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期 管理观察 2Ol4年10月 第29期 Mana gement Observer 中旬出版 媒体深度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袁厉害事件报道为例 苏媛华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吉林吉林1 32 000) 摘要:深度报道是媒体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常用报道方式,也是广播、电视、报纸 等传统媒体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曾经轰动一时的袁厉害事件报道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媒 体在深度报道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同行带来借鉴。 关键词:深度报道袁厉害导向 去年年初,河南兰考县一场大火把收养弃儿20多年 实向收养人收了“奶粉钱”……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还 的袁厉害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也对中国新闻媒体进行了 有很多。如果只相信前者,会觉得袁厉害很伟大、无私, 一次集体考验。 如果只相信后者,会觉得袁厉害很贪婪、险恶,根本配 在这场新闻报道中,袁厉害被多数媒体打造成一 不上“爱心妈妈”的称号。如此一来就不自觉地陷入了“非 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承担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 黑即白”的二元论误区。 责任,高尚、善良、生活悲惨;而另外一些媒体则试 真实的袁厉害是复杂的,如果说袁厉害对媒体隐瞒 图展示不一样的袁厉害,累计拥有二十多套住宅,骗 部分事实,刻意制造贫穷假象,是缺乏诚实品质的道德 捐、敛财、做生意,甚至有人举报她贩卖儿童。哪个 瑕疵,那么她二十多年坚持收养弃儿的行为则是有目共 才是真实的袁厉害?一时间舆论哗然。兰考大火逐渐 睹,大爱大善。在袁厉害事件当中,我们该反思的,不 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场报道引发的社会效果却应该 仅是救助制度,还有媒体的职业伦理。多角度报道可以 引起媒体人深刻反思。.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是记者 帮助人们客观真实地认识焦点人物,给读者带来新的启 们的采访不够深入,使袁厉害的形象判若两人?还是 发和思考,但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值得警惕 因为袁厉害演技高超,蒙蔽了记者,致使报道和判断 和戒除。“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忽略了人性的丰富和 失准,做不到全面客观了呢? 复杂,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和唯心的,也是违反新闻职 在这场新闻事件中,媒体对袁厉害的报道已经超出 业道德规范的。 其本来意义,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的价值判断。对袁厉 害事件进行重新思考,理智分析,深刻理解深度报道的 2.记者不能坚持预设立场,否则只会离真 实质和精髓,在今后的热点、敏感事件报道中正确把握 相越来越远 舆论导向,以更加专业、客观、成熟的状态开展新闻宣传。 其实,大火前几年就有媒体对袁厉害进行过报道, 1.人性的复杂不能用二元论来判定 但是在不同记者的眼中,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解读,不 管是焦裕禄第二,还是贪婪的农妇,都不是真实的袁厉害, 火灾发生后,袁厉害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我没有 这是媒体二元论思维造成立场预设的结果。 一分钱存款”,政府官员却说她“不缺钱,搞房地产、 立场预设是深度报道中常出现的问题。一般说来, 包揽公路、替人讨债,常借弃儿向政府提条件”;一方 记者是不能预设立场的。如果记者在采访前对要采访的 面袁厉害反复强调“如果我真是卖小孩,逮住了把我枪 事件形成了预先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在采访中出现“视 毙”,另一方面袁厉害也承认“有些孩子送人了”,确 而不见、充耳不闻、偏听偏信”的现象,从而导致报道 作者简介:苏媛华.1999年起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职务:主任、记者,现任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总编室编辑,职称:主任记者 50- 政府与公共管理 失真。如果习惯了“预设立场”,不仅无助呈现事实真相, 更伤害了媒体伦理和媒体公信力。 为什么人们对房姐房叔的曝光给予充分肯定,而对 曝光袁厉害的房产却抨击嘲讽?这充分表明,袁厉害这 样一个爱心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少数记者在没有充 统上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出现。 4.对于有争议的人物更适合以调查性报道 的体栽来体现 记者通常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对热点、敏感事件进 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对袁厉害做出“房姐”的预设立场, 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影响了社会对民间 行跟踪报道,深度报道可以是专访、述评、调查报道,慈善以及“好人”的价值观判断,犯了新闻大忌。 当然,在社会生态复杂的中国,一定程度的立场预 设可以帮助记者迅速准确找到切入点,形成自己的报道 风格。但是,当预设的立场出现偏差,不能一意孤行, 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择手段,这样只会离真相越来 越远,为人们所唾弃。 3.重视第三方求证,不要被表面的证据迷 惑 新闻真实首先要事实真实,然而事实不会在任何情 况下直白地呈现。如果把真实看作一个持续的过程,那 么这个过程颇为复杂。记者要经过信息收集和了解,不 断求证,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这是深度报道的重 要环节。 由于热点事件、敏感事件一般比较复杂,记者在 日常采访中不可能被所有采访对象接受,也不可能在 短时间内完全、快速、准确地判断采访对象提供的新 闻事实真伪,因此,第三方求证就显得犹为重要。第 三方求证是指向除当事人和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之外 第三方取得的证据。从法律意义上讲,有效的第三方 证明包括政府部门、公证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 单位证明等。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敏感事件的求证, 特别是关键细节的求证,记者千万不能调以轻心,以 所谓的证据链来推断,一定要严格遵循第三方求证原 则,有效避免记者因为知识盲区或采访对象刻意扭曲 等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 在袁厉害事件报道中,有媒体曝出袁厉害累计拥有 二十多套住宅,证据是记者在暗访中对与袁厉害有共同 利益关系的人的录音,并没有到相关房产部门调查取证。 当袁厉害家属公布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房产证明与媒体 曝出的结果大相径庭时,这些媒体受到社会各界的无情 抨击,本想推陈出新的颠覆性报道也彻底失败,媒体自 身的社会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牢固确立忠于事实 的职业理念,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从源头和系 也可以是消息、通讯、专访、述评和评论等几种新闻体 裁的结合。 在袁厉害事件的深度报道中,有些媒体采用了人物 特稿的方式对袁厉害进行颠覆性报道,体现的证据不充 分,引来各方质疑。其实,针对一个富有争议的热点人物, 应该按照调查性报道的取证方法来调查和写作。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 共机构以及社会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主 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报道的权威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 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另外,在有些负面问题的深度报道中,存在着“负面” 信息更为凸显,欠缺平衡,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保持 持平,是对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尊重。被采访对象或 许不赞同你整个文章的立意,但会对你没有隐瞒或歪曲 他的思想表示认可。 5.在热点、焦点事件舆论引导中,媒体应 承担起社会责任 任何历史时期都有与其历史背景相对应的主流价值 观念,而新闻媒体的传播、宣传、导向等功能决定了其 必须在抑恶扬善、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方面有所作为,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期,思想观念的冲撞, 利益格局打破的失衡,这些情绪可能产生积极的正能量, 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能量。新闻媒体在客观地报道新闻 事实的同时,应该积极梳理社会矛盾和问题,引导社会 情绪,积极培育社会力量、道德力量和主流价值观,绝 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本末倒置。 另外,媒体从业人员还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对美德 的过度依赖,对强者的无底线宽容和赞美,以及对弱者 无底线的苛刻和批判,都是新闻工作的耻辱。 参考文献: [1]刘昌海.袁厉害其实是一面镜子.燕赵晚报,2 01 3.2.6 [2]张志安.批评性人物报道的操作策略.新Nie.,者,2Ol 3(3)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