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论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以贵州省为例
张宏胜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550025)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可持续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贵州省2000-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增收难、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低、农民收入分化等问题。针对农民可持续增收所面临的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可持续增收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贵州省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大部分农村地区无产业作为支撑,农民就业机会少,农民收入问题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尽管国家出台了诸多强农惠农政策,给予了农民政策补助,农民转移性收入得到提高,但是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缓慢,这种收入是不稳定的,无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部分农民家庭一旦失去了政府救助或者失业,生活压力加大,从而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这是当前贵州省打好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李明贤等(2019)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增强合作社整体实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互联网应用、建立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带动农民可持续增收。郭军等(2019)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可以通过多种模式来影响农民的收入,并提出政府应推动管理体制、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财政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实现农民增收。刘洪银(2017)以我国发达地区为例,认为要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需对城市外来的农业人口进行技术培训、扶持农业民营企业、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等,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以保障农民的增收。吴家琴(2016)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提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对策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胡红斌(2013)建立对数多元函数回归分析,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规范交易市场等途径来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以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农民可持续增收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为我国“三农”问题出谋划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不同的省份省情有较大的差异,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对农民可持续增收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以贵州省为例,结合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为贵州省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2 贵州省农民收入现状2.1 农民增收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2010~2017年间,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增长速度上,虽然2010~2015年间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但是2016年以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正逐渐缩小,意味着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在2016年以后将会逐步的拉大,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近几年中,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高,国家对贵州省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但是由于贵州省自身处于西部大陆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稀缺、滞留在农业和农村的人口较多、农村缺乏坚实的产业支撑、农村大量资源没有被激活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农民增收难。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图2-1 贵州省农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情况
单位(%)
2.2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增长速度一度位于全国前列,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出,外出务工收入成为了农民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正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国家财政在“三农”投入上逐年增加,农民获得的涉农补贴得到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表2-1中可以看出,2000~2013年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率、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率以及人均财产性收入要高于其他收入的增长率,虽然在2014~2017年间,农民整体收入结构出现下滑现象,
[67]
三农论坛
但是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以及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最保障的,也是最可持续性的,但是从表2-1中可以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放缓,而收入过度的依赖于工资
指标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第4期
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导致农民家庭收入的不可持续性,一旦农民失业或政府补贴减少,农民家庭收入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2014~2017年平均增长率(%)
9.9612.987.528.939.02
表2-1 贵州省农民收入结构增长率情况单位(%)
2000~2013年平均增长率(%)
11.6118.779.3429.7521.95
2.3 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距大
从图2-2中可以看出,2000~2017年间,贵州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呈增长的趋势,但是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农民,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截至到2017年,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城乡比达到了23.75而且差距会持续拉大。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方面。土地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农民土地收益受到损害。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企业后,部分公司企业没有履行契约精神,损害了农民土地收益权。二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农民无法利用家庭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比如土地、房屋等,影响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因此,造成了农民财产性收入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图2-2 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情况
单位:(元/%)
2.4 农民转移性收入低
近年来,贵州省农民在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得到增长,截至到2017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856元。目前农民获取转移性收入渠道主要是来自政府对农业以及农民的相关政策补贴,比如种粮补贴、林业补贴、医疗保险以及农村生活最低保障等政策。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来说,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较低。如表2-3所示,虽然随着年份的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逐年减少,但是总体上,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民转移性收入,截至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了5621元,而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仅为1856元,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是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3倍。造成农民转移性收入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农的相关补贴不能按时发放或部分基层政府故意扣押农民补贴,不能够足额的发放给农民;二是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较为落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68]
第4期
三农论坛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图2-3 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情况
单位:(元/%)
