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作者:王 鹏 盖新敏 黄信金 彭 彪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08期
摘要 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补充调查可知,宁德市有野生蕨类植物30科53属9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8科49属72种。通过对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现状和药用价值分析,提出了宁德市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蕨类植物;药用;福建宁德
中图分类号 S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060-02
闽东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应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经验,尤其是畲族同胞对于中草药的使用更有其独到之处。蕨类植物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蕨类植物的药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作药用。解放后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目前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200余种。此外,许多蕨类植物还可以食用,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开展对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对于进一步掌握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目的,根据以往调查情况,结合补充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宁德市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进行分析,以期对药用蕨类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区概况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经118°32′30″~120°43′25″、北纬26°18′27″~27°40′49″之间,俗称“闽东”。宁德市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西宽190.7km,南北长155.3km,全区现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和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6县,土地面积13 400km2。整个地势依山面海,地形以丘陵山地兼沿海小平原相结合为特点,西北山高谷深,海拔高度1 400m以上,呈西北向东南倾斜。浩瀚的海洋对本区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大的山脉对冷暖空气起着阻滞或加强的作用,悬殊的海拔高度则造成气候要素明显的垂直差异。全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沿海与山区内地的气候因子差异较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沿海和内陆温差悬殊,气候类型呈多样性。年平均气温13.4~20.2℃,年平均降雨量在1 250~2 350mm,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霜期235~300d,年平均日照时数累计1 680~1 900h,大多数山地海拔在200~800m之间,山地土壤以红壤、黄红壤为主,Ⅱ、Ⅲ类地比例较大,自然条件较适合林木生长。
2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是利用1985~1986年在宁德市开展的植被普查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甄别,对于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非天然分布等存在的诸多错误进行了纠正,并利用日常野外工作机会,采用线路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补充调查。即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植被类型随机选择调查路线,在植被类型有明显变化地段设置样地,进行个体调查记载,并整理成册。据统计,宁德市野生蕨类植物有30科53属93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28科49属72种。
3闽东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种类及特性
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根能强筋骨、祛风湿,毛能止血。
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治吐血、外伤出血、疔疮、跌打损伤、目赤肿痛。
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清热解毒,利尿。用于黄疸型肝炎、痢疾、乳腺炎、小便不利。
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清热解毒,利尿祛湿。
蕨(Pteridium aquilinum):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高血压病、头昏失眠。
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祛风除湿、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通便、利尿。治下焦湿热、小便短赤涩痛、痈肿疔毒、带状疱疹。
槲蕨(Drynaria roosii):补肾、强骨、止痛。治肾虚久泻、耳鸣、齿痛、脱发、跌扑闪挫、筋骨伤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清热除湿。治风湿筋骨痛、风寒感冒、痢疾发热。 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治狂犬咬伤。
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is decursive-pinnata):治水湿膨胀、疖毒。 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清热、利湿、止血。
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目赤、咽痛、咳嗽等。 兖州卷柏(Selaginella involvens):清热利湿,疏肝止血。
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收敛止血、续伤接骨。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血肿痛、扭伤等症。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活血、止血、解毒、利尿。治湿热膨胀、小便淋沥不畅、跌打损伤。
中华里白(Hicriopteris chinensis):止血、接骨。 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祛风、解毒。
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固崩止漏、燥湿杀虫。治蛔虫、功能性子宫出血。 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清热止痛、清肺止咳。
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清热利湿、消炎止痛。用于痢疾、烧烫伤。 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清热解毒。治各种肿毒、乳痈。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用于驱虫、解毒、流感。 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清热解毒。
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治气喘、肺热咳嗽。
镰羽贯众(Cyrtomium balansae):疏风清热,杀虫散积。治风热外袭、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舌苔薄黄之症。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解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华东瘤足蕨(Plagiogyria japonic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咳嗽、跌打损伤。
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tissima):发表散寒,祛风止痒。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发热恶寒无汗。
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
