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3)答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3)答案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是”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之”,可译成“在那里”“从这里”,多用于缺补语或宾语的陈述句末。)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此处可以译为“在哪里”)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传》) (从哪里)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于加之,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助词)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6 置杯焉则胶(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何,在哪里)

7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兼词,兼有代词 “自己”加句末反问语气词“呢”的语法功能)

8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他”)

9君何辱讨焉(他们)(《殽之战》)

10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代苛政猛于虎这种情况)

11然力足于至焉(《游褒禅山记》)(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

1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焉,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

1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

14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

15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的”)

1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 “……的”)

17如乐作焉(《石钟山记》).(前边有“如”“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如……焉”“若……焉”的格式,相当于“一样”“那样”)

1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9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 “啊”)

20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捕蛇者说》)(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译为“了”)

21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可译为“呢”)

2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可不译)

2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2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可不译)

2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可不译)

二、解释“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 2、第三人称代词,他

3、 3、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4、 指示代词 那

5、 5、代词 它

6、 6、副词 恐怕、 大概

7、副词 恐怕、 大概

8、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0、副词,加强反问语 难道、怎么

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12、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还是

13、副词,加强祈使语气, 可

三、解释“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3,连词,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4、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5,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6、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

7,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

8、副词,将,将要9,副词,将,将要

10,副词,暂且,姑且

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四、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渔父》 通“欤”,语气词。

2、唯求则非邦也与。《季氏将伐颛臾》 通“欤”,语气词。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亲附,结交,动词。

4、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等待,动词。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沂水春风》 赞同,动词。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和,连词。

7、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 和,连词。

8、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结交 ,依靠, 动词。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和,介词。

10、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论语·为政以德》的课后练习)通“举”,推举。

五、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表承接,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表承接,就,那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表转折,却

6、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表承接,就

7、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左传·定公八年》 表假设,如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