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阅读翻译

来源:东饰资讯网


1、班昭续《汉书》

《班昭续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学家班昭的著作。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有汉末的蔡文姬(即蔡琰)、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赵明成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原文】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

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班昭:当时著名学者。 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世叔早卒:曹世叔去世地早; 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

帝数(shuî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召入宫: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

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竟:终、完

卒:去世 师:老师

大家:家,通‚ 姑 ‛。 (大家 dàgū 古代对女子的尊称;婆婆) 【译文】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地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ū)‛。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

《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跟随着班昭,接受班昭诵读传授《汉书》。 【练习】

1.解释:①竟_终_②辄__总是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 踵,继续)。 ②师事焉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汉书》精深。

4.解释下面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就)

(2)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表顺接,可不译) 【参考答案】

1.①终。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 踵,继续)。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4.(1)就

(2)表顺接,可不译

2.蔡文姬求情

【原文】

董祀(sì 祭:祭~。~天。~祖。)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jiē 1. 〔~~〕

❶声音和谐,如‚鼓钟~~‛;❷鸟声,如‚鸡鸣~~‛。 2. 疾速的样子:‚北风其~‛。)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解】

董祀:蔡文姬的丈夫 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当:判决 使驿:使者 文状:判决文书 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原:原谅,这里指赦免 容:脸色 【译文】

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满满的坐在殿里。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语意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曹操说:‚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

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蔡文姬简介】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yǎn

1. 〔~圭〕上端尖的圭。 2. 〔~~〕有光泽的样子,如‚黛玄眉之~~‛。 3. 美玉。),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 邕yōng 1. 古同‚雍‛,和睦,和谐。 2. 古同‚壅‛,堵塞。)。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还成了挚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hú jiā,我国古代北

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 汉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 汉魏 鼓吹乐中常用之。)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3.炳烛而习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暮:晚,迟。 (5)何:为什么。

(6)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为人臣:做臣子的。 (10)戏:戏弄。

(11)盲臣:师旷是一位盲乐师,故自称‚盲臣‛。

(12)安敢:怎敢。

(13)闻:听说。

(14)少:少年(年轻时)。 (15)好:努力。 (16)阳:阳光。

(17)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8)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

(19)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

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提示】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4.薛奎识范镇

【原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kuí)守蜀,一见爱之,绾(wǎn)于府舍,俾(bǐ 使:~便考查。~众周知。)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宋庠(xiáng 古代称

学校:~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生。)兄弟见其文,自谓弗

及,与为布衣交。 【注解】

1范镇:宋朝人 2守:太守,官职名 3爱:赏识 4绾〔wǎn〕:留 5俾:使 6子弟:学生 7益:更加 8退:让 9趋:小步急走 10逾:过,超过 11帅客:指太守的客人 12及:到,等到

13载:用车载,用车带。载以俱表顺接

14伟人:不平常的人

15名世:名于世,在世上出名

:以,而,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作四川地方长官时,初次见面就很喜欢他。把他拉到官府,让他给自己的孩子讲授学问。范镇自己愈加谦让,每每走过薛奎的府门便小跑而过(以示恭敬)。过了一年,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长官的宾客。等薛奎从

四川回调的时候,用马车载着范镇一同返回京城。有的人问薛奎在四川有什么收获,薛奎回答道:‚得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应该会以文章才学为世所知。‛ 【薛奎简介】

薛奎10余岁时,文章已写得很好,被乡里所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他举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至道三年(997年),薛奎任仪州推官,督州民往盐州下虎寨运军粮,途中因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不能再食用,于是请转运使卢之翰停运。卢之翰非常生气,欲上书弹劾薛奎。薛奎讲道理说服了卢之翰,并请免除州民赔偿损失,州民由是十分感激薛奎,当地名流也争相推举,遂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今

福建莆田)。薛奎在莆田县又奏请蠲除了由闽越遗留下来的咸鱼、蒲草钱等租税,为百姓办了好事

5. 芮伯献马贾祸

【原文】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①师伐戎(rï

ng)②,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

‚不如捐③之。王欲无厌④,而多信人之言。今以⑤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⑥于王,王必信之,是贾(gǔ)祸⑦也。‛弗听,⑧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zân 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言。)⑨诸王,

曰:‚伯也隐。‛王怒⑩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dú 1. 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四~(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2. 轻慢,对人不恭敬:亵~。~职。烦~。)货⑩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

①帅:通‚率‛,统帅。

②戎: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rïng 1. 古代兵器的总称。2. 军队,军事:兵~。投笔从~(指文人从军)。~装。~马。 3. 古代称兵车:御~。 4. 大:~功。 5.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狄。] ③捐:抛弃,舍弃。 ④厌:满足。

⑤以:在……时候 。 ⑥晓:嚷叫。

⑦贾(gǔ)祸:招引祸患。贾:招致。 ⑧卒:最终,终于。 ⑨谮:诬陷,中伤。 ⑩逐:赶走,放逐。

⑩渎货:贪财货。渎:通‚黩‛(dú 1. 污辱,玷污:~货(贪财,贪污)。~誓。2. 随随便便,滥用:~武。~烦。3. 黑:‚林木为之润~。‛),贪污。 【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

