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模拟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有风的日子
肖复兴
有风的屋子里,挂在墙上的风铃在轻轻地响着,那声响像是动听的音乐,风就是它的指挥。
我听马勒《第一交响乐》的时候,就是在这样有风的屋子里。风铃响动的声音很好听,只是夹杂着从窗外传来的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对于有些现代音乐来说,不谐调音也是音乐的元素。
马勒的《第一交响乐》这时候传来,与风铃声、喧嚣声构成三位一体的对位和声,立体交叉在我的面前。面对其他两位:风铃和喧嚣──一位缠绵小姐、一位莽撞大汉,马勒有他自己什么样的魅力和绝招?
我并非是有意选择这样的时候来考验马勒,实在是我每天都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和音乐,美好与无奈,总是会一起在磨炼着我的耳朵,我的心。
音乐的神奇,常让我目瞪口呆。在艺术的门类里,大概只有音乐可以保鲜如昨,哪怕历经再长的时间,乐谱已经发黄发霉,老得像是没有牙,只要演奏出来,还是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就还像是刚刚从大海中捞上来的水淋淋张着新鲜的鳃呼吸的鱼。和音乐并驾齐驱的绘画就不行,我曾在卢浮宫看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过,那画已经旧得如同长满了老年斑,我猜想当年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老气横秋的颜色。雕塑行吗?雕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屹立在那里,样子未变,还保持着原汁原味。但雕塑毕竟没有声响,不能如同音乐一样尽情放开喉咙,便像是石头雕刻而成的树枝,不能随风而婆娑摇曳出芳香。
只有音乐可以长生不老,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永远年轻。马勒的《第一交响乐》,就这样一连好多天在我家里荡漾。
在我听来,马勒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痉挛、神经质。虽说稍稍有点啰嗦,但是那样平易,那样温和,充满民间乡土的气味。晨光曦微朦胧的调子,是初春时节绿的新鲜色彩;即使是忧郁,也如天鹅绒般轻柔无比。最后,他的拿手好戏弦乐一出场,立刻尘埃落定般安静了下来,诸神归位,一条刚才还在翻涌浪花的河,平静如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沉淀着蓝天白云,融化着鸟声风声和心声,将一颗心冲洗得水晶般纤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是甜美宜人,让再硬的筋骨也柔软如绵,听得人直想落泪。
据说,马勒在为他的这支《第一交响乐》写文字注释时,第一行写着这样的话:花卉、果实和荆棘……在我听来,在这支交响乐中,即使是荆棘也是柔软的,可以弯成一串脖颈上的珍珠项链。这是只有青春才有的旋律。
在我的青春早已逝去的时候,在我到马勒去世的年龄的时候,马勒的第一交响乐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他的那些如天鹅绒一般的弦乐也好,如天风浩荡一般的铜管乐也好,悲伤也好,欢快也好,忧郁也好,沉重也好……都显得如此美好难得,让人再皴老的心,也湿润柔软起来,恢复一点儿久违的弹性。
马勒的音乐,在有风的屋子里轻轻地回旋,随风摇摆的风铃也好,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也好,都被它吸水纸一样吸得干干净净。
(1).文章题目能不能改为“聆听马勒《第一交响乐》”?为什么?(4分) 答:
(2).第五段中作者说“音乐的神奇,常让我目瞪口呆”,那么“音乐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文章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试加以分析。(6分)
答:
(3).传说中的马勒是个怎样的人?听了他的《第一交响乐》,“我”对马勒和他的音乐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受?(6分)
答: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6分)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1).不能。以“有风的日子”为题,不仅提供感受音乐的典型环境背景和氛围;而且有风才有风铃,更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马勒的音乐。(如说能,言之成理也可给分)(4分)
(2).在艺术的门类里,只有音乐可以长生不老,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永远年轻。文章用绘画历经时间一长颜色就变得老气横秋,而雕塑又没有声响来反衬(对比)音乐可以保鲜如昨。(6分)
(3).痉挛、神经质。虽有点啰嗦,却那样平易温和,充满民间乡土味。只有青春才有的旋律能将一颗心冲洗得纤尘不染、晶莹剔透,无论音乐悲伤、欢快、忧郁、沉重,都显得美好难得,让人再皴老的心也变得湿润柔软。 (6分)
(4).比喻、反衬。用“我”陶醉在马勒的音乐声中,因而对风铃声及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充耳不闻来反衬马勒音乐的无限魅力。(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超 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
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④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⑤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⑥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⑦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
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受爱”的重要。
(2)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 “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6分) (3)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6分)
(4)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超重”感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
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我以为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谁料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
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文汇报•笔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第四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怒放的杜鹃,沐浴着阳光雪山和草滩,以及窗外的流云,与第二段所写的飞鸟、流云、老树等景观前后呼应,强化了成年的我“淡忘”虫子、关注美丽山川的心理。
B.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C.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顽强品质。
D.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E.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此时,我陷入 “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这闪烁的黑色,却仿佛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2)在遇到那一只黑虫子之前,我对虫子们的态度是怎样的?(6分)
(3)文章第六段中三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与作用。(6分)
(4)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