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学习中,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必考点,绝大多数学生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常常会无从下手。诗歌是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的一种文学式样,其特点是用精炼的语言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 关键词:意象 意境对比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目标作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思想和道德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突破诗歌答案禁区
长期以来,两极对立思维在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根深蒂固,其表现就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常常会遇到学生高举答案与我“争是辨非”的状况,于是,课堂上便花费不少时间与学生重新“求同存异”,即便这样,学生们还会唏嘘一片,仿佛老师犯了多大的罪过,只是会自圆其说罢了。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思想观念的僵化和封闭造成了语文诗歌学习中的刻板,教条。
文学史教材为了表述条理性的方便,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分开
论述,是可以允许的,但也是不得已的;而如果就此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真的认为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两部分构成的,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最普遍的课文分析思路,就是先归纳出内容的几个要点,再归纳艺术特点的几个要点,我们就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完成了。我们很少能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从作品整体构成的角度,甚至从形式要素切入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除了两分法,找不到一些好的、既关系内容、也关系形式的切入点。其实,中国的诗歌理论就提供了这样的切入点,如意象、意境、气韵等概念,就是既与内容相关、又与形式相关的。
二、关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三、注意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以“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马嵬驿千古悲剧中令人刻骨铭心的一幕,而这一幕悲剧的受害者却偏偏又是悲剧的制造者。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一诗中认为,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唐玄宗自己身上,是他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才带来了安史之乱,结果他不仅失去了爱妃,空前强盛的唐王朝从此也走向了衰亡。这种深刻的历史反思正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实现的。
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观照历史。开头“海外徒闻更九州”两句中,唐玄宗听方士说在海外仙山上寻访到了杨贵妃是“虚”,二人当初盟誓“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而未可知,也是“虚”。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徒闻”音讯,聊以告慰;是“此生休”,阴阳两隔,形影相吊,“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
实作对比,在对比中回顾历史,在巨大的反差中凸显现实的失落和凄凉,进而让人深思:悲剧的原因何在?
当然,我国古典诗歌理论博大精深,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本文只作了粗浅的探索,以期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解读提供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