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近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25卷第1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5.NO.1 2013年3月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Socila Science Edition Mar.,2013 试论近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鬯为惠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20世纪尤其是建国60多年来,四川方言发生了诸多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在语音上渗透到了四川方言的声母、 韵母和声调中,一些颇具特色的方言特点逐渐消失,总的趋势是向普通话和成都话靠拢。这些变化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和 普通话的影响。 【关键词】2o世纪;四川方言;语音变化 【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13)01—0o27—05 四川方言通常指流行于四川境内的汉语官话 如老派“间kan 、敲k‘au 、觉kau ”、解kai 、窖 方言,它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近百年 kau ””,新派读为:“间t ̄ian 、敲t ‘iau 、觉t ̄iau ”、 来,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四川社会、经济发生了翻 解t ̄iai /t ̄ie 、窖t ̄iau ””。张一舟口 在谈到中江话 天覆地的变化,用于交际的四川方言也发生了非常 的变化时也指出:某些见系二等字声母读为舌根 明显的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 音,皆、戒、街、解为kai,声母在年轻人中颚化为t 。 的人群所使用的方言在语音、词汇上差异明显。这 精组字“燥、噪、造”原声母读为ts‘,现在变读为 种变化受普通话的影响,也受内部强势方言的影 ts,心母字“虽”和邪母字“遂、隧”,老派读为“cy ””, 响。就整个四川来看,成都话是强势方言;就某个 今变读为“suei ””。变读后与普通话相同。 市县来看,市县城区话是强势方言。由于受政治、 禅母字“蝉、禅、晨、辰、唇、纯、醇、常、尝”等字, 经济和人口流动、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整 在四川方言中的声母原为舌尖擦音s,现变读为ts‘, 个四川方言的发展趋势是乡村方言向市县话靠拢、 与普通话相同。 市县话向成都话靠拢,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四川大 部分匣母字受普通话影响声母由x变成 。如 部分地区的方言都有向成都话接近的趋势(川东靠 老派“蟹xai 、鞋xai 、咸xai 、陷xai 、闲xai 、杏x0 近重庆的县市则向重庆话接近)。同时我们也应看 n213*,新派读为“蟹 l ̄e213、鞋 ̄ie 、咸 ̄ien 、陷 ̄icn ”、闲 到,四川方言语音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总的来说在  ̄ien 、杏 ̄in ””。 音类上并未产生明显分合,只是某些字的读音发生 古人声字的声母在四川方言中也发生着同样 了变化。 的变化。如澄母字“泽、择”,四川方言声母原读为ts 1声母的发展变化 ‘e ,今变读为tse ;定母字“铎t O ’变读为“铎to ”’ 一些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非古人声字声母渐 声母变为与普读同,韵母声调均不变。 渐向普通话靠拢“1。这种现象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 除此之外,四川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无的声母 人群中尤为突出,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跟着说。 ——舌面后鼻音声母u和舌面前鼻音声母 在年轻 如并母字“拔”,老派方言读“P‘a ~,新派读 人中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如疑母字“额、恶、哀、 “pa ”’,再如定母字“导、抖”,老派读为“导t‘an ”、抖t 挨、矮、爱、熬、袄、傲、讴、偶、藕、怄、安、按、岸、暗、 ‘au ”,今变读为“导tau ”、抖tOu ”’。见母字“溉、概、 恩、昂”声母本为耵,现在这些字被许多年轻人读成 盥”声母原读为k‘,今变读为k,与普通话一致。成 了像普通话一样的零声母。“仪、疑、宜、艺、义、议、 都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做“浣花溪”。“浣”为匣母 阎、严、研、砚、毅、酽”等字,在四川很多地区都读为 字,老派读为“k‘uan ’,如今年轻人都读为“xuan ” ,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读成了零声母。特别是青 了。成都还有一个著名的寺院——昭觉寺,老年人 年学生为了追赶时髦,第一人称代词“我0o ’,这个 多读为“tiau tCyo 。s'l ”,“昭”字保留了古音,如今 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也被说成了O 。另外,“硬u0 许多四川人都读为“tsau tCyo s'l ””甚至“tsau tG n213..樱oon ”又被很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读成了 ye s1 ””了。 “in213 in ”,不仅丢失了声母,韵母也发生了改变,变 部分见系字四川方言原读舌根音,现受到普通 得和普通话一样了。 话的影响,声母颚化读为舌面音,形成新旧异读。 这些现象在四川各地都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县 收稿日期:2013—01—25 作者简介:曾为, ̄-(1977一),男,四川新都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四川方言与民俗文化。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市的特色方言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天全方言端组字今逢细音tt‘读为tc tc‘。如端 母字“低、滴、底、抵”不读ti 而读tci ;透母字“天、 田、填、添”和定母字“甜”等字读为“tc‘i 8 n””。关于 天全方言,当地流传一个妇孺皆知的方言笑话,“千 千下雨千千妞,莫得孩枣子巾巾爬不上梅子坡紧 紧”②。如今这个方言特色有消失的趋势,受过教育 的年轻人大都不这么读了。 今川东渠县、大竹方言无舌面前鼻音声母 , “牛=油iau 、泥=夷i ’,但在30岁以下的部分年轻 人特别是学生人群中,“牛、泥”变读为“牛r ̄iau 、泥 i ”’;还有部分人受重庆方言的影响变读为“牛nio il 、泥ni2I,’,这种变化还不稳定。 米易话、盐边话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仍无I 声 母,最近据兰玉英 lP卵的调查,这两个县的方言都有 声母。 另外,保留舌尖后音声母的部分方言区,舌尖 后音声母呈现出混入舌尖前音的趋势。 甄尚灵M认为19世纪后期的成都话保留了舌尖 前后两套擦音塞擦音,舌尖后音混同于舌尖前音, 是后来的发展变化。肖娅曼[51调查了成都市区居民 230人,认为6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保存舌尖 后音声母者的比例越大,60岁以下基本无人保存舌 尖后音声母。实际上在今成都市的成华区十里店、 二仙桥、青龙场、龙潭寺,金牛区的洞子口、天回镇 以及成都市所辖的新都、郫县、彭州、都江堰③,至今 仍保留着全套的舌尖后音声母t§t§‘§ .,不过在年 轻人口中,舌尖后音渐渐混入舌尖前音。黄雪贞I61 曾举例说四川的211",)1I、安县保留了t 5 t 5‘s声母,而 今天的北川和安县新派方言保留舌尖后音的情况 已经比较少了。 即使在西昌、自贡、内江等保留全套舌尖后音 的方言区,新派t§t§‘ .的发音部位也已不同于老 派,t t ‘5 的实际音值介于tsts‘s z和t t s‘s 之 间。内江城区已经出现ts、ts‘、S和t s、t ‘、5混读的 倾向。这是上述方言区语言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1960年的调查显示 ,南江、巴中、仪陇三地的官 话方言分尖团音。这三个点同时也有ts组和t 组声 母。现在三点的尖团音已经渐渐消失,舌尖后音已 经逐渐混同到舌尖前音中。笔者2010年在仪陇金 城镇的实地调查表明:仪陇老县城官话的尖团音已 经消失,舌尖后音已经逐渐混同到舌尖前音中④。 