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发汗、利尿、祛风湿、治顽癣。 蕗蕨(Mecodium badium):解毒消肿、生肌敛伤。可治水火烫伤。 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祛风表寒、理气活血。 苹(Marsilea quadrifolia):清热祛湿,用于风热目赤、肾炎、肝炎。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
闽浙马尾杉(Phlegmariurus minchegensis):清热燥湿、退热消炎。治疗泄泻、头痛、高热、咳嗽。
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治关节肿毒,跌打损伤等。
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疏风胜湿,舒筋活络,利尿,散瘀。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疼痛、跌打损伤。
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舒筋活络、止血生肌、清肝明目。
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祛风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四肢关节酸痛等。 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 casuarinoides):舒筋活血,祛风湿。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清热解毒,治水肿及劳伤。 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清热利尿,散瘀止血。 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清热凉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光石韦(Pyrrosia calvata):带根全草能清利尿,星状毛治外伤出血。
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治肾炎、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痢疾、白带、蛇虫咬伤、无名肿毒、外伤出血。
金鸡脚(Phymatopteris hastata):祛风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痢疾、腹泻、外用治疔疮、毒蛇咬伤。
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攀援星蕨(Microsorum brachlepis):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可治湿热内壅肝胆、小便不利、涩滞尿赤者。
石韦(Pyrrosia lingua):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治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痈疽。
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onica):解毒退热,祛风利湿,止咳止痛。外用治荨麻疹、疮疖肿毒、跌打损伤。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利尿,止血。
线蕨(Colysis elliptica):活血散瘀、清热利尿、敛肺止咳。用于跌打损伤、热淋、肺痨久嗽。
长江蹄盖蕨(Athyrium iseanum):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治疮毒、痢疾。
单叶双盖蕨(Diplazium subsinuatum):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治肺结核、咳痰带血。 中华短肠蕨(Allantodia chinensis):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治流感、发热、头痛、黄疸、黄疸型肝炎。
长叶铁角蕨(Asplenium prolongatum):活血散瘀,去风湿,通关节。
倒挂铁角蕨(Asplenium normale):镇痛止血、清热解毒。治外伤出血、蜈蚣咬伤、湿热、痢疾、肝炎。
虎尾铁角蕨(Asplenium incisum):清热利湿,镇惊,解毒。 三翅铁角蕨(Asplenium tripteropus):舒筋活络。
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内服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外敷治疗烫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通经、活血。用于流行性感冒、肝炎、痢疾、跌打损伤、烧烫伤、蛇咬伤、疔毒。
边缘鳞盖蕨(Microlepia marginata):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胀、疖肿等。 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清热除湿。用于肝胆湿热、身面发黄诸症。 溪洞碗蕨(Dennstaedtia wilfordii):有清热解毒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崇澍蕨(Chienioperis harlandii):祛风除湿。用于痹症、风湿性关节炎。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治腰痛、风湿病、尿频、遗精、白带过多。
胎生狗脊蕨(woodwardia prolifera):祛风除湿。 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清热解毒、杀虫、止血。
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清热解毒,散结,止咳。用于毒蛇咬伤、痈疖肿毒、淋巴结核、肺痨咳喘。
南方紫萁(Osmunda cinnamonmea):清热解表、燥湿杀虫。用于感冒、腮腺炎、钩虫、蛲虫病。
紫萁(Osmunda japonica):用于感冒、消炎、清热解毒。
4闽东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蕨类植物是中医的药源,具有独特的药理和药效作用,许多方面是西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十分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和整理,发现宁德市蕴藏着许多药用蕨类植物,野生药用蕨类植物共有28科49属72种。但由于当前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人为过度采挖及蕨类植物自身繁殖特性等,宁德市的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已十分有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种质资源,确保物种多样性,做到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地开发利用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要及时开展野外调查,查清各类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特性、分布、蕴藏量、可采量等基本数据,查清家底。只有这样才能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及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避免盲目发展。二要严格禁止采挖珍稀药用蕨类植物资源,通过就地保护的办法保护珍稀物种基因。三要积极开展珍稀濒危药用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工作,通过引种栽培进行迁地保护,对其种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掌握野生变家栽和引种驯化技术。四要加强对药农的科学宣传工作,提倡采取科学的采收方式,合理安排采收时间,以提高植物的繁殖率,禁止采挖幼苗。五要大力开展对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理研究,积极开拓替代中草药的途径,大力开发药食兼用的蕨类植物。六要加强对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收购的管理,在流通渠道上加强管理力度,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大量种植珍稀药用蕨类植物。既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又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福建中医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2册)[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2. [2] 福建植物志编委会.福建植物志(第1卷)[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2.
[3] 朱圣潮.浙江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4(5):40-42. [4] 朱圣潮.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3,26(4):246-249. [5] 朱勇强,骆东林,郑国良,等.武义县野生木本中草药资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4):440-444.
[6] 黄传忠,翁友恒.浅谈福建省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3):3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