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上海卷
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拥抱需求,回应需求
拥抱需求,回应需求
上海—考生
68
曾经有记者问过霍金这样一个问题:“这世界上,什么最令你感动?”霍金沉思后回答:“遥远的相似性。”而无论是人类自身的需求,还是对于“被需求”的憧憬,本质上都是这份遥远的相似性的产物,不可缺失,无须回避,甚至令人动容。
有别于自身的需求来源于最基本的生理性反应,可用温饱充实,每个人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人们对于“被需求”的憧憬和追念,更是一种心理需求,旨在寻找相似性,聊慰人心。
有说法认为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是懦弱的表现,越不自信之人越渴望被人需要。
实则不然——它是必定的,人类抗拒孤独的方式。人“像一座孤岛”——性别、国籍、种族,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接触人事的大相径庭,注定了彼此的遥远——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和相互理解,因此人一辈子都将和身心的孤独感对抗。所以在生理层面后,心的接近就成了永恒的话题。我们的“被需要”,正是这样一个在遥远中寻求“被感知、被理解、被认同”的相似性的过程,它与懦弱毫无瓜葛,仅仅是孤岛上架出的桥,反映人们内心的渴望。故而我们不能退避三舍,而该拥抱和聆听。
当然,拥抱并不意味着沉溺。当人们尝到自己的“被需要”被满足的甜头时,极易不知餍足,乃至依赖过度,从而丢掉“寻求相似性”的初心,反倒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凸显存在的意义,因此“被需要”就成了手段,丧失了理解和认同的本质。
为了不落窠臼,我们应明白自身价值不由外在决定,而根植于内在。好比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人们只有首先保持了个体的完整和立足的底气,才能清晰界定“寻找遥远的相似性”和“通过这相似性去寻求生命的证明”之间的差别,才能更好地拥抱它。
但仅仅拥抱也是不够的,它只是单向的桥梁,而真正动人的,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他人需求的回应。鲁迅先生曾经提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意味着即便人“被需求”,也不一定就有相似性去与之共鸣。故而,只有推己及人,从自己的需求中看到人类共通的需求,才能将个体的需求普适到大众,从而听见千万个声音,千万种需求,并且去回应其中的力所能及之处,给予他人的“被需求”一点慰藉,真正架构起双向的桥梁。同样是鲁迅所写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道理大抵如是。
拥抱需求,更回应需求,这才是令人感动的,遥远的相似性。
阅卷者精评
文学类比揭示深刻主旨
文章借用霍金的“遥远的相似性”来解释“被需要”的心理,是一种别有意趣的方法,是考生独到思考和深刻立意的一种恰切表达。“遥远的相似性”以一种文学类比的方式揭示了个人价值实现与“被需要”之间的微妙差异,暗示了保持个人独立又关注他人需求的基本态度,从而达成了思辨的立意效果。文章结尾对于鲁迅两句貌似对立的名言的引用与分析,也恰到好处地论证了观点,让人会心一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