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东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林燕
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13期
摘 要 在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东江文化濒临消失的困境,提出了东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即在新媒介环境下,利用数字技术,结合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借助数字音频、数字影像、数字图形和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数字互动技术、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对东江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以此推动东江文化传播;此外,还有利于我国文化数字工程建设,利用网络加强传播力度,以此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文化复兴战略。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东江文化;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 TN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46-02 1 面临困境:东江文化失传
东江文化是以惠州为中心,发展在东江流域的文化现象。早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东江流域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据今年惠州市文化局的一次普查,惠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2项:惠东渔歌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广东省级7项: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小金口麒麟舞、龙形拳、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九龙峰祖庙庙会、凤舞;惠州市级26项,县级61项。它们以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民俗等形式表现出来。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它们有形且易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形难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今,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展,惠州的舞白鸽狮、斗牛舞、白眉拳、龙形拳、平海军声、传统刺绣、竹编、泥塑、镶嵌等传统手工工艺等民俗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摆在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解决之道:数字化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口语、文字传播方式曾经在相当段时间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平海军声”现在平海只剩下10000多人还会讲此话,“人亡声息”的局面已经开始出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2年联合国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它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大众媒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之一。2005年国务院制公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惠州市也制定和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要求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分类和编目,对其历史沿革、传承系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档案。因此,在当今社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并存的新媒体语境,运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影像,运用网络技术传播信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数字化创新了东江文化的保护方式
数字技术带来了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与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方便地收集、整理和记录;借助数字音频、数字影像、数字图形和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数字互动技术、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以一种更为直观、方便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形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兵马俑数字化”项目,北京大学的“数字故宫”项目,南京大学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为我国通过信息技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经验。
作为本体层面的东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东江流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该地区人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外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适应了当今科技发展大势,对保护东江文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东江文化数字化过程即文化符号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仪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形态,利用数字录音、图像、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影像记录、保存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东江文化数据库;在传输和传播中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更为东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平台。在影像转换过程的技术层面,不仅仅是展示静态藏品,更是将一些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历史流变、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以及民间艺人档案、民艺品类、传播方式、制作工艺及民间生活方式等各种文化艺术生成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1]这些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为保护东江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东江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启动,“3D联网探寻惠州古村落文化遗产”为东江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维度;《古韵惠州》用3D艺术形式展现了惠州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将古村落修缮与记录结合,是人文与三维技术的结合。现在应该大力推进东江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使东江文化保护更上一个新台阶。 2.2 数字化促进了东江文化的开发利用
惠州农民画的网络化为东江文化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惠州龙门农民画创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今,惠州龙门农民画,在中国移动应用商场上建设了农民画销售专区,面向近6.2亿中国移动用户进行宣传和销售农民画,目前农民画下载量超过60万,作品浏览量超300万次,收入超120万元,龙门农民画产值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以龙门画为元素的农民画礼盒、农民画T恤、主题手袋、瓷片画、麻布画、木板画等衍生产品深受游客、移动用户欢迎。移动互联网对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意义可见一斑。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引擎点,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可以充分整合、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普及化等新技术特点,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可以催生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形态,从而持续激发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
3 开发东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注意事项 3.1 用好数字化这把“双刃剑”
东江文化数字化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活在东江流域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信息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带来“知沟”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所谓“知沟”理论,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社会低者更能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东江文化传播在信息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须要探讨缩小与改变“知沟”差距的对策。可以考虑,在“硬件”上面,政府对不发达地区提供特殊扶植政策;在软件方面,通过新型的人机界面,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语音、手势、眼神、姿态和计算机交往,让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使之服务。[2]新型人机界面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媒介使用能力”。 3.2 数字化保护中的原生态
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和原生态环境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例如,惠州博罗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在外人看来只剩下龙舟邀请赛的传统。实际上,石湾端午龙舟习俗是石湾民众源于中原祖居地“吊屈原之溺水”的集体记忆,相传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代代传承。该习俗相当有讲究,每个村在龙舟上打出自己姓氏的旗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竞渡,以显示己方的威望和实力。每艘龙舟参赛人数为54人,其中划手50人,鼓手、锣手、指挥、舵手各1人。指挥乃为村中最有威望的人士担任,当地人称之为“上人”或“跳头”。舵手则要选本村最熟悉水性、水路及有娴熟的操舵技术的人担任。在石湾,龙舟是男人的“专利”。所有划手参赛时均着统一服装,一律赤脚,不能穿鞋。到了竞渡的日子,村中人家的远朋近戚当会前来拜贺,并送来贺礼。
在东江文化保护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静物,一个民间工艺,而是与传承人相关的生活环境、信仰、习俗、文化语境。若只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奇、怪”,并将它放大,那终究失去文化符号的“归宿”。 4 结论
在新媒介环境下,利用数字技术,结合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借助数字音频、数字影像、数字图形和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数字互动技术、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对东江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以此推动东江文化传播;此外,还有利于我国文化数字工程建设,利用网络加强传播力度,以此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文化复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2]郭庆生.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0.
[3]杨璇.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J].艺术评论,20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