黄雪贞 谈到四川I境内的南江、通江、巴中、达 县、仁寿、荣县、内江、彭县(今彭州)、大邑、蒲江等 地的方言分尖音团音。实际上现在成都市所辖的 彭州、大邑、蒲江三地的方言并无尖音团音的区别 了。甄尚灵 指出《西蜀方言》语音表明成都话在l9 世纪后期尖团还分得很清楚,可是到20世纪50年 代已无踪迹可寻了。至于仁寿、荣县、内江的方言 也已找不到尖团音的踪影。如:节=结、酒=九、精= 经。只有巴中、达县等地的山区尚有少数老年人保 留这一语音特点。 2韵母的发展变化 韵母的变化以古入声字居多。部分梗、曾、深 摄人声字“立、粒、缉、集、习、袭、急、级、积、击、激、 积、极、迹、即、籍、脊、级、劈、辟、僻”,韵母在四川各 地有的读i(广安),有的读ie(新都、郫县一带),有的 有i、ie两读(成都)。把ie韵母读成i韵母,这是成都 话的发展趋势,梁德曼u。l认为这实际上是当时成都 话的城乡差别,如今这种差异已经很小了。现在不 论是否读为人声调,在各地年轻人口中,都广泛存 在读成i韵母向普通话看齐的现象。另外通摄合口 三等人声字“曲、续、蓄、狱、育、域、欲”韵母由“yo”变 读为“Y”;臻摄合VI三等字“律nu /no 、率效率SO ’变 读为“律ny 、率ny ”’;江摄开口三等字“学Cyo ”’变 读为“学 ̄ye ’。还有一些古人声字声韵都发生了变 化,如:成都话中通摄合口人声字“卒tCyo 、族t ‘yo 、俗Cyo 、速Cyo 、肃 ̄yo 、宿 ̄yo ”’变读为“卒 tsu 、族ts㈠U 、俗SU 、速SU 、肃SU ”、宿Sil ””;这些字 在川东北一带(如南充)原读为“卒t ̄y 、俗 y 、速 Y 、肃 y ”’,而今在年轻人口中变成了“卒tsu 、俗 SU 、速SU 、肃SII ””。 大部分通摄、江摄合口二、三等入声字,原读韵 母为u,今变读为跟普通话一致。如:在成都话老派 “粥tsu 、轴tsu 、肉zu 、绿nu ’,新派读为“粥tso U 、轴tsou 、肉zOu ”、绿ny ’。四川其他地区的方 言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 以上谈到的是古人声字韵母的变化情况,非古 人声字韵母也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例如: 止摄、蟹摄开口三、四等字“臂、披、坯(合口)、 批、譬”等,在四川很多地区韵母都读为ei,今“臂 pei ”、披P‘ei 、坯p‘ei 、批p‘ei 、譬p‘ei ””变读为“臂 pi ”、披p‘i 、坯p¨i 、批p¨i 、譬p∽i””。四川人因忌 讳说女阴“昃p'i ”,故将与“昃”同音的字要改读为P ‘e 一般来说,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的四川人,是不 会读为p‘i 的。止摄字“被、备、眉”老派读法韵母为 i,现变读为ei,跟普通话一致。 止摄合口三等字“慰、虽、遂、隧、穗”韵母由y变 成uei,在成都市区原读为“慰Y ”、虽 y 、遂 y 、隧 v ”、穗 v ””变读为“慰uei ”、虽suei 、遂suei ”、隧 第1期 曾为志:试论近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29. suei ”、穗suei ””,跟普通话一致。 臻摄合口字“尊、村、存、寸、论、孙、损、笋、榫、 轮、墩、钝、盾、吞(开口字)”等,在四川很多地区都 带,将“甘蔗”读为kan tson。”,如今kan tse 的说法 也渐渐流行开来。 1960年四川大学对中江话的调查显示”。1,该地 读为开口韵On,今变读为合口韵uOn,跟普通话一 致。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较早,许多老年人也存在 混读的现象。 梗摄合口三、四等字“营、萤、荣、尹”,在四川各 地原读为撮口前鼻音韵母yn,“营yn 、萤yn 、荣 yn 、尹yn ’,今变读为“营in 、萤in 、荣yo13 /zo13 、 尹in ’,跟普通话韵母相同。 此外,一些常用词,如各地“医院”的读法,从老 派“i uan ””变读为“i Y 8 n ””;“郝姓”老派读“Xe。‘ 成都、XO 汉源”新派读为“xau ’;新派说“硬 。/a n ”、鹦in 、樱in ”不说“硬13on 、鹦13on 、樱(Ion ”; “永、咏、泳”韵母由“yn ’变读为了“yo13 ’;江摄开口 三等字“项X Q ”、巷X Q玎 ””变读为“项 i Q U ”、巷 i Q ””。“雷、累、垒、类”的韵母有由合口韵uei变读 为开口韵ei的现象,但是这种变化不稳定,在蟹摄、 止摄合口三等字中也不成系统。 “珊”老派四川方言读为silan ;新派读为san ; “琼”老派读为tCyn ,新派读为t ‘i0u ,“旭 yo。”’被 新派读为 y ”⑤,声调也由阳平变成了去声。