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2年第1期 (总第75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Sci.) No.1.2012年 General No.75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 王希华,黄慧芬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该Ⅸ中学生网络成癌量表》以福建省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标准化测量程序编制成.总量表内部一致 性系数为0.963,分半信度为0.926/0.940,量表总体解释量为61.975%,有较好的效度.本研究初步制定了网络 成疲群体常模,可以用本量表对中学生做网络成瘾筛查或相关研究. 关键词:网络成瘟;中学生;量表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B On Drawing-up of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Xi-hua,HUANG Hui-f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IljJan 363000,China) Abstract:,rIIis Intemet Addiction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us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S subjects,adopts standardized meaSurement programming.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icifent of the scale is 0.963,its split-half reliability is 0.926/0.940,and its overall interpretation weight is 61.75%,indicat9ing that this scale has preferable validity.The norms for this internet addiction has been preliinary establimshed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scale fo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reening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 for other elrated researches. Key words:lnternet addiction;middle school students;scale 1引言 网络成瘾(intemet addiction)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提出,匹兹堡大学的Young发展完善了 这一概念,【l】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 社会、心理功能损害.Kandell(1998)认为:“不管进行的是哪种类型的网络活动,网络成瘾都是一种对网络 的心理依赖.”【2 我国学者萧铭钧(1998)把网络成瘾定义为I‘‘因为有着无法克制地再度使用欲望,而藉由重复 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3】 目前,已有很多信效度很高的测量网络成瘾的量表,这些量表的使用也相当普遍.之所以要做进一步 的研究的原因:(1)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因迷恋网络而无法自拔的学生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问题. (2)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人们上网的时间、频率都在变化,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4】,截至2010年12月,l0.19岁年龄段实际人口数的下降,网民所占比例由上年31.8%下 降到27.3%,所以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必须要适合现实人群.(3)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 收稿日期:2011.11.1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9176S) 作者简介:王希华(1955-),女,河北省玉田县人,教授. 第1期 王希华,黄慧芬: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 121 出,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明显,福建网民1848万人,普及率达50.9%,排名居于全国第6位,因此有 必要编制符合本地域中学生的量表常模.(4)现有量表大多是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的,而中学生在生理和心 理上都与大学生有很大不同,有必要编制属于中学生群体的量表. 2研究方法 2.1对象 样本1:从漳州市双语学校随机整群抽取初一学生100人,高一学生100人.收回有效问卷177份, 回收率为88.5%.样本2:复测从厦门金尚中学初中和漳州第三中学高二随机整群抽取学生600人,回收的 有效问卷中578份,有效回收率96.3%.样本3:选择福建省10所中学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4 份,获得有效问卷2646份,有效回收率为88.2%(见表1). 表1样本3被试情况分布表 2.2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以下简称《量表》),用统计软件spssl3.0、Amos4.0进行数据统 计分析. 2.3步骤 本研究参考题项编制以陈淑惠教授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51和王希华等编的“大学生网络依赖量 表”【6】中所提出的理论架构,参照Young(1996年)和Brenner(1997年)等人的观点,初步形成本研究的理论 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和讨论整理,初步编成的《量表》共61个题项.对漳州市双语学校的初 二和高一200名学生进行初测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适当题项,对题项进行整理排列 后得到正式《量表》.在厦门金尚中学和漳州三中采用随机整群抽取600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后进行验证 性因素分析,形成最终量表.选取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地区的10所中学进行随机分层整群取样,由心 理学专业人员用最终量表做团体施测得出量表常模. 3量表编制过程 3.1量表题项的编制 本研究在理论构想基础上,参照陈淑惠教授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王希华等编的“大学生网络依 122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 赖量表”,结合开放式问卷资料和个别访谈,以及DSM.IV中的成瘾物质依赖诊断标准修改后,初步编制成 “中学生网络成瘾初测量表”,确定的预试量表共61个题项.