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菇优质栽培技术

来源:东饰资讯网
平菇优质栽培技术 1.怎样播种

播种前2—3天对菇房进行消毒,可采用硫磺(667平方米1.5公斤)熏蒸,提前对菌种进行挑选,将有杂菌的、菌种脱壁的淘汰,选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的留作播种用。将折径为17—25厘米的塑料筒剪成55—60厘米长,一端用绳扎紧备用。

平菇的播种方法多为层播,即3层料4层种,袋的两端各2层,中间2层。播种量以干料量的10%以上为宜,一般每袋干料1.5公斤用种0.5公斤。播种时先把菌种从菌种瓶或袋中挖出掰成玉米粒大小,塑料袋一端用绳扎死,先装入一层菌种,再装入一层培养料,用手压实松紧合适,再装入一层菌种,再装入一层培养料,如此装入直到最后在塑料袋另一端装入最后一层菌种后把袋口扎紧。培养料装入的紧实度非常重要,装的过紧氧气不足,装的过松水分易蒸发,菌丝与培养料接触不紧密,菌丝吃料慢。合适的紧实度应该是用手按培养料有弹性,又按不出坑,搬动菌袋不出褶。

2.发菌期如何管理

发菌期不需要光,菇房温度要控制在5℃—22℃,最适温度在15℃—2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随自然湿度,保持空气新鲜,氧气

充足。播种后将菌袋南北向垛成墙,高温期先垛1—2层,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垛高,最终可垛到5—6层。在棚膜上覆盖遮阳网或草帘遮光、降温,每天通风2—3次,高温期昼夜通风。低温期可直接垛5—6层,在棚内挂遮阳网或在菌袋上覆盖牛皮纸、报纸遮光。夜间覆盖草帘、纸被保温,白天卷起见光,提高棚温。中午通风,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从发菌初期开始经常倒垛,将上下层菌袋调换位置,使其温度均匀,生长一致,同时检查淘汰有杂菌的菌袋。

播种后25天左右,菌丝吃透料,菌丝由雪白转成灰白,有黄水吐出,标志着菌丝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开始出菇。此时应给予8℃—10℃的温差及散射光刺激。因此要撤掉牛皮纸和部分草帘见散射光,高温期放夜风造成8℃—10℃温差。

3.出菇期的管理

当发菌期结束进入出菇期应每天检查菌袋,如果发现有菌蕾出现,就将菌袋口的绳解开,如果能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时可将袋口卷起,但不要把菌袋口敞开避免水分损失。菇房继续给予散射光,光线不足易产生畸形菇。温度保持在10℃—25℃。出菇期需氧气量增加,因此加大通风量。为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每天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2—3次,做到轻喷、细喷、勤喷,但不能向菌袋、幼菇上喷水,否则原基和幼菇易腐烂、死亡,当菌盖长到2厘

米以上才能向菌袋和菇体上喷水。

4.何时采收

在适温条件下,原基分化后7—10天即可成熟采收。采收过早,子实体没充分长大产量低。采收过晚,孢子弹射后子实体重量减轻,降低产量,而且质量差。采收时一手按住培养料,另一只手扭住菇柄摘下,尽量少带不带培养料。采后把培养料上残留的死菇、菇根清理干净,防止腐烂引起杂菌污染。采后如果培养料表面湿润,要把菌袋口封上。如果培养料表面过湿,3—4天内不喷水,不通风,保持培养料面湿润,让菌丝恢复生长,再将菌袋口封上。如果培养料失水过多干燥,或气温过高没有温差,应浸水造成温差,提高培养料湿度。做法是将菌袋放入浸水池内用重物压住防止加水时上浮,然后加入凉水浸泡几小时,捞出后将水控净,培养料表面吹干,垛成墙,进入下一潮菇的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