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健:老子真经轻松读

来源:东饰资讯网


李健:老子真经轻松读

老子真经轻松读

作者:李健

郭店《老子》甲本是抄写年代最早、思想语言最优的《老子》版本,与其他《老子》版本相比,具有六大优点:一是,郭店《老子》甲本出土于荆门郭店楚墓,抄写年代在战国中期之前,且早于郭店《老子》乙本、丙本,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离《老子》原本时间较近,接近《老子》原本。二是,郭店《老子》甲本章次之间逻辑关系严密,也没有前后矛盾的现象,构成了完整的本体论哲学体系,认为道是本体,不讲生成论。三是,郭店《老子》甲本重在论道(只有一处论德),这与老子是道家思想相符,老子是道家思想,不是道德家思想。四是,郭店《老子》甲本不讲鬼神,不讲权术,不讲愚民。五是,郭店《老子》甲本不直接批判儒家,体现了道家的包容精神。六是,郭店《老子》甲本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没有语言模糊和含义玄虚的表述,不重复,不罗嗦,简约而丰富。

郭店《老子》甲本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大超过其他《老子》版本,郭店《老子》甲本应为《老子》祖本的传抄本,即《老子》真经。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之《庄子音义下》中提到,老子为喜著书十九篇。而郭店《老子》甲本也正好是十九章(篇),说明郭店《老子》甲本的内容为老子手著。

本人对郭店《老子》甲本采取意译方式,仅供读者参考。如有出入,欢迎指正。

第一章:有将混成

有将蟲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绝对的完满的起着引领作用的东西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独自存在永不改变,可以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命名叫大(自足完满)、叫逝(运动变化)、叫远(永恒深远)、叫反(相反相成)。

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实存(本体和现象)中有这四大,王居于其中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自身的本然)为法则。

第二章: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译文:

天与地之间,这不像风箱一样吗?

虚空却用之不尽,使用起来却力量无比。

第三章:至虚,恒也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译文: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

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

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第四章: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蠆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译文:

含蕴厚德的人,就像质朴的婴儿一样。

毒蝎虫蛇不去蜇伤他,爪鸟猛兽不去进攻他。

婴儿筋骨柔弱而拳头握紧,不知道男女相合而小雀雀翘起,精气无比充足。

整天哭叫但嗓子不会嘶哑,和气非常纯厚。

和气就是自然,知道和气就是明道。

贪生就是病变,纵欲就是强为。

物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第五章: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望和身心哪个更亲近?身心和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身心哪个更痛苦?

过于钟爱名望必然会有重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财富必定会有更多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界限(适可为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第六章:反也者,道动也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译文:

相反相成,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不争,是道的运用规律。

天下之物产生于有、产生于无。

第七章: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不其已。

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

贵福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把持且盈满,不如趁早结束。

强势且结党,不能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不能把守。

富贵骄横,自找危险。

功成身退,是自然之道。

第八章:绝智弃辩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译文:

灭绝巧智抛弃巧辩,百姓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灭绝巧诈抛弃私利,盗贼就不会有。灭绝作伪抛弃心计,百姓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

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

第九章:江海所以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译文: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够处于百川之下,因此能为百川之王。

圣人虽然领导着百姓,却把自己放在百姓之后。虽然在百姓之上,却说自己在百姓之下。

圣人虽然在百姓之上,百姓却不会感到压力。虽然领导着百姓,百姓却不会感到危害。天下百姓都很乐意拥护而不会厌恶。

因为他不争,所以天底下无人能够与他争。

罪恶没有比纵欲还重的,过失没有比贪婪还险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的。

能够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恒常的满足。

第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译文:

以大道辅助人决策(主张),不期望以武力而逞强于天下。

善于用兵的人是胜利即可,不会称霸。

用兵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不要骄横,胜利了不要自大,这叫做胜利而不霸道,这样做才能确保安宁。

第十一章:长古之善为士者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译文:

远古善于行道之士,必定微妙通达,深邃而不可形容,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

迟疑啊像冬天跋山涉水,顾虑啊像面临四敌,庄严啊像做客人一样。

焕然啊像冰雪融化,敦厚啊像原木质朴,混沌啊像浑浊一样。

谁能将浑浊静下来等待它慢慢地澄明,谁能将安静启动等待它自由地生长。

保持这种状态的行道之人,不欲求自盈满。

第十二章:为之者败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译文:

妄为的人会失败,执迷的人反而失去。

圣人不妄为而胜利,不执迷反而得到。

行事的总则,就是把结果当成开始的状态对待,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不以难得之物为贵;圣人教化别人不教化的,补救众人纷纷犯下的过错。

圣人遵循和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而不妄为。

第十三章:道恒无为也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译文:

道恒常无为,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自动进化。

进化过程中如果有强作妄为的,则要用无名之朴的道镇住它。

要知道满足,知道虚静,万物将自动安定。

第十四章: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译文:

作无为之为,行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

要做好大的事情,得从细微之处入手。看得太容易了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问题看得很难,最终反而不难。

第十五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不善了。

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形容,高和下相互呈现,音和声相互和合,先和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事遵循无为的原则,以身作则而不搞言语教化(道没有规定性,不可言说)。

万物生长而不首倡,作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居功。

天之道不居功,反而能够长久。

第十六章:道恒无名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译文:

道恒常没有名称(没有规定性),具有整全性,它即使微小,天地也不敢将它臣服。

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自动归顺。

天地阴阳相合,以降甘露,百姓没有命令而天之道则自然均衡。

天下之物有了名称(有规定性),名称既然有了,人们就会知道它的界限,知道了事物的界限就不会有危险。

道在天下,犹如小谷成就江海。

第十七章:其安也,易持也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译文:

处于安定之时,就容易把持;事物尚无征兆,就容易谋划。

处理脆小的问题,还能够分判;细微的问题开始萌芽时,还能够破除。

处理在矛盾尚未出现的时候,治理在混乱尚未发生的时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第十八章:知之者弗言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道没有规定性,不可言说)。

闭合其感官,堵塞其欲门;混合其智慧,混同其尘世;挫折其锋芒,消解其纷争,这叫做深奥的同一。

不因利益而分亲、疏;不因利益而分利、害;不因利益而分贵、贱。这样天下都尊之为贵。

第十九章:以正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

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正道治国,以奇智用兵,这样就能无事就得天下。

我为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因为天下多禁忌百姓就会叛逆,

百姓多权谋国家就会混乱,

人多智谋则奇事怪事滋生,

法令越是繁多盗贼反而多。

圣人是这样说的:我无事则百姓自己富强,我无为则百姓自动进化,我好静则百姓自会端正,我没有私欲则百姓自然质朴。

(说明:由于出土时竹简的次序被扰乱,整理小组拼合的顺序并不一定与实际次序符合。文物整理小组对郭店《老子》甲本分为5组,这5组的内在结构并不连贯,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顺序,本人认同李零教授对郭店《老子》甲本释文的顺序调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