是没有坚硬;摸的时候,摸不到白色,只摸到坚硬,那就是没有白色。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在《指物论》中,公孙龙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共相”观。此文反复论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命题。概念和所指谓的物是不同的。天下有物,而人用概念去指谓它。另一方面,没有物是不由概念来指谓的。天下没有“指”,所以“物不可以说就是指谓它的指”,但万物皆由“指”来指谓。公孙龙强调了概念对于物的独立性,强调“指”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可以超越经验世界。公孙龙的贡献在于由现象认识进到共相认识,由事实分析进到语言分析。《名实论》说:“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因此,必须厘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通变论》从“正名”的原则出发,提出了类的概念和分类原则。人们不能只根据表面特征的“偏有”“偏没”,还必须依据于类之所以为类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之偏有偏没,来作为类之同异的标准。
《易传》
《易传》是关于《易经》的解释性著作,包括《 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据专家们研究,这十篇文章与孔门后学有关,形成并流传于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汉代经师把《 传》、《象传》、《文言传》的内容附在相应的六十四卦经文后面,起注解作用,其他传文仍独立成篇。《易传》是一部哲理方面的书,集中阐述了形上学、宇宙发生论、生命哲学观、道德哲学与思维方法论。
生生之德,变易之道
《易传》确立了中国哲学的宇宙生成论的思想。《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认为,乾阳与坤阴二气是生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与动因。《易传》的作者把宇宙视为生机无限的宇宙,一切都是生命的流衍,天地精神即“生生之德”。创造发展、趋时更新、生生变易,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周易》的生命哲学。
继善成性,崇德广业
《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乾·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荀子
荀子,名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其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到秦王政九年(前238)间。荀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以及从事教学。《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的主张。“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指出人的“性”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因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
张岱年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改造。虽然一主性善,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究竟言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很大的不同。”
礼论
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荀子认为,礼义起源于对人的自然本性、情欲情感的限制,起源于人们无限的欲求与社会有限的财富的矛盾。因此,只能按社会名分等级来确立消费的多寡,以解决欲求无限和生活资料有限的矛盾。
荀子认为,社会的组成及其秩序化,靠社会分工和等级名分制度加以确立。礼、义则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他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能“群”。而人所以能群居,是能“分”。
荀子主张“以礼正国”。荀子虽然主张以“法治”补充“礼治”,但“礼治”仍然是“人治”。
荀子指出,礼以中道调节情绪、情感的表达。荀子的礼论又是与乐论相结合的,礼乐不仅调节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天论
荀子的天论表现在阐发“天”的自然义和规律义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命题,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礼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也就是界定好天的职分和人的职分。荀子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正名学说
荀子主张名实统一,以名指实。荀子提出“制名之枢要”,即制名的几条原则。第一,“约定俗成”。第二,“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名必须依据实。第三,“单足以喻则单,单不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第四,对名相做出分类。第五,“稽以定数”。“名”不反映事物的数量,只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性和本质。荀子还提出了辩论的逻辑原则,他认为,士君子之辩应当做到:“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从)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 □(妖)言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者之辟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和)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韩非子
韩非,约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才华出众,口讷,不善辞令,而擅长著书。韩非好刑名之学,亦多受黄老思想影响。撰写了阐明自己法制理想的著作约十余万言。此书流传到秦国,受到秦王政的青睐,于是,秦国遂发兵进攻韩国意欲夺取韩非。韩安王五年(前234),韩非到了秦国,但他并未受到重用。后来,李斯等进谗,秦王政下令将韩非治罪。李斯派人用毒药逼韩非自杀。
今本《韩非子》有55篇,共约十万八千字。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的法治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中。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法者,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即是强制性与权威性、普遍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公开性。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
势,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韩非认为,君主权力主要内容在赏罚二柄,生杀大权。“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秘术、权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人皆自利,君国之利在耕战
韩非认为人的心性俱恶。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之自私自利的本性不仅不能,而且无须“化性起伪”,它是君主可以加以利用的对象,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人皆不可信。韩非以君主之利作为一切行为善恶的评判标准。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是农战。韩非发展了法家特别是商鞅“重本抑末”的思想。韩非唯重实利实效的功利思想使他极力鼓吹农战,而裁抑贬斥儒侠。主张“不道仁义”韩非将君国的现实眼前功利视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视法为群体社会的唯一行为规范,并以此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步调一致,去实现君主的治国理想——国富兵强。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固的东西。“道无常操”。此外,韩非在方法论上一方面主张“参验”,另一面又注重对立面不可调和性。“参验”级主张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以参考验证来判断是非真伪的经验方法。
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