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说:‚芮伯还有藏私啊!‛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则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人物性格解析】

芮伯:居功自喜,不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

芮季:头脑清晰,冷静,对事物的看法入木三分。 【人物认识】

周厉王:西周君主,姓姬名胡。 芮伯:周厉王的卿士。

芮季:芮伯之弟,周厉王的卿士。 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 【作者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

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另有同名人物:三国时代吴国重臣刘基、(英雄杀人物刘基)、西汉河间王刘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现代画家刘基等。

6.及之而后知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lǚ1. 鞋:西装革~。削足适~。2. 践踩,走过:~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任。~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

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薄冰(身临其境)。3. 步伐:步~维艰。4. 执行,实行:~行。~约。5. 〔~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6. 指领土:‚赐我先君~‛)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cāng míng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

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shū 1. 去掉阻塞使通畅:~导。~通。~浚。~解(jiě)。2. 分散:~散。仗义~财。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密。~松。~朗。~旷。~阔。~落(luî)。稀~。天网恢恢,~而不漏。4. 不亲密,关系远的:亲~。~远。5. 不细密,忽略:~忽。6. 空虚:志大才~。7. 不熟悉:生~。8. 粗劣:~食。~粝。9. 古同‚蔬‛,蔬菜。10. 分条说明的文字: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八珍之谱以为知

味,不如庖(páo 1. 厨房:~厨。2. 厨师:~人(厨师)。~丁。名~。~代(替人处理或担任事情。亦称‚代庖‛)。)丁之一啜(chuî1. 饮,吃:~茶。~粥。2. 哭泣时抽噎的样子:~泣。)③。(选自《魏源集》) 【译文】

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自己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自己知道(佳肴的)味道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注解】

1、履:执行,实行。 2、艰:艰难。 3、乌有:哪有。 4、披:翻阅。

5、五岳: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6、沧溟:沧海。

7、疏八珍之谱: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 8、庖丁:厨师。 【中心意思】

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

7.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bï 丝织品的总称:布~。~书。~画。化干戈为玉~(喻变争斗为友善)。竹~(指书籍)。简蠹~裂(书坏了))①尽于衣裘(qiú 皮衣:狐~。集腋成~)②,材木尽于棺椁(guǒ 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棺~。)。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lù 1. 杀:~尸。杀~。 2. 〔~力〕合力,并力,如‚~~同心‛。 3. 羞辱,侮辱:~人(罪人)。~民(受刑罚的人)。~辱。~笑(耻笑)。)③其尸,罪夫

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 【注解】

1、好:喜爱。 2、于:被。 3、患:担心。

4、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 5、对:回答。 6、为:做事。 7、罪:治···的罪。 8、当:主管。 9、休:停止。 10、已:停止。 11、矣:了。

12、尽:全部,用尽。 13、椁:外棺。

‚夫凡人之有为也‛:夫 fú 【助】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一般不翻译。

罪夫当丧者 :夫fū:意思是成年男子,

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思考问题】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3、为反对厚葬,齐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管仲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华夏族,春

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 8.董叔攀附权贵 【原文】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hã)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

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译文】

董叔将要娶范氏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范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qí):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揭示意义】人不可以奢求太多。 【重点字词】

①他日:往后的某一天。②执:抓起来。

【文言知识】

倒装句,也叫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装句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

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译文】

董叔将要娶范氏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范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揭示意义:人不可以奢求太多。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10.商于子驾豕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向东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

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已十五岁,文章已经写得很好。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嘲笑他说:‚魏郎你用的兵器多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改变志趣,开始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在树阴下背诵书。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他读书的精力却不减。(后来)他凭借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

(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13.强弱之辩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

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14.诸葛亮传略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

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为他所不齿;终于使全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对外征战,都未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率军作战随机应变,不是他的长处吧!

15.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16. 答苏迈书

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

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17.蒲松龄之妻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

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18.杭世俊喜博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 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

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 (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19.答李几仲书

昨天从东边来,路上经过清湘、八桂之间,总是见到壁上的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大概是说题字的内容华而不实,或者也可能是谈书法,具体不详),认为题字的人必定是一位磊落的人。问士大夫题字人的姓名,曾经与您有过交往的人都说,‚题字的人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人‛。这事已经过去了不止一年,没能与您谋面,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昨‛和‚逾年‛好象矛盾哈,没办法,找到的原文就是这

样,不清楚出了什么状况)

最近得到您的赐教,(文章中)讲述了古今的很多事情,而旨归不与前人相同。又将您生平得意的文章,全部拿出来,毫不吝啬的给我。(我在)秋季的楼台里,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吹着树梢的微风,照着海滨的明月,就这样吟咏着您的诗句,实在是能够激起衰飒的心情而使的的智识有所增加。真是很幸运。

20.黄庭坚论书法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

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21.李泰伯改字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

