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探讨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08年第4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1

  

基于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探讨

陈拥贤,周劲松

1

2

(1.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0)

摘 要: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职业院校“软实力”的基础。本文从职业院校校企共生态的文化内涵剖析入手,从职业院校基本属性出发,探讨了推进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职业院校应从营造校企共生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校企互动的道德素质教育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管理机制改革,塑造参与式、共享型、服务型的行政模式,构筑校企文化互通的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营造体现现代文明和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建设校企共生态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共生态;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8)04-0021-02      

  职业院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积淀

和提炼,是具有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职业院校文化的核心是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在本校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一致的认可度。同时,职业院校文化作为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相互整合的产物,是区别于其他院校和组织的基本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是催生职业教育产生的第一动因,职业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行业、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职业院校文化的首要特征是校企共生态,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也在于创建和维护这种良好的校企文化生态。

一、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的基本内涵依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内外因子有机组合并呈现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运动的系统便成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除对外表现为本身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外,必然对外开放而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并在与外部环境的碰撞过程中吸纳营养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校企共生态。从表象上看,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企业文化色彩和校企共生共荣的特

*收稿日期:2008-05-20

征。在物质文化层面,职业院校校园环境建设突出

了与学校主体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的构建,融入明显的企业文化因子;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职业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注重职业素养的熏陶;在精神文化层面,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确立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即舍“精英化”、取“平民化”的职业定位,培养和塑造具有“终身学习型”品格、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从文化渊源来看,长期的行业、企业办学和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结成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校园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丰富和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同时也必将转变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策略(一)营造校企共生发展的制度环境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已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这时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突破资源瓶颈,调动各种力量,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机制,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内涵与质量。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企共生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机制,加强与标志性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

作者简介:陈拥贤(1968—),男,湖南石门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

教育。

22

陈拥贤,周劲松:基于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探讨          第4期

职业教育集团,增强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实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项目的责任制,完善任务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要联合企业创建工学结合管理体系,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共育机制。四是要建立工学结合促进机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紧密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以执行企业任务的方式参与教学的制度,建立起兼职教师管理长效机制。

构,实现管理人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教师由“课堂讲授型”向“学习指导型”、学生从应试者向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形成教育服务型校园;二是要探索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和执行能力,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理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技术跟踪能力培养,建设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三是要强化领导的服务意识,增进领导与教师、领导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形成人性化的领导制度和柔性化的领导艺术,加强领导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四是要突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优秀管理团队评选,培养教师(二)建设校企互动的道德素质教育体系

从职业院校的服务对象看,学校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相应岗位需要的员工,因此,建设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进行业、企业职业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企业介入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制度,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实行校企互动与优势互补,形成职业道德教育的多维空间。三是主动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职业道德融入到实习实训和“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过程,让学生直接到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岗敬业的品质,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忠诚度。

(三)深化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管理机制改革

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应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广大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以机制创新为先导,依照持续改进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推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其次,要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使学校能动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模式的目标、结构与功能。最后,要建立人事管理激励机制,将教职员工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逐步推行职员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的薪酬制度和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激励机制,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四)塑造参与式、共享型、服务型的行政模式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要求建立人人参与、校企共享和以服务为宗旨的行政模式,学校行政管理的方向要逐渐向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主动服务过渡。为此,一是要增加服务设施,组建服务机

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五是要构筑健康高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素质教育模式,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五)构筑校企文化互通的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感染和融通,使师生员工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行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建立校企文化互通的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学生实习顶岗制度、“亦教亦工、亦工亦教”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实践平台,让参与其中的人相互学习、相互感染,实现文化融通;建立共享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的服务平台,学校为企业开办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行业企业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提供技术创新条件,可以培养师生的行业团队意识,增强向心力和行业竞争力。借助校企文化互通的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将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入校园,进一步增强学校文化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蔡先金.认识大学软实力 打造大学软实力[J].航海教

育研究,2006(5).

[2]李化树.“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2007(2).

[3]楼锡锦,江美芬.实施六项举措 提升六大作用[J].中国

高教研究,2006(6).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8).

[5]王晓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07(36).

[6]赵连华.论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与体制创新[J].高等教

育研究,2007(3).

[7]胡树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J].职业教

育研究,2006(9).

【本栏责编 李 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