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鉴赏中考答题技巧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天宝初中 喻慧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

这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词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分析。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内容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人生志向: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马致远的《秋思》

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仕途失意的苦闷;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一定要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意(象)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

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附:诗歌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音信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

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漂泊

石灰——节操、纯洁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沉静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英雄——追慕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考题设问方式

手法类: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 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

5、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第五注意炼字、炼词。

1、考题设问形式:

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好在哪里? 答: 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为我们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

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第六:还要了解名家的语言特点。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晓畅、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婉约凄清、陆游雄浑悲壮等。

语言风格还有像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浑厚雄壮等。

总之,赏析古诗词时,既要从整体把握,又要从局部入手;既要抓住主题,又要关照形式;既要掌握诗内,又要了解诗外。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达到最佳效果。

附解题技巧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

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3.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