“彩虹” 老派说“虹ka13 ””,新派说“彩虹ts‘ai xo13 ’。“亩、 茂”等字老派读为mo13 ”,而今受普通话的影响,年 轻一代大都读为“亩mu”、茂mau ””。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成都市区话中助词 “的”的读法,在年轻人中由ni 变成了ne 。这一变 化大概最先在赶时髦的年轻人中流行,后来经过方 言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推波助澜,渐渐形成了稳 定的新派读法。 另外,四川某些市县话有一些不同于成都话的 特殊读法,现在年轻人口中也发生了变化,向普通 话和成都话靠拢。如: 成都市郊的新津、邛崃、大邑、崇州、蒲江,把部 分果摄开合口字如“波、菠、玻、婆、多、罗、窝、过、 坐”等读成u韵母,“抱鸡婆窝窝”听起来像“抱鸡蒲 呜呜”,这是当地方言的一大特点,而今这些字逐渐 变读为0韵母了。此外,假开三麻韵字ie读成i,“姐 =己t i5=I、爷=姨i2J'’;Y ye都读成y,“靴=虚 y ”,新派 读法也渐渐读成了“姐t¥ie”、靴Sye ”。岷江流域一 带都存在这种现象。如乐山市,老派将“爹、爷、姐、 写、借、谢、夜”韵母读作i,新派改读作ie。山摄合口 一等字“端、短、段、断”老派读为开口呼“tan””,新派 读成合口呼“tuan””,与成都话相同。 岷江流域大邑、邛崃、蒲江以至青神、沐川一 无yen、yn两韵,张一舟” 认为早在《跻春台》中“中江 话撮口呼就混入齐齿呼。如:怨恨误作厌恨,言误 作援”。在韵脚字中,“女、趣、砌、馀、躯、屈、锯、去” 等U韵字押韵,说明它们的韵母不是v,当念iu⑥。而 今中江话里已经有非常完整的撮口呼韵母了。 《四川方言音系》还显示西昌、宁南、冕宁无撮 口呼。如今,西昌话新派比老派增加了Y ye yan yn 四个韵母,比老派减少了iu韵母。老派无撮口呼韵 母,新派有撮口呼韵母。如:“菊、曲”,老派韵母读 为iu或io,新派读为v;“决、绝”,老派韵母读为ie, “却、确”,老派韵母读为io,新派都读为ye;“选、元、 权”,老派韵母读为i s n,新派读为Y s n;“军、云、 群”,老派韵母读为in,新派读为vn。段英u 在2O世 纪末记录了这一变化,2010年曾为志、兰玉英实地 考察西昌城区官话方言时,也印证了这一变化。攀 枝花仁和区也无撮口呼,梁德曼” 预测“虽然仁和区 和邻近的云南话里没有撮口呼韵母。……他们之 中的青年人都因此觉得自己的话土,不好意思,努 力改变自己没有撮口呼的口音。”20多年前的预言 如今成为现实。兰玉英 l 的调查显示:米易话和 盐边话都具有yu、Y、ye、Y£、yn、yong六个韵母,普通 话和成都话都只有五个,米盐话还多出一个yu,可 以说米盐话的撮口呼是很发达的。应该说,撮口呼 的出现、齐齿呼的分化是这些地区方言的一个大趋 势。 老派荣县话无a13 ia13 ual3 icn yen五个韵母,阳 声韵大幅合并,a13=an,ia13=ien,Ila ̄--uan,ien=in,yen= yn。“卖盐”跟“卖淫”、“发钱”跟“发情”、“卫生间”跟 “卫生巾”毫无区别。故荣县人发这些音时常常被 人取笑。大概受普通话、成都话以及这种尴尬的谐 音的影响,今年轻人群中,a13 ia13 uag ian yen这五个 韵母开始出现。成都、新都、大邑等地老派有将“可 怜k o nien ”’读成“k 0 nin ’的现象,ien读作in, 是否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语音层次,为我们提供 了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 乐山、青神、沐川一带“娃、挖、瓦、挂、夸、花”老 派韵母读音为Q,新派韵母读音为U Q。假摄麻韵 开口三等字韵母,老派读作ei,新派改读为e。三地 方言中没有e这个韵母,新派读音借用了成都话的 韵母。如“者tsei 、遮tsei 、车ts‘ei 、撤ts‘ei 、扯ts‘ ei 、蛇se 射sei”、社se 惹zei42,’新派读作“者 tse观、遮tse 、车ts‘e 、撤ts‘e”、扯ts‘e42.蛇¥e21、射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第25卷 社se”、惹ze ”。西昌:方言也有类似的例子。赖 江堰、双流、新津、大邑、邛崃、蒲江11个点保留了人 先刚” 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事实上,最迟在 清中期,麻韵开口三等字的韵母多读为ia,今四川 方言中“斜”老派读为 ̄ia21、“爹”有三读,一种读为 tia ”⑦。后来ia演化成ie,从i ie、e的变化大概 到解放后基本结束。章组麻三又由e裂变为ei,在 岷江流域温江、邛崃至乐山一带,ie又丢掉韵腹,高 化为itm。