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省会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贵阳市休闲农业的游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5年第5期 (总第159期)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C No.5.2015 (Serila No.159) 省会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贵阳市休闲农业的游客和农户的问卷调查 张遵东,张文平,周楠楠,孙欣 550028) (贵州大学,贵州贵13Ft 550025;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贵阳摘要:通过对贵阳市参与休闲农业的游客和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游客获知休 闲农业旅游信息的渠道少,而且休闲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与产品、服务欠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参与休闲 农业的农民多数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由于参与度不高,增收的渠道少,对农民增 收的影响程度并不大。因此,贵阳市休闲农业开发应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特色优先,创新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游客;农户;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5—0069—05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 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贵 阳市休闲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开发了一批较有特色的 休闲观光项目,主要有以修文梨花节、乌当阿栗杨梅节、息烽红岩和清镇的葡萄节等为代表的地方 节庆品;以花溪区镇山村民俗博物馆、乌当区香纸沟王村疱汤、开阳县马头寨、白云区大林村等为代 表的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开阳县青龙河流域的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景区为代表的 乡村生态度假旅游产品。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本文选择农户和游客作为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环节的调查对象。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从需 求角度,对贵阳市休闲农业游客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发掘休闲农业产业链消费终端的旅游需求意 向,指导贵阳休闲农业有目的的重点建设。另一方面是从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农户角度,了解农民 从业人员的一般特征以及农民这一困难群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参与利益分配的情况,有助于支持 政策的提出。 在问卷设计方面,考虑到调查对象素质参差不齐,也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题目设计为 封闭式命题,仅有一个开放式问题。其中对游客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游客个人资料、旅游行为以及 满意度3个部分。游客的个人资料主要涉及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 “食、住、行、游、购、娱”构成了旅游的6大要素,因此我们衡量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感知质量,也主要 从这6个要素展开。行为变量主要是对游客的休闲偏好与意向、旅游频率等进行调查。对参与休 闲农业的农户的问卷除基础性的人口统计变量外还涉及农民参与休闲农业的意向与农民获得的经 济利益的自我感知效果等方面。课题组成员利用节假Et到贵阳市城郊的典型休闲农业园区对观光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GDYB2012001)。 作者简介:张遵东,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文平,女,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周楠楠,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 孙欣,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 ・69・ 发展观察 的游客和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对游客 和农户的调查问卷各发放150份。对游客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率约为85%。对 农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问卷率约为75%。 二、休闲农业中游客特征及满意情况 (一)调查结果 1.游客年龄、职业、出行特征 游客的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18—6O岁之间。18岁以下和6O岁以上的游客多为在家人的陪 同下前往,仅各占3%;18—29岁的游客占29%,30—39岁的游客占到39%,40—49岁占22%,50 —59岁占4%。可见,中青年人群是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人群。这些游客中多是与朋友、家人结伴 游客的职业构成:企业人员最多,占31%,其次为学生占22%,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占19%,个 而行,以团体形式出游的人也比较多,或带未成年孩子感受农业农村自然风貌。 体经营者占16%,退休人员占8%,其他占4%。可见,前往休闲农业区旅游的人多为企、事业单位 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学生。这印证了休闲农业旅游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学习知识的功能。另外,受 调查游客8成以上来自贵阳市,不到3成的人来自贵州及省外,市内游客占多数。 游客出游组合方式:以家庭亲友、朋友结伴出行为主,分别占36%和42%;团体活动占到16%, 排第三位,其他占4%。说明休闲农业旅游的出游组合方式主要是亲友与朋友的结伴为出行特征, 其中朋友组合方式中也包含了同学结伴聚会等组织形式,因此朋友组合要占较大比例。由于休闲 农业园区很少有会议中心功能,因此团体会议活动相对较少。 2.游客交通工具的选取以及对交通情况的满意度 游客乘用交通工具的结构:私家车游客达到48%;而乘坐公交巴士的占23%,位居第二;单位 用车14%,主要是团体会议或团体游园活动;出租车出行的占13%,其他占2%。可见,前往休闲观 光农业区的游客多为自驾游。 通往园区交通便利情况:41%的人觉得一般,这些人主要是乘坐公交或选择打车前往的游客, 同时也有38%的人觉得满意,这些人一般是乘私家车或单位团体游客。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 2%,有17%的游客对通往园区的交通便利情况不满意。可见,休闲农业市场主要偏向于“有车族” 游客。觉得一般和不满意的游客,经过访问得知其原因,因休闲农业园区普遍为城郊分布,近年来 通往园区的路况虽然改善,但公交、大巴车等设施仍有限,主要为小巴,每天发车数还受限,车内拥 挤不堪,还时常有堵车现象发生。 3.游客的旅游信息来源与停留时间 游客获知旅游信息情况:主要获知方式为亲友介绍,比重占4l%,有14%通过旅游宣传手册, 通过互联网占13%,电视广播等占12%,报纸杂志占14%。通过旅行社获知休闲农业旅游情况的 仅仅占6%。后面休闲农业满意度题目也显示,对休闲农业的旅游信息获取便利性问题表示一般 和不满意占的游客占70%以上。 游客选择在休闲农业景区停留时间:受访者中,有50%游客选择停留1天以内,42%的游客选 择2—3天,只有7%选择一周左右,超过一周的仅为1%。不难发现,选择在景区长时间休闲度假 的游客不多,游客主要以短期l一2天居多。 4.游客对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意见 问卷为游客提供了8个建设重点项目进行选择,受调查游客对应该加强的项目进行排序,重要 性由大N/J,依次为:(1)生态与民俗的保护。