2.5 农民收入分化加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从依赖农业生产获得收入的层面产生了收入分化,这种分化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单以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来获取收入,收入分化最主要体现的是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贵州省农民按五等份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的分析来看(表2-2),2015~2017年间高收入户收入增长快,平均增长13.57%,中高收入户平均增长10.71%,中等收入户平均增长7.90%,中低收入户平均增长6.29%,但低收入户收入出现负增长现象,而且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差距在不断扩大。造成农民收入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方面。受到文化素质影响,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有一定技能和多年务工经验的,收入相对较高,脱离农村到城市发展的愿望越强烈;二是社会资本方面。一般而言,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社会资本就越高,动员社会资本能力就越强,获得的经济收入就越高;三是家庭因素方面。农民家庭耕地面积少的,大部分选择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所获取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农民家庭耕地面积较多的,被土地所限制,土地产出收益较低,而且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表2-2 贵州省农民按五等份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元/%)
分组
低收入户(20%)中低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高收入户(20%)高收入户(20%)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2015年253151056930924515841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6年2291536474361016218126
2017年2309576780681133220413
2015~2017年平均增长(%)
-4.496.297.9010.7113.57
3 实现农民增收路径
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是贵州省2020年实现脱贫的一个重要方式,为此要制定科学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农民能够实现增收。本文针对贵州省实现农民增收路径,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激活农村资源,拓宽农民收入;三是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
3.1 加快城镇化步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有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城镇化的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贫困省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现有的发展经验来看,推动城镇化建设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3.2 激活农村资源,拓宽农民收入
激活农村资源,将农村“死资源”变为“活资源”是拓宽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首先,
[69]
三农论坛
激活农村资源,人才是核心要素。政府要鼓励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并提供优惠政策,有利于进一步的推动人才与技术等要素要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次,资金要素激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面临着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而农民承担风险能力较低,如政府没有给予农民相关农业补贴,或者政策优惠,商业银行在面对高风险和低收益的业务上,将会很少的进入相关市场。因此,政府要通过建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增加农业农村资本,激活农村经济。最后,土地资源激活。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急剧向城市流动,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屡见不鲜,要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的激活,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对农村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发展特色产业,走集约化道路。
3.3 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刘振伟,2019)。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大部分
第4期
农村处于偏远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缺少水土,农村可利用资源较少,农民增收渠道少。要建立有特色并且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保障农民可持续增收。首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在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种植业外,面向市场培育具有特色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其次,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必须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以产业作为支撑,能够形成完整的乡村产业体系,以保障农村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最后,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要保护好耕地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治理好土地污染,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使用生物肥,保证农产品安全,提高质量。对以破坏的土地,进行科学改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从而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二是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从生产到销售把控好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明贤,刘宸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研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产业融合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9(03):106-113.
[2] 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135-144.
[3] 刘洪银.从农民增收视角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于发达地区的实践[J].成人教育,2017,37(06):56-58.[4] 吴家琴.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核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贵州省为观察对象[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6):43-53.
[5] 胡红斌.农民可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收入来源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36-39.[6] 刘振伟.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工作通讯,2019(13):21-26.
(上接第58页)
个相关推进绿肥产业发展协会,可以以“绿肥+合作社”等形式推动整个绿肥产业的发展。
通过“绿肥+合作社”的模式深度挖掘其多样化功能,延展绿肥生产加工增值的链条,把绿肥种植与绿肥产品加工流通、绿肥休闲旅游等内容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仅能提高农民对于新型绿肥产业发展的信心,同时满足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3.2 “绿肥+旅游”相结合
绿肥种植具有周期性,利用冬季休耕期种植绿肥,充分利用空闲土地,达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并且可以打造冬季的绿肥旅游业。[3]绿肥冬季常绿、开花的植物可作为景观观赏。借鉴创意农业理念,学习“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结合大安镇实况,提出打造绿肥花季景观园,结合本地的特色,打造一批特色农庄。以农作物作为一个基础,利用绿肥生长周期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再划分几个分区,如农作物
和绿肥重点种植地、观赏地,农庄综合服务区,提供游客自种自采的体验区。相对完善一些旅游措施,把农庄建设成为生态休闲圣地。在提供农庄旅游链条时把生产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延长绿肥产业的生产链条,扩大绿肥的利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3.3 “绿肥+网络化”管理
在现下网络化发展的时代,绿肥产业要快速发展,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推动新型绿肥产业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和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绿肥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发展、完善。[4]这对于发展新型绿肥产业具有推动作用,在发展绿肥产业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现代种植技术相结合。在绿肥的选择种类,以及培育开花过程,要借鉴目前创意农业的理念,培育新品种,引导新方向,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对土壤能力进行进一步监控,更加适宜地播放合适的绿肥。
参考文献:
[1]李建辉,刘丽丽,张文标,石子建.种植及翻压绿肥的生态学效应[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176,178.[2]李绍飞.“十三五”农业大布局——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J].当代江西,2016(02):13-14.
[3]李忠义,胡钧铭,蒙炎成,何铁光,苏天明,唐红琴,张野,韦彩会,李婷婷,王瑾,俞月凤,何永群.广西绿肥发展现状及种植模式[J].热带农业科学,2015,35(11):71-75,80.
[4]余天霞.“互联网+农业”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290-292.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