如邛崃方言“爷i 、野i”、夜i 。” 以上谈到的多由普通话的影响导致的四川方 言的变化。此外,从内因上说,音系内部的结构调 整也可以引起语音变异。四jlI方言的这类音变,以 an、ian、uan、yan韵尾的变化最为突出。甄尚灵 指 出,an ian uan yan的韵尾一n,发音时川东地区舌尖着 实抵齿龈;川北、川西地区舌尖作势不抵齿龈;川 “声,如“吃”在温江、崇州、双流、新津、都江堰(河 西)、大邑、邛崃、蒲江读为ts‘3”,在新都、郫县、彭 州、都江堰(河东)读为ts‘aL”,今受到成都话的强势 影响,在年轻一代中许多人渐渐改读为ts‘1 。这类 读音还发生在“食、实、室、湿、十、识、质、职、执、汁” 等入声字上。上述这些地方的人声有归人阳平的 趋势。 “帆、微、薇、危”的声调有阳平和阴平两读,老 派四川方言读作阳平调,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读作阴 平调,跟普通话一致。从社会层面看,这种音变又 经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扩散,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在 普通话影响下也像年轻人一样把“帆、微、薇、危”读 成了阴平。 西、川南地区则出现元音鼻化的情况。也就是说, 四川方言an ian uan yan韵尾一n的共时地区差异,体 现了一n由川东向川北、JlI西、川南逐渐弱化的趋 势。今天的成都市区话,韵尾一n存在着弱化、鼻音 化甚至脱落和变异的情况:从弱化an、ian、uan、 yan)到鼻音化(百、j百、u百、 )和变异( 、ize、u 、yoe)。 鼻音化出现在中年人群中,而许多青年学生和时髦 的女青年则干脆将它们读成了 、iae、u毋、yze。当然 这一语音的内部变化还处在整合过程中,还未定 型。 再如,西昌方言撮口呼正在逐渐形成,撮口呼 的形成导致其声母系统发生变化,部分精组和见组 原本读作舌尖前音和舌根音的声母腭化产生了舌 面前音t t ‘ (当然也受到齐齿呼的影响),t t ‘ 所辖字大大增多。 3声调的发展变化 声调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古人声字的读音上。 灌赤片区岷江小片保留了入声调类;灌赤片区雅棉 小片古人声归人阴平,成渝片区古人声归人阳平, 灌赤片区仁富小片古人声归人去声。如今,四川各 地的官话方言中不少古人声字的调类都变得跟成 都话甚至跟普通话一致了。如成都话“龙泉驿”的 “驿”阳平调被读成了去声。“巴蜀”的“蜀”,年轻人 说成了“巴鼠”“所尼”,“捏嘣e ”’受普通话的影响变 读为“捏rkie ”。 成都市所辖的温江、郫县、崇州、新都、彭州、都 受普通话影响,一些字的声调被类推跟普通话 声调读音一致。如“涛t'au 、岗kaos5,诊tson ’变读 为“涛t‘au 、岗karl”、诊tson ’。这种类推还多发生 在入声字上,如“吸引 n ’、“约定y0 ,ve tin ””、 “文摘uOn tsai ”、“激动t ̄i tuo ”、“夕l ̄H ̄i iao ’、 “逼人pi zOn ’。“吸、约、摘、激、夕、逼”为人声字, 在保留人声的方言区中读为人声调,在成渝片方言 区本读为阳平调。 学生人群中还有这样一种类推情况,直接根据 语音对应关系把普通话读音变成四川方言,这种变 化不仅仅发生在声调上,也发生在韵母上。如:“潜t ‘ien ’、“科学k‘3  ̄ye ’、“个别k3 ”pie2l”、“核心 XO  ̄in ”、“合格XO ko ”’、“虱子s1 ts1 ’、“窠臼k‘ 3 t ̄iou ””、“弯曲uan t Y ”、“住宅tsu ”tsai ”、 “宅男tsai nan ”’等,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四JIl方言声调的变化虽然受到了普 通话的影响,但它是在声调类推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的来说,不会改变声调的调值也不会改变无人声 区的调类。有人声的方言点会出现部分入声字归 入其他调类的现象,最后入声也许会消失,但这需 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以上谈到的这些变化往往没有经过逐步变化 和积累的过程,从原音值变到目标值,突变到位,普 通话的影响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考虑到趋同 于普通话的变读盛行于青年学生中的情况,这种趋 势今后会日益增强。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本文所说的老派方言大概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讲的方言;新派方言主要指40岁尤其是30岁以下年轻人所讲的方 言,其语音受外界的影响最大,可以代表四川方言语音的演变趋势。