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案例
香格里拉一中 鲍雪松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好的习惯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对于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学生良好的习惯甚至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一生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案例:
2012年我担任21班的班主任工作,新生报到后一个月工作下来,有件十分苦恼的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头疼不已。我是物理教师,由于七年级不开设物理课所以我担任班主任的21班我主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到班上听每一个教师的课以及和各个科任教师的交流后,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全身心投入,可以说入情入境,讲解得非常细致,唯恐学生听不懂,听不明白,有时同一个知识点甚至重复多遍,大部分学生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真的做好笔记,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完成好作业,而洛桑顿珠上课时有时在玩胶带的,有时玩钢笔的,有时人虽然坐在教室里,老师提问站起来时却连老师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作业经常不做,学习缺乏自觉性,加之家庭条
件较好,父母的溺爱,使他养成了懒散、学习上不求上进,无所谓懒得出力,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不接受批评,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原因分析:
从该生各方面表现看:该生之所以不上进,懒散、无所谓、自我约束力差,都是跟父母所给予的教育方式影响相当大,溺爱,没让他接受一个正常孩子所受到的正常家庭生活教育。好在该生很聪明,学校教育,特别是班级(集体)教育也对他产生了一些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虽然该生已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但只要及时矫正,是完全可以改掉的。
解决方法:
针对他的个性心理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多种方式,如谈话、观察、激励,让其倾吐自己的心声。抓住该生喜欢表扬和鼓励的特点,多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激起他学习的兴趣,从心理接受我的教育,把我看作自己愿意倾吐心声的朋友。
2、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其周末在家情况,每周定期与家长联系,形成合力,沟通想法做法,帮助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该生的工作。
3、争取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经常交换意见,了解他在各方面的表现并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
4、发现他有反复,也尝试冷却处理,给其面子,顾其自尊,婉转提示。逐步培养其自控能力,提高该生的认识,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化,巩固新习惯。
转化成果:
通过耐心的教育他对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上课基本能不讲话,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能正视问题,勇于解决,任性、固执得以缓解,逆反心理在减弱,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倒数进步到了全班30名。
得到的启示: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可以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常言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可塑性强、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班主任凡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育学生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在严与爱中把握好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学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各种行为入手,开始训练,良好行为习惯一定能养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