(2)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3)休闲活动项目的创 新。(4)交通设施的改善。(5)提升服务质量。(6)休闲产品的质量与特色。(7)宣传方式与力 度。(8)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可见,生态与乡村民俗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农 ・70・ 张遵东,张文平,周楠楠,孙 欣:省会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业文化的诉求。当然,在此基础上,游客也很看重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休闲活动项目是否具有 新意。 (二)分析评价 第一,前往休闲农业园观光游览者大多为中青年人,主要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有 学生,大多有缓解工作、学习压力、放松身心等休闲诉求。出行组合方式多为家庭亲友、朋友结伴以 及团体活动、集体聚会等。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在休闲项目产品的设计上要注意不同年龄层次的需 求,提供休闲服务既要注意针对性,又要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 第二,休闲农业交通设施与服务不足。包含两方面:一是园外交通,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年贵阳 公路建设基本达到“路路畅通”标准,因此对交通状况表示满意的游客一般以私家车作为出游方 式;但绝大多数游客对园外交通表示一般甚至不满意,这是因为景区周边交通服务形式单一,城郊 的公交、巴士数量少,出租车前往旅游成本高以及乘车信息线路获取难等,成为影响园区游客前往 原因。同时,园区交通服务空位也是影响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二是园内道路,大部分游客表示对 园区内基础设施表示满意,但也有不少游客表示休闲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缺少艺术设计或很少融入 乡村元素,园区与农村自然环境并不协调。 第三,游客在园区停留时间普遍较短,一般为1—2天。这是因为许多园区在休闲项目数目、特 色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表现为餐饮、住宿等卫生条件不能达 到游客的心理卫生标准,很多游客在休闲体验过后,没有过多的停留,而选择游园半天或一天后返 程回家,使休闲农业的度假等功能没能很好实现。 第四,园区旅游宣传投入不足。从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获取方面调查显示,游客在休闲 农业园区的信息获取上,亲朋介绍占较大份额,而从旅行社获取信息的方式最少。可以看出,园区 在宣传上缺少与旅游机构的宣传、营销合作,产业内相关企业的沟通合作不足。 第五,从游客对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的认知上看,休闲农业发展中,生态与乡村民俗是吸引 游客的重要方面,即农业文化特性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应予以保护与弘扬。排在第二位是景区 内的基础设施,这是因为贵阳休闲农业发展前期准备不足,很多景区内设施缺乏且过于简陋,无法 达到游客的审美需求。在休闲项目的创新上又是游客需求的重点,这是由人们多变、多样、个性的 需求决定的。交通设施方面,许多游客希望能够方便前往休闲农业景区。在服务质量方面,很多游 客也表示在意,企业管理水平与当地农民的服务培训要同时跟进。 三、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的情况 (一)调查结果 1.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基本情况 民族情况:以布依族和苗族占的较多,分别占31%和38%,汉族占26%,其他民族占5%。可 见,少数民族农民在休闲农业园区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很大。 受教育情况: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农民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8%,高中以上仅占有32%,农 民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也是休闲农业中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年龄构成:统计结果显示,从事休闲农业生产与服务的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其 中30—40岁占34%;40—49岁近29%;50—59岁占23%,60岁以上占7%,30岁以下仅占7%。农 民从业年龄普遍偏大。且从业者中,多数为女性,占57%。 2.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情况调查 农民参与休闲农业项目情况:调查范围内,农民参与休闲农业项目最多的前三项是景区内打 工、农家乐(餐饮、住宿)、出售农产品项目,分别占32%、24%、16%,这三种方式成为农民参与休闲 农业的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另外农事体验占14%,休闲体验占11%,其他服务占3%。 ・71. 发展观察 3.农民收入影响调查 休闲农业对增收影响的效果:有40%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自己增收明显,35%的农民 认为增收效果一般,有9%的人认为增收非常明显,而有12%的农户认为作用不大,4%的农户认为 完全没作用。在调查中,近65%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可以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 4.农民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态度 农民对休闲农业的了解情况:一般了解,占31%;比较了解,占17%;非常了解,占18%;了解很 少,占25%,只有9%为完全不了解。可见,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仅占35%。农民对休闲农业的 了解程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参与度程度不同。 对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或公司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程度:有97%的农民是支持或非常 支持休闲农业开发的,只有极少数不支持或非常不支持。尽管农民参与休闲农业的程度与收入影 响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人对政府发展休闲农业持支持的态度。 农民以土地人股形式参加休闲农业开发的意愿:有37%的农民希望人股参与休闲农业的开 发;有54%的农民选择的是“需要加以考虑”,因为农民对休闲农业开发风险没有很好的防范能力, 对全身投人参与休闲农业发展表示怀疑。有近9%的农民不愿意参加。 (二)分析评价 第一,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从休闲农业景区的调查情况发现,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以少数 民族居多,有利于乡村民族文化休闲产品的挖掘;从业者多集中于30—50岁之间,且女性要多于男 性,这是因为女性及年长者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要劳动力,大部分男性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增加收 入。休闲农业发展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建设中更可以促进外出打工者返乡就业。 第二,园区农民收入渠道有待拓展。许多以企业为主导的休闲农业景区,园中农户的从业方式 最主要的是园区打工,少部分农户可以依托园区或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带动收人增加。由于资 金、设施等发展条件限制,很多农民没能开展休闲体验、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特色商品制作等增 收项目。农民在休闲农业中增收渠道受限。 