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来源:东饰资讯网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之将亡,此其征欤征:争夺 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

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 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隳:毁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

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 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君子以道事君 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3 分) ⑵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3分)

⑶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4 分)

9.苏轼认为君王防治朋党之祸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请简要概括。 (3 分)

参考答案

6.(3 分)A(征:预兆)

7.(3 分)C(都是代词。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语末助词/表疑问;D 项,用/因为)

8.⑴(3 分)大凡对获取功名有急切之心并对进取特别喜欢的有才学智慧的读书人,就听任、重用他们罢了。 评分建议:“锐”、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⑵(3 分)哎,范宣子如果早听从王鲋的话,难道只是获得这两个义勇的人?况且哪里会有“曲沃之变”啊?评分建议:“蚤”、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⑶ (3 分) 想将他的同党追究到底并且达到使他们一定处于死地的目的,这恐怕是(自己)还来不及转身就遭遇仇人祸患的原因。 评

分建议:“穷”、“所以”、“罹”、语句通顺各 1 分。

9.(3 分)①远离小人,重用人才;②惩治首恶,宽容从犯(或:不凭借强力获取威望)。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拓展 内容简介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 地主家庭。 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 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1061年),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时期,因与 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行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 何正臣、舒亶、 李定等人罗织罪状弹劾,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这就是北宋有名的 文字狱“ 乌台诗案”。数月后侥幸获释, 责贬黄州。元祐元年(1085年),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回京,任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引起旧派疑忌。先后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召回京后,任端明殿学士,官至 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 新党得势,苏轼被贬至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追谥 文忠。著有《东坡七集》、《苏氏易传》、 《书传》,《论语传》和 《东坡志林》等。 《宋史》、《宋史新编》、 《东都事略》、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三朝名臣言行录》、《元祐党人传》及 《乾道临安志》、《嘉泰吴兴志》、 《咸淳毗陵志》等均有传。其弟 苏辙撰有 《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人王宗稷有《东坡先生年谱》,均附载于《 苏东坡集》,明人郑鄤有《考定苏文忠公年谱》,清人冯应榴有《苏文忠公年谱合注》。

《东坡诗话》原书二卷,今本一卷,三十二条。旧题苏轼撰。然据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称“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

可知实非苏轼自撰,但成书较早,至迟在南宋集成。因非苏轼自撰,故未附载于全集。除《郡斋读书志》著录外, 《通志·艺文略》著录于 诗评类。 《诗话总龟》和 《苕溪渔隐丛话》曾摘引其文。今所存仅有 《说郛》本。日人 近藤元粹即据以辑入《萤雪轩丛书》。元人 陈秀明有《东坡诗话录》,清人辑入 《学海类编》,则为别本。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 诗集、 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苏轼诗有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黄善夫刊本、 《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编年注本,即施元之、 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中华书局 《苏轼诗集》共五十卷,其中每——第四十六卷用王文诰本,第四十七——五十卷用冯应榴本。苏轼词较常见的是朱祖谋编年本 《东坡乐府》三卷,有龙棆生 《东坡乐府笺》本。苏轼文在宋代就有多种刊本,最早的选本是南宋 邱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 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本只有文和词,为中华书局 《苏轼文集》七十三卷本所沿用(书后有点校者辑《苏轼佚文汇编》)。其诗文全刊本,宋代就有 《东坡集》《东坡后集》等。明成化四年 程宗刊《苏文忠公全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奏议集》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另附 《乐语》一卷、 《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东坡续集》十二卷及 《年谱》一卷)一百一十二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 《四部备要》本。

1036年1月8日(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