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东饰资讯网
28 河 北 地 质 2008年第4期 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李文鹏 刁 梅 苏 琦 王福超孟祥召 (河北省地勘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石家庄050081) 摘要本文介绍了强夯法的加固机理,系统的阐述了强夯法设计计算的步骤及相关参数的确定,并引用了 工程实例。指出了强夯的优点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强夯 加固机理强夯参数 1 引言 目前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在实践中一般 从工程、地质条件、预期处理效果、材料来源和消耗、 施工机具和进度、对周围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进行 顺利逸出,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强度得 到提高。 虽然对强夯的适用范围学术界和工程界的认识 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都认为随土体的渗透性减少, 强夯效果将减弱。对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一般而 言处理效果不显著,其中尤其是用以加固淤泥和淤 泥质土地基,处理效果更差。 Smohczyk在第8届欧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 会议上的深层加固总报告中指出,强夯法只适用于 塑性指数Ip≤10的土。 我国“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认为,强夯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 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 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从中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 案。 强夯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 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100~400kN重锤, 落距10~40m,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一般能 量为500~8000kN・m。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 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 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性能消除黄土湿陷性条件。同 时,还可以提高土的均匀性,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 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等地基若对变形控制不严 的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它粗粒材料,并应通 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强夯法适用于城市广场、堆场、公路、机场、工业 与民用建筑、油罐等地基处理面积大的工程,经济技 术效果显著。 异沉降。 强夯法由于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加固效果显著、 适用土类广、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工 期短、节约材料、施工费用低等优点,在建筑地基处 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加固机理及适用范围 对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冲击能使土体中 的孔隙减少,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 3强夯法设计 强夯法设计主要参数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单击 夯击能、单位夯击能、最佳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 数、时间间隔、夯击点布置和处理范围等。 3.1有效加固深度 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中,土中的气相(空气)被 挤出,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 起。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 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强夯法创始人Menard曾提出下式来估算影响 深度:H=a・(M・h) 对细颗粒饱和土,巨大的冲击能在土中产生很 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 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 收稿日期:2008—08—17;修订日期:2008—10—15;编辑:高亚蜂 作者简介:李文喁乌(1978一), .助理t程师,主要从I 地基艇础』. 施 地质勘察[:作 2008年第4期 李文鹏等: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弱的细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3.6间歇时间 29 式中:a一影响深度折减系数;M一夯锤重(t); H一有效加固深度(m).h一夯锤的落距(m)。 实际上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 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 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它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 与有效加固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强夯的有 对需要分两遍或多遍夯击的工程,两遍夯击间 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 固土层中孑L隙水压力消散所需的时间。对砂性土, 孑L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 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3.2单击夯击能 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M与落距h的乘积,一般 说单击夯击能大,夯击数少,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 加固的效果和技术经济效果好。一般认为单击夯击 能与有效加固深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选择单击夯 击能应满足地基处理深度的要求,对相同的单击夯 击能常选用大落距,这是因为增大落距可获得较大 的接地速度,能将大部分能量有效地传到地下深处, 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减少消耗在地表土层塑性变形 的能量。 3.3单位夯击能 整个加固场地的总夯击能量(即锤重×落距× 总夯击数)除以加固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单位夯 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 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可通过试验确定。在一 般情况下,对粗颗粒土取1000 3000kN・m/m2,对细 粒土可取15o0~4O00 kN・m/m2。 3.4最佳夯击能与夯击击数 从理论上讲,在这样的夯击能作用下,地基中出 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 称为最佳夯击能。一般认为,最佳夯击能与强夯处 理效率、效果有直接的关系。