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

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

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

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23.里社祈晴文

人民十分穷苦啊!种植蓄养得来的物品,本想充实家用,但却被官吏强要去,既然是官吏夺去的,百姓就不敢怨恨他。然而希望弥补那时失去的损失的,只有企盼今年会有好收成,但神明也要惩罚他们。好稻谷将要成熟,长在广平而低湿的土地,大雨狂风,一月便开始,暴风雨袭击并打掉了谷穗,如今虽然已是无可奈何了,但是那些剩下的没被暴风雨冲坏的颗粒稻谷,仍剩有百分之十可以让百姓寄托希望存活下来,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官吏行事肆无忌惮而且昏庸,看到百姓穷苦却不体恤百姓,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

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百姓虽然愚笨,不能够很好的顺从并取悦于神,但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来报答神恩赐的仪式,一年两次,从来不敢懈怠,使百姓的收获散失,那么对神也有不利啊!没什么不明察呢?百姓的性命在神手中,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隐瞒不告灾情,就是民有罪。知道了却不知体恤百姓{开仓救民},这样就可以吗?希望神能快下决定啊!!

24.赞刘谐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

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

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25.邴原戒酒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启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因为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邴原正是以极大的毅力戒了酒,才最终使自己自强,并走向成功。

26.皇普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

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沉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工作,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①安定:郡名。汉置,在今甘肃灵台。 朝

(ZHU朱)那:县名。今灵台朝那。 ②汉太尉嵩:即皇甫嵩。东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以破黄巾功,领冀州牧,拜太尉。 ③出后叔父:过继给叔父。出后,出继,过继给他人为后代。

④徙:迁移。 新安:郡名。在今浙江淳安西。

⑤疲:‚痴‛的异体字。

⑥三牲:此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⑦孟母三徙:相传孟轲幼年时,居住环境不好,孟母为教育孟轲,三次迁居。事见《列

女传·母仪》和赵岐《孟子题辞》。后喻母教之德。

⑧曾父烹豕(SHI史):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

见曾

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事见《韩 非子·外储说左上》。 存,保存,保全。 ⑨卜:选择。

10阙:通‚缺‛。缺失。

11尔:你。 鲁钝:愚钝;愚笨。 12修身;修养自身。 笃学:勤学。 13感激:感动激奋。

14就:跟从。 席坦:人名。一作‚坦席‛ 15躬自:亲自。 稼穑(色):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 16农:种田;从事农活。

17礼乐、圣真;皇甫谧早年著作,已佚。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有载。

18辍(chu6龊):停止。

27.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明洪武年间,四川贡生青文胜起为龙阳典史。时龙阳县民苦于苛政重赋,\"啼饥之子妇,悲于室中;号寒之老赢,嗟于道上\"。青目睹后痛心疾首,冒越呈诉状之罪名,向洪武帝连上三疏,\"敢献鄙言,钦邀圣听\",为民请命。疏云:龙阳\"地本弹丸,赋如大邑;田非肥美,税重膏腴。欲救饥而纳赋无资,欲纳赋而救饥莫措,民命难堪,天鉴唯聪。诚惶诚恐,谨以上闻\",三疏均石沉大海,又伏乞见驾,被挡殿外;跪禀高官轿前请为代奏,亦遭拒绝。于是他决心舍身活民。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五月初一日,青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时年32岁。翌日,轰动满朝文武,洪武帝急命钦差赶赴龙阳勘察,只见\"水毁

金矶\",\"鱼行陆地\",使臣拔腐禾以复命。皇帝感悯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十之有六,年纳税谷一万三千石,永为定额。青文胜后人定居龙阳,为青氏祖。县民感恩戴德,建惠烈祠于城东,祠内题联:\"一点丹心全赤子,九重红日照青祠\",以昭烈荫后。

29.金农与苍头 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艺.其中有一个仆人就善于雕刻砚台,他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金农每次得到好的砚石,就让那个仆人作成砚台.只是那个仆人要不是喝数斗酒,就不肯下手做砚台.即使勉强他,他也不愿做.金农不喜欢喝酒,然而以为这个仆人的缘故,常常去打酒.砚做成后,金农就在砚的背面刻字,这个砚台看起来古气盎 然,那个仆人一边大杯喝酒一般观赏这个砚台. 30.康徳涵救李梦阳 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 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 甘肃)人,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其文学主张,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弘治十五年(1502)年高中状元。 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刘瑾因为康海的文章名气很大,想与他拉关系。可是康海不理他。刘瑾把李梦阳关在牢里,一定要把李置于死地。李的门客说:‚我想除非康德涵,没有哪个可以救李梦阳的。‛李梦阳说:‚死,我倒安心,何必去连累康德涵,况且康德涵也一定不会向刘瑾屈服的。‛门客一定要李梦阳给康德涵捎两句话:‚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才能救我。‛康海得到信高兴的说:‚我向一个刘瑾屈服,却救活我的好友,后人会理解我的。‛即刻上马到刘瑾家门(说情)。第二天就把李梦阳赦出来了。 31.陈章侯蔑视权贵者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

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

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