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研究
作者:毛奇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选取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交替为研究对象,提出工学交替的重要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仅依靠义务教育,更重要的是搞好职业教育。谁会重视职业教育呢?文章首先阐述工学交替的概述,然后对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交替的由来进行说明,指出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如何设计出好的工学交替方案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 工学交替
在我国教育事业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职业教育、基
础教育、高等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并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次跨越是高等教育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迈进了大众化的门槛;第三次跨越是2010年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 1 工学交替的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对比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共同点都是突出工学结合,例如比较典型的: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才是普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教育。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毕竟大多数人不是搞科研,要搞具体的生产劳动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搞好职业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搞好职业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地方政府不重视,只靠几个教师是不行的,要靠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支持。 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在学习与工作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方向是未来的职业。在这种模式下,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不同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把课堂教育与获取直接社会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给学生带来收益。
工学交替不同于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借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借助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但是学生受益性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61年美国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并形成“威尔逊—莱昂斯” 报告,报告认为:通过工学交替,借助产学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一线接受技能指导和技能培训,进而熟悉今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信息,丰富知识面,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更充分的认识,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不断适应集体生活,体会团队的价值和作用,通过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检测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氛围,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相关报道,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都非常完善,而且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总结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发现:未来经济不管如何发达,社会急需的人才,都是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反观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职位,我们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技术性的人才缺口非常大,供需矛盾严重。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具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工学交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而指导我国的职业教育,繁荣职业教育。
2.1 工学交替以职业教育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讲,工学交替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接受技师专业的启发和指导,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通过参与实际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比较容易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2.2 工学交替彰显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满足了社会需要。创新了教学模式,使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式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理论学习走向理论结合实际的双向式学习,从学历教育转向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教育。
2.3 工学交替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训模式。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开设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培养相应的岗位人才,将企业所设岗位与人才相对接,为企业打造所需的人才,为职业教育指明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供需关系,因此,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企业融为一体,按照企业的需求,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养。商品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引发一种新产品,进而孕育一种全新的职业,职业学校就是根据这种职业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交替就是一座纽带,连接着职业学校和企业,并将两者进行连接与藕合,构成命运共同体。
2.4 工学交替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同社会环境相比范围比较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再由学校向社会转变时,如果过渡不好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为此,职业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最终要去适应社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最后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局面。 3 职业教育中工学交替的由来
工学交替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其雏形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追根溯源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早在在1903年该学院就实施“三明治”式的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然后,美国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在1906 年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该模式与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相类似。1983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其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或地区,该教育协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档次和影响力非常大。2000年经理事会研究讨论之后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从名称逐步向工学交替转变,并且具备了工学交替的特征和价值。而我国逐步推行实业教育的“工学并举”是从近代洋务运动开始,一些企业通过开设学习实习工场,专门传授工艺技术,启发引导工商知识,逐渐形成了一种干中学和学中干式的职业教育模式。随后,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又先后筹建了一批专业性更强的新式职业技术学校,如水师学堂、电报学堂、铁路学堂和工艺学堂等。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学交替模式主要表现为:半工半读。这种半工半读式的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5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行校企结合,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合作,丰富学生的生产实习内容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型。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M].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田美玲.服装专业全景式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0(1). [3]王德文.工学交替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教育体系,2008(10). [4]周明星.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1(3). [5]刘立祥.关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2(2). [6]张振元.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陈解放等.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2004(1). [8]马庆发.职业教育新论[J].上海教育,2006(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