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汉拟声词

来源:东饰资讯网


英汉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仿事物或动物的声音而构成的词, 主要用以指称 各种自然声音;此外,拟声词还经常出现语义转移,转指与该声 音相联系的各种事物。拟声词是比较简单,原始的构成法,在英 语和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名词性转义 这里的名词性转义指的是拟声词由指称自然声音转指与该 声音相关的事物,用作名词,大致分为两类。

1. 转指发声体。 拟声词由指称声音转称发声体, 实际上是人 们运用自己的联想把两个朴素关联的事物联想到一起。 英语和汉 语中不少动物的名词都是按照这种联想方式来命名的。例如 wekoo和“布谷”。Mew—词指称“海鸥”,也是模仿它的鸣声 而创造出来的。英语拟声词 cricket (蟋蟀)源自古法语,在古 汉语中称蟋蟀为“趋趋”, 就如现代汉语称“蛐蛐”一样, 都由 拟声而来。汉语“蝉”又称知了,因蝉鸣声像“知了”而得名。

“蛙”“蝈蝈”等也是按照摹声法来造词的。 当然,这些词有的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现在看来可能已经不像拟声词。 例如汉字“牛”,古音读“牟”,原为牛叫声。现在一读当然不 像,只好用另一表示牛的叫声的“哞”字。 又如汉字“猫”在古 代读 [mau] 已经不太像猫叫了。现在我们称猫叫为“咪喵”,英 语拟声词为miaow,代替了 [mau],可是这些词也是由拟声词转

变过来的

2. 拟声词除了转指发声体,还可以转指其他各种相关事物。 首先是转指声音引出的结果, 例如 crack 由爆裂的声音转指“裂 缝”, bubble 由冒水泡或气泡的声音转指“水泡”或“气泡”, splash 由溅水的声音转指碰出的“肿声”,等等。再则,拟声 词还可以转指声音所伴随的事件。例如汉语“呼噜”可用作名 词,转指“鼾”,说“打呼噜。”又如英语 tattoo 原为军队归 营的号声或鼓声, 在英国英语中也可职称作为娱乐活动的夜间野 外军事演习伴有号声或鼓声。拟声词是表声音的,但 hush 却用 来表示“寂静”或“沉默”,因为 hush 作为汉词,是暗示人家 别出声的“嘘”。拟声词还可用来指声音发生的地点,如 dump 原是倾倒东西时“砰”的一声,也指衣物堆放处或垃圾倾倒处。 汉语用“梆子”还可以转指“梆子戏”或“梆子腔”, 声音与指 称对象的关系又进了一步。拟声词转指相关事物有的十分不明 确,例如英语词gangoyk (建筑物檐口上的装饰性滴水嘴)竟与 gargle (漱口时的咕噜声)同源,都来自法语,源自希腊语的拟 声词。又如法语词 coquelicot 是个花名, 即汉语的“虞美人”, 因为这种花的颜色红的像公鸡的鸡冠。它原是模仿公鸡的啼叫 声,先指公鸡本身,喻指虞美人。在词的发展变化中,这个词的 第一个意思消亡了,而第二个意义却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拟 声词不仅模仿自然声音,在一定背景下还可以引发有关的联想, 形成新词。

二、动词性转义

拟声词用作动词, 也经常可以见到各种语义转移。 虽然汉语 拟声词用作动词的并不多,但也有转义现象。古汉语称诸侯

“死”曰“薨”,《释名•释丧制》云:“薨坏之声也”,也就 是说, 诸侯之死就像“房子坍塌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 当 然这里用的是比喻。 现代拟声词的动词性转义, 有的跟拟声词的 原义还有密切联系, 例如“嘘”

转指“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 或驱逐”; “大家把他嘘下去了。 ”有的跟拟声词的原义之间的 联系已经松懈,例如“轰”转指“赶”,说“把他轰下去”,原 义尚依稀可见; 但说“他扬着鞭子轰牲口”这“轰”的声音则荡 然无存。

英语拟声词的这类动词性转义, 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而且 可以是不及物的或及物的,搭配能力和表现能力很强。以 crack 为例:

(1) The whip cracked as the wagon master started the horses (roader 's Degest Family Word Finder ) 马车夫赶马上路时,鞭子劈劈啪啪响。

(2) The plate craked when I dropped it. 我把盘子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破了。

三、形容词性转义 英语拟声词通过构形变化可变形容词, 其中有的也出现语义 转移, 例如 crack 原为“爆裂声”, 而其形容词 crackly 除了表 示“发出爆裂声的”,还表示“松脆的”或“易碎的”;又如 crash 原为“撞击声”,而其形容词 crashing 除了表示“发出 撞击声的”,在口语中还表示“完全地”“极度的”。

汉语中的拟声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形容词特征, 如可 以跟“的”字结合作定语, 而且有时也可见到语义转移, 不过仍 然多以复合词出现,例如“响当当”比喻“出色、过硬或有名 气”;“呱呱叫”形容“极好”; “黑咕隆咚”用来形容很黑暗, 其中一连用了三个拟声词, 但已跟声音毫不相关, 描述的是视觉 感受。

四、副词性转义

少数拟声词还可以转义用作副词,例如英语中的 bang 砰的 一声转为“突然地”;

The lights went out bang in the middle of the perfirmanle.

演出过程中灯光突然灭了。

汉语中表示突然的“霍地”“霍然”, 其中“霍”字原来也 是象声字,《说文》作“霍”解云: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 霍然。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叠音象声词“霍霍”, 如“磨刀霍 霍”。

五、修辞性转义

英语拟声词相对丰富, 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 但汉语拟声词 常用作比喻。不过,这种比喻用法并非名词性的,而是形容词性

的,在汉语中通常作状语修饰动词, 用于一些抽象事物或者实际 上没有声音的场合,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如说:“心里扑通一 怔”或者“脸唰的红了起来”, 汉语拟声词的这种比喻用法就不 可能直译成英语,而应分别译作 to be seized with terror

to blush all of a sudden. 汉语拟声词的这类比喻用法比起英

语来得很具特色的。

六、成语中的拟声词转义 拟声词在成语中也时而起着重要的语义功能。如汉语成语

“哄堂大笑”“轰雷贯耳”“哼哈二将”“哼儿哈儿”“呱呱 坠地”“牙牙学语”“书声琅琅”等等, 都离不开拟声词; 有的 成语中的拟声词还出现比喻性语义转移, 如“铁骨铮铮”“铮铮 悦耳”中的“铮铮”,显然早已不是金属的撞击声了。

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法,还是一种修辞手段。汉语和英语 的拟声词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 汉语的拟声词多半带有形容词性 质,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但英语中的拟声词多半属于 动词或名词,往往在句中作谓语、主语和宾语。用作名词,拟声 语可转指发声体与其他相关事物等。

我们在运用拟声词的时候,也要使用得当,大方得体,真正 起到加深印象,增强对事物生动、细致的描绘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