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四大主要角色之一,法号悟能,浑名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孙悟空的二师弟,沙僧的二师兄。
到人间投胎,却错投猪胎,成为肥头大耳的猪精外貌,嘴脸与野猪相似,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它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后卯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至此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终日吃往来行人度日。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护法时路过福陵山,猪刚鬣不识高低偷袭菩萨,与木叉交战,后观音菩萨将收为取经人护法,取法名猪悟能。之后断了五荤三戒,在此恭候取经人。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三年前,它听说高老庄太公为小姐招赘,变成人形入赘高家,其间勤劳苦干为高家攒了不少钱粮,但中途变回猪相令高家人恐惧,坏高家名声,高家人执意退婚惹怒猪刚鬣,将高小姐锁在后院。唐僧师徒到后,孙悟空救出高小姐并假变作高小姐的模样捉弄了猪刚鬣一番。被赶跑后孙悟空追至云栈洞,与它耍了一宿,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在小说当中,由于他的懒惰、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师徒陷于困境当中。取回真经后,猪八戒由于“又有顽心,色性未泯”被封为
净坛使者。会三十六变,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耙,又叫上宝沁金钯。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也称木母或木龙(猪八戒属真阴,五行属木),常见于目录或书中诗赋。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苦行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卖行李、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