达到最佳夯击能时,处 理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单击夯击能确定后,通过夯 击击数来实现最佳夯击能。 国内确定夯击击数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普遍以 “应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 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 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 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较大时不大于 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 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3.5 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 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搭 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对渗透性 只有2~4min,故对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可连续夯 击。 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击 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的叠加,其间歇时 间取决于孑L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一般为2—4周。 对粘性土地基可在现场埋设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 带),以便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间歇时间。 有时根据施工流水顺序先后,两遍间也能达到连续 夯击的目的。 3.7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强夯法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和施工 费用有直接关系。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 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 夯击点间距的确定,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 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夯距通常为5~15m,为了使 深层土得以加固第一遍夯击点的间距要大,这样才 能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下一遍夯点往往布置在 上一遍夯点的中间。 3.8加固范围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 出基础外边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 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4工程实例 4.1工程概况 某场地拟建办公楼1栋、教学3栋、宿舍楼6 栋。场地地层除表层耕植土、基岩外,均属第四纪冲 一洪积物堆积而成。表层耕植土:以粉土、粉质粘土 为主,土质松散,层厚0.6~1.0米。表层黄土状粉 土:黄褐色,稍密,局部含碎石、粉质粘土夹层。属中 一高压缩性土层,局部为高压缩性土层。层厚1.5 ~5.1米,具有I级非自重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 110kPa。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状,承载力特征值 为180kPa。石灰岩:全风化一强风化状态。 4.2基础形式的选择及论证 场地处理面积大、工期紧; 30 河 北 地 质 2008年第4期 地基土为湿陷性黄土,局部有碎石; 场地开槽深度浅,为0.6~1.5m; 否适宜强夯。强夯施工时噪音和振动较大,因而不 宜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内使用。当强夯施工时所产生 场地位于郊外,周围1公里没有建筑。 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 取防振或隔振措施。强夯法受土的含水量影响较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当地建筑经验,认为 强夯较为经济、施工速度又快,因此决定采用强夯法 对地基处理。 大。对含水量较大的粘性土或粉土,强夯施工时,由 于振动、施工机械碾压易产生橡皮土。因此,强夯优 先选择砂性土或含水量较低的粘性土、粉土。 强夯施工前应根据试夯或经验合理确定预留土 4。3强夯的实施 (1)强夯机具设备 起重设备:15T履带吊车; 夯锤:圆柱型,直径2.1m,高1.2m,锤重13t; 自动脱钩装置。 层的厚度,使预留土层的厚度略大于夯沉量,一般为 10 20cm。若预留土层过厚,清槽厚度过大,不经 济,而且,减弱了深层处理效果。预留土层过少强夯 后场地标高低于基底标高,需回填夯实或增加垫层 的厚度。 (2)强夯参数 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4.5×4.5m2,共1326个。 单击夯击能:锤重13t,落距9m,单点夯击能为 l170kN・m。 强夯施工期间应注意天气情况,注意防水、排 水。 有效加固深度:设计者凭经验采用加固深度修 正系数0.5。故0.5・(13×9) =5.4m,已满足加固 处理深度要求。 施工设备、工艺简单,仅用一台起重机和重锤即 可施工,操作简单,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都较容易。 加固效果好。夯后一般地基强度可提高2~5 倍。压缩性可降低2~1O倍,加固影响深度可达到6 ~夯击次数8~l0击,夯区分两遍点夯,一遍普 夯,设计地基承载力fk≥190kPa。 10m,同时可防止砂土液化,消除或降低黄土湿陷 强夯效果:各楼号开挖基坑0.3~1.1m,夯后场 地平均下沉量为0.54~0.58m;在夯后14天,通过 载荷试验、标准贯人试验、钻探、人工探井、室内土工 性。 强夯施工节约材料,节省投资。 参 考 文 献 [1]I1 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02).建筑工业出版社 f3]:[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建筑工 出版社 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特征已大大得到改良, 消除了黄土湿陷性,地基土满足190kPa的设计要 求,强夯达到预期目的。 5结论 强夯前应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看是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十一+一+一+-+一+一+…+一 一十-十一+一+-+一+-十-+-+-+ (上接第15页) 从已知铁矿床产出特点看,綦村一矿山村一武 安成矿带找矿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已知较大规模 65个,未检查验证的地磁异常有158个。物探磁异 常是重要的铁矿找矿标志,因此要对已知的矿异常 和未检查验证的有望磁异常进行深入研究,是寻找 隐伏铁矿和扩大已知矿床远景的重要途径。 的矿床深部及外围扩大远景;二是此区处在武安断 陷盆地西侧边缘地带,又是中型铁矿床集中分布地 带,深部保留成矿条件较好,是寻找中型以上铁矿床 有利地带;三是在深部找矿同时,注意煤系中煤质高 参 考 文 献 [1]牛树银等,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 [2 I北省地质矿广:局第卜.一地质大队,河北省邮邢地区邯邢式铁矿 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1986年6』】 变质区,是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区,加上中奥陶纪地层 存在,就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已知地磁异常有374个,已检查验证的216处, [3]河北省地质矿产Jt 第十一地质大队.河北省接触交代一热液 铁 矿资源总f建预测报告,1987年l1月 其中141个见矿或是已知矿异常,未见矿的异常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