第三,休闲农业带动增收的深度有待加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依托休闲农业对农民增收 是有效果的,但因为农民自身素质条件及从事工作的差异性,参与程度有所不同,其效果各有不同。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需要通过价值链的延长带动更多农户多渠道增收、创收。 第四,农民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与自身联系的认识不足。调查中显示仍有34%的农民对发展休 闲农业的作用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其在休闲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位置没能认识清楚。在对投 资入股休闲农业的开发方面,农民因缺少休闲农业发展认识与指导,加上对土地的依赖性以及风险 的回避心理,使得大部分农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上还持怀疑态度。因此,农民想进一步拓展收入渠 道参与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还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引导、拉动与带动。 四、政策建议 (一)以农为本,不断推动农民的参与度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农民是重点,发展在农村,因此贵阳市休闲农业应紧紧围绕有利于解 决“三农”问题来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文化生活和新农村 建设上做文章,始终维护农民的利益,休闲农业发展中应不断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应在贵阳市政府 规划组织下鼓励农民集体办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项目形式,不断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引 导乡镇企业等社会工商资本创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企业,发挥他们在吸纳 农民就业、建立种养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作用。在休闲农业的开发 中,应创造条件让农民深度参与,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提供休闲 服务等利润,使农民真正得利。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民 ・72・ 张遵东,张文平,周楠楠,孙 欣:省会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不仅仅能够通过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获取额外的观光休闲收人,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 加工和大流通要求,让农民真正进入市场。这需要贵阳市政府或协会组织,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 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 能力。 ] (二)因地制宜,特色优先,创新发展 贵阳市的耕地主要以山地为主,各城区农业资源特征不同,休闲农业的开发,要遵循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应深入分析当地的优势所在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从而根据需求、资源来定位贵阳市休 闲农业发展的环节,在能力范围内开发能够满足需求的休闲农业项目。贵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突 出优势特色是关键,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龙头企业或产业支撑,休闲农业就难以得到大发展。 只有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休闲农业才有吸引力,其发展才可能进人快轨道。要通过培 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龙头企 业,带动休闲农业产业链集群的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例如,贵阳息烽红岩村通过发展特 色的“葡萄”产业,引领了一批休闲农庄、“农家乐”的迅猛发展。在休闲产品的开发上,应将自然生 态与乡村民俗结合起来,农业文化是贯穿休闲农业的灵魂。_4 不断挖掘农村特有的农业文化,以独 特的农业文化吸引游客,不断丰富和创新并提升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和质量,并以创新性的特色产品 和服务提高游客的参与性,满足游客在休闲中学习,在学习中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变贵阳市农业资 源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为整体经济优势。 (三)统筹协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力度 贵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紧密结 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做到有重点、有步 骤。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休闲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 5 在休闲农 业园区的开发中,生态环境是前提,应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以永续利 用休闲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完整的展现贵阳市农村农业民俗等自然与人文风貌。同时应 协调各个环节,特别应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竞争与协作关系。休闲农业园区也 应加强与相关旅游组织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旅行社等机构和互联网及报刊杂志等渠道大力宣传休 闲农业园区及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和服务的独特优势,以吸引目标游客。 (四)成立休闲农业协会 协会是连接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的组织,对降低企业(或农户)的交易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尤 其重要。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应成为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微观“接力棒”。其应该发挥以下作用:第 一,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服务等;第二,监督、协调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孔山.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2004(6). [2]把脉贵阳观光休闲农业筑台两地业者交流献策[EB/OL].中国台湾网,2009—10—28[2015—03—15].http:// www.taiwan.cn/zt/jlzt/ztldjlyt/logo/bwzg/200910/t20091028—1 123828.htm. [3]张遵东,姜嵬嵬.贵州贫困地区农业旅游扶贫开发探讨——以黎平县肇兴乡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2(3). [4]张遵东,张文平.贵州省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探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1). [5]张遵东,王鹭.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作用机理探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3). 责任编辑:邓卫红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