本文未指明流行区域的,以成都话声韵调标音;指 明流行区域的按当地实际读音标音,标音参考了《四川方言音系》。 第1期 曾为志:试论近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31. ②意思是:天天下雨天天溜,没有鞋笊子(一种铁制的鞋套,下有铁钉,雨天套在鞋上可防滑)钉钉爬不上梅子坡(地名)顶 顶。 ③都江堰市区方言以金马河为界分为河西话和河东话,此处指河东话。 ④巴中、广元下属的一些乡镇的方言仍保留尖团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分明。广元、巴中市区和仪陇县城官话无尖团音 的区别,舌尖后音已混入舌尖前音。少数老年人除外。 ⑤珊、琼、旭:多作人名。 ⑥据笔者调查,今巴中、广元、苍溪一带仍有人将“女”读为“iu53”;仪陇有将“雨”念为“iu53”,“去”读为“t ‘iu14”的现象。 ⑦“爹”有三读,分别是“tia55、ti55、tie55”。另,今四川客家方言中,麻韵开口三等字韵母都读作为ia。 【1】周及徐.20世纪成都话音变研究U】.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13】张一舟.《跻春台》与四川中江话Ⅱ].方言,1998,3. 【31[15】兰玉英,蓝鹰,左福光.攀枝花本土方言与习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1. 【4】【9】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U】.方言,1988,3. 【5】肖娅曼.关于成都话舌尖后音声母的调查叩.四川大学学报,1999,6. 【6]【8】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Ⅱ】_方言,1986,4. 【711111 ̄E尚灵、郝锡炯、陈绍龄.四川方言音系Ⅱ】.四川大学学报,1960,3. 【10】梁德曼.《成都方言词典》引ee1].方言,1993,1. f12】段英.四川西昌方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U].语文研究 1998,3. 【1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Ⅱ1.方言,1984,4. 【16】赖先刚.谈谈乐山方言语音的偏移[7].天府新论.第2004,6. 【17】王庆.从川方言麻三韵母的演变谈川剧的“黑白韵”I1.四川戏剧,2011,2. 【18J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们.方言,1983,4. On the Phonetic Changes of Modem Sichuan Dialect ZENG Wei—zhi (Culture andArt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Siehuan 610000) Abstract:Obvious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ichuan diale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especillay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se changes have infihrated into the initils.tahe ifnals and the tone of Sichuan dilecta in phonetics.which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some distinctive dialect features.The general trend iS that it moves gradually close to Mandarin and Chengdu dialect.Most of these changes ar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economy.population and the Mandarin. Key WOrds:20th century;Sichuan dilect:Phonetaic changes (责任编辑:张俊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