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草学考试参考资料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草地放牧的优越性

a.放牧是经济有效的家畜饲养方式 ,青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营养价值高 、 适口性好;b.

放牧促进家畜的健康; c. 放牧是草地管理

的重要环节之一(适度放牧—正效应 牧草繁殖的影响 (种子繁殖、营养繁殖 有利方面—适度放牧刺激生长;不利方面—过度放牧影响繁殖)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牧的结果。)放牧对土壤的影响(有利方面:畜蹄的践踏具有耙、压作用;不利方面: 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 ;影响土壤水土保持的能力: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蒸发)

三、草地对放牧的响应

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

植物种类组成的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各不相同。 草地植物的补偿生长: 试验证明适当放牧可以提高草地植物生产能力。McNaughton(1979,1983)提出放牧优化理论,认为食草动物和牧草的进化是同时进行的,适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是有益的。 放牧优化理论中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家畜采食即使是轻牧, 都会造成植物伤害甚至死亡,属于欠补偿性生长(Under Compensatory Growth); 第二种,植物开始对放牧没有响应或不受放牧影响,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受到伤害,属于等补偿性生长;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化水平,但如果放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a.过度放牧(光合作用降低、碳水化合物储藏减少、根生长缓慢、种子产量降低、

竞争力降低、草地覆盖物积累减少、水土流失);b. 轻度或中度放牧( 光合作用增强、分蘖增加、遮阳减少、呼吸损失减少、促进植物生长因子活动、减少多余的地表覆盖物、刺激植物生长)

四、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放牧:草地在正确的管理下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产力、相对稳定的草地群落结构,土壤不出现沙化、盐碱化或水土流失,放牧家畜的各项生产指标(生长、泌乳、 繁殖、产毛)处于良好状态。(一)放牧的适宜时间(牧草返青后的15~18天是牧草发育的临界期,放牧上称为忌牧期;适宜于开始放牧的时期:牧草返青生长15~18天以后 ;放牧过早、过迟都不利,最迟不易晚于禾草拔节期)地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草地利用率(%)=适当采食量/某地段总产草量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 确定草地利用率时 应考虑的因素:(1)草地的耐牧性(2)地形与水土保持情况(3)牧草质量状况(4)是否干旱(5)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地(6)牧草的临界期。 b.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量测定方法:(1)双样方法(2)Cr2O3 (3)食道瘘管法 (4)链烷法 (三)草地的放牧强度 确定了利用率,就能根据采食率来检查放牧场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利用程度。放牧强度: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采食率≈利用率 放牧适宜;采食率<利用率轻度放牧;采食率>利用率过度放牧)

(四)草地载畜量 在一定放牧时期内,在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决定载畜量的三要素:家畜数量、放牧时间、草地面积。(a.时间单位法:头日/hm2

在单位面

积的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数。 b,面积单位法:hm2/羊单位.年 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数量家畜所需草地的面积。 C.家畜单位法:羊单位.年/hm2 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 我国“绵羊单位”:在单位利用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能承载饲养的标准家畜头数。羊单位:1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单羔,日消耗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或与此相当的其他家畜为一个标准羊单位。(标准干草:达到最高月产量时,收割的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温性草原或山地草甸之含水量14%的干草。) 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方法:(经验估计、根据家畜的健康状况来估计、用放牧实验法估测、按草地产草量估算)

载畜量=饲草量(kg /hm2)×利用率/[家畜日食量(kg/日•头)×放牧天数]

载畜率=饲草量(kg /hm2)×采食率/[家畜日食量(kg/日•头)×放牧天数] (载畜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上实际放牧家畜的数量)

分区轮放 :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获得较大利益。

分区轮牧的优点:(1)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2)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轮牧均匀利用草地,防止杂草滋生,优良牧草较多,自由放牧摧残优良牧草植被成分变坏;(3)增加畜产品,轮牧避免家畜活动过多消耗热能,均匀利用草地,家畜健康生长发育;(4)加强放牧地的管理,利于有计划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5)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播,轮牧经安排不在同一草地连续放牧6天以上,减少感染幼虫的机会。

划区轮牧 定义:根据草地生产力和家畜数量,将草地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分区,规定每个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并在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第八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割草地:指牧区草原、农区草山草坡、沿海滩涂草地以及人工、半人工草地中能够进行割制干草的生产地段,它是草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割草地的选择(根据草地类型、自然条件和干草产量高低等,选择以禾本科草为主、植株较高和具有一定产量的草地作为割草地。) 牧草的刈割时期(影响割草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干草品质):当年干草产量和干草营养物质含量。根据生长期内割草地产量动态和牧草营养物质积累动态规律,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开花期刈割可收获较高产草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个别情况下草地最高产量是在结实期)开花后延迟刈割,会降低干草品质。综合考虑当年的割草地产量和干草的营养物质含量,尤其是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牧草的适宜刈割时期应当以开花期为最好。 刈割时期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 科学实验证明:下一年草地最高产量是在本年开花期刈割情况下获得;相反地,下一年草地的最低产量却是在本年早期(开花初期以前)刈割情况下获得。 牧草的饲用价值:确定刈割时期不一定完全按照草群中主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高大杂类草草地:抽穗(现蕾)初期到开花期刈;高大禾本科草地:抽穗初期刈;芦苇割草地应在抽穗之前上有8~9片叶时;蒿类草地,在结实期刈,以减少苦味;针茅为主草地,在芒针形成或出现前刈割)刈割高度: 影响干草数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a.牧草刈后留茬越高 收获量越低,草地产量的损失也越大;影响干草营养物质含量/ b.刈后留茬过低 ,降低了牧草的光合作用,影响刈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适宜的牧草刈割高度为5~6cm, 但对下繁草草地为3~4cm, 地面不平时,可提高高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