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复习题

来源:东饰资讯网
名词解释

1、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所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2、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3、游戏说

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最早的艺术就是从游戏发展而来的。其依据有二:一是两者都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二是两者都能给人带来快感,使人进入忘我的境界。 4、模仿说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现实主义更以模仿现实为宗旨。模仿说在西方艺术中影响极大。此说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视为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了艺术创作的源泉。它的缺陷在于:一是把艺术的本质局限在认识论的范围,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二是在强调客观的同时,又忽视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与表现性,这就未能全面地揭示艺术的本质。 5、符号说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即人的“生命的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它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的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6、有意味的形式说 这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对艺术本质所提出的一种看法。所谓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此说虽然比较表现说更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但他完全割裂了“意味”即“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只是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因而就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简答

1、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

所谓物质实在层就是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获得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

形式符号层的重要作用,却在于直接指示、负载艺术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功能。 (3)意象世界层

艺术品的意象世界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并能转化为被欣赏者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也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

次。

(4)意境超验层

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和联系

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与非艺术品有着本质的不同。 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联系:(1)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领地,增添艺术门类和品 种,并使人类生活更具有艺术情趣和审美趣味。 3、审美人生观

所谓审美人生观,可有三方面内容: ⑴人生意识

具有自觉意识,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人不只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不只是生存着,生活着,而且还创造赵、欣赏着,不仅有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还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概而言之,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美的生活,也是处处与美结伴的生活。

⑵人生的反思与反悔 人有了自觉意识,必然会有所思索和观照,并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社会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从而达到对生活的超越,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美的生活。 ⑶人生的价值 思考人生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而美的价值的实现,其核心之点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挥、提高、丰富自身的本质力量,踏踏实实地去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和欣赏现实人生中的美。 4、优美的特征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的关系之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不像崇高那样,具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经过斗争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的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一般来说,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正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它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表现为矛盾双方处在暂时相对的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雅淡、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形式美的规律上,也往往表现出均衡、对称、比例协调、多样统一等特点。因此,优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总是互为表里,和谐完美地展示着美的形式的自由的本质,从而达到交融无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再次,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总是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柔、平静等品格,如和煦的春风,轻盈的柳絮,平静的水池等。 5、美感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 表层的心理特征:

(1)形象的直接性 (2)注意的集中性 (3)感受的完整性 (4)想象的生动性 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6、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首先,作为审美范畴的笑必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心理内容,能够 对对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社会评价,这样,笑就与美或美感连在一起了。

其次,喜剧虽然离不开美,但喜剧性的对象必须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再次,笑要有共鸣。

论述

1、美是自由的形象

凡美都是形象的,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美,但有了形象也不一定美,因为美除了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以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也应当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审美的人应该是具有自由理想的人。这是一种内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是能是自己从各种生理、心理和物质、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没有这种内心和人格修养上的自由,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也不可能真进入审美的心态。只有获得内在精神上的自由,人才能把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结合起来。这种自由越多,人就越能充分地、丰富地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成为生动活泼的自由的美的形象。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合规律的,是人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人。人在实践活动中,也只有让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并与人的内在精神自由结合起来,才能自由自在,也才能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你的行为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其结果必然是丑。

再次,从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只有当主体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自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新内容转化成一种自由的形式,才能使形象活起来。

总之,美的理想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却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离不开人,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决定美的本质。因为人是有所作为的,总要通过自己的人生的现实活动,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使自在的现实有益于人生,成为打上自己本质力量烙印的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故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这样,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

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能动地创造世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

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因此,“对象化”就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的(如各种科学著作),也可以是感性的、形象的。美离不开活生生的形象,美的对象化必须是感性的、形象的。只有当人在感性活动中,把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对象中显现出来,使对象具有人的光彩,这个对象才是美的。

必须指出的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3、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的美,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单一的现象,而是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创造之中。社会生活中的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的美,也会随着自然条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审美对象,也将会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的不同而着上了人的品格,从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性质和样式,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说明美既与对象的物质属性有关,同它所处的社会条件有关,还同审美主体的人品有关。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自己的人格力量、道德精神或心灵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使审美对象融贯着人的品质,着上人的气息,从而使对象成为有生命感的东西。

这样,美就不像以往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它是某种物质的属性,或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的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同一个审美对象,也会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美。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不同,才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美。艺术品也是如此。艺术品也是人所创造的物品,在欣赏活动中,艺术品与不同的人品之间也会构成一种别具意味的对话性渠道,人品不同,对话的声音和效果也会不同。

可见,美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因此,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核心内涵就是:美不仅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交作用下,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探讨美的本质时,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探究美的形成和创造。

4、崇高的本质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称壮美,也有人认为它类似于我国清代学者姚鼐所说的“阳刚之美”。崇高也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是整个美的领域中多种形态中的一种。崇高的形象,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精神振奋,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畏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崇高感的由来总是离不开对象。

人们面对崇高的对象,无不会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动和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但人毕竟不是动物,它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和人格理想,它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结果是他自己得到舒展和发扬。这时,外在世界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的世界了。因此,崇高是人的本质力

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人的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5、悲剧的本质

(1)必须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冲突,而且冲突双方都是一定社会势力的代表,冲突的实质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2)主人公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小人物,但必须是正面人物。

(3)冲突的结果是正面力量由于暂时的力量过小或性格上的某些缺点,一时斗不过反面力量,最后导致正面力量的失败甚至死亡,但精神却得到发扬。

(4)由于人们不甘现状、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悲剧冲突的原动力,而不畏强暴则是这种原动力遇到灾难时的必然反映,因此,悲剧总是以悲壮之情打动读者,从而使人们惊醒起来,振奋起来。 6、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首要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首要的态度只能是对意象的态度,在作品中得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只有当人们欣赏艺术品时,艺术品所负载的审美经验才得以转移与传递,艺术的审美功能才算得以实现。 (二)艺术的多元功能需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的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 说审美功能是艺术的首要功能,并不是说艺术的其他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实现之后才发生,而是说艺术的所有功能是以审美功能为核心而同时发生的。它们所起的作用必须借助与审美功能才能完成,因而其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7、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为什么需要意象的重建?

首先,意象的重建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形成。

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由于人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这就造就了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所抱有的不同接受眼光和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就叫“期待视界”。亦即海德格尔所谓的“先在结构”。

再次,艺术品的形式是一个特殊结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