量表采用利克特5点分数(1=非常符合,2=基本 符合,3=一般,4=基本不符合,5=完全不符合), 其中“非常符合”记1分,“完全不符合”记5分,得分愈低表明 成瘾倾向愈明显. 6 4 5 3 4 0 2 4 3 2 5 9 1 7 本研究以项目分析法求出各题目的决断值(CR值,Critical Ratio).即以量表总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 最低的27%为低分组,然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当CR 值达到显著水平时(a<0.05或a<0.01),表明该题目具有良好的鉴别度.本量表的统计结果显示,各题项的 CR值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各题具有良好的鉴别度.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由样本1获得的数据对初步编制成的“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91, Bartlett’s(1770)=6191.56,P<0.001,表明本量表适合于进行因素分析. 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删除在一个因子上载荷小于0-3和双载荷的题项共27题.用剩下的34题重新做6 因素主成分分析,KMO=0.912,Bartlett’s(561)=3251.108,P<0.001,每个维度的题目载荷都在0.4以上, 无双载荷,共解释了61.975%的总变异.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2. 表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l .2 3 4 5 6 647 610 604 ...546 485 ..477 459 ..769 .7l6 621 6l8 479 454 .....677 644 641 613 531 428 ......634 590 589 571 565 533 .....第l期 王希华。黄慧芬t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 s60 .693 s6 .681 s5 .621 s59 .553 s56 .520 s61 .671 s48 .666 s25 .524 s47 .523 因子贡献率 38.6635% 5.7417% 5.5387%4.4613% 3.9952% 3.5748% 累计解释率 38.664%44.405%49.944%54.405%58.400%61.975% 注:s表示原量表项目编号 根据结果提取出了6个因子:(1)“强迫性上网及戒断症状”指中学生希望减少上网时间,但无法做到, 并且对互联网有近似于强迫性的迷恋:停止互联网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性情绪.(2)“对生活 的影响”主要反映中学生网络成瘾后影响人际和学业问题,对生活造成的负性影响.(3)“对身体的消极后 果”集中反映中学生网络成瘾后对身体的消极影响.(4)“突显性”主要指互联网使用占据了中学生思维与 行为活动的中心.(5)“社交抚慰”指认为在网上交流要更舒适、安全,依赖互联网作为社交的途径.(6) “耐受性”指中学生为了获得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与投入程度. 3.3量表内部区分度检验 按照心理测量理论,测验各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 重合,相关太低,说明因素方向不一致.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观点,构造建全项目和测验项目相关在0.30~ 0.80之间,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有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处于0.425 ̄0.722之 间,各维度题目与各维度总分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各维度题目与各维度总分关系表 注:s表示原量表项目编号, <O.0l 3.4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维度的修正 在设想量表的维度时是从依赖性、耐受性、冲突性、生活影响、退瘾症状、测谎六个维度来考虑的;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 对比“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7】中的六个维度:突显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和戒 断症状、消极后果,发现原先测谎因子中的题目鉴别度不高,不足以做为测谎选项,所以去除测谎维度; 依赖性包含在突显性当中:强迫性上网和戒断症状维度中包含退瘾症状,故舍去退瘾症状;强迫性上网更 能表达出冲突性的意思,故舍去冲突性:心境改变维度在量表中所涉及的较少,故选择用生活影响因子.因 此本研究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结构进行修正,最终的维度结构为: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和戒 断症状、生活影响、社交抚慰、消极后果. 3.5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模型作为初步统计模型,采用Amos4.0统计软件对由样本2(n=578)得到的数据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选取X2/df,GFI,AGFI,CFI,TLI,RMSEA和RMR等作为检验的指标.结果如表 4所示: 表4总体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N=578) 该模型的校正卡方值为3.195,GFI=0.956:CFI=0.933:AGFI=0.946;Tu=0.940,在各项指标上均达到了 统计规则的良好水平.这些指标反映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如图1所示. 图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图 3.6量表的信度分析 在本研究中,信度分析的指标采用了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两个指标. 将正式量表的数据用SPSS进行分半信度处理,分半信度alpha系数为0.919,表明本量表分半信度较 高. 第1期 王希华,黄慧芬: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 125 对该量表及其6个维度分别计算了克伦巴赫a系数,总量表的a系数为0.963,6个维度的0【系数值在 0.808~0.861之间,表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见表5). 表5总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N=578) 3.7量表的效度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等方面对该量表进行效度分析.上文的探索性因素 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使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得到证明. 量表的内容效度通过量表的编制过程可以说明,其理论构想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 出,量表各维度的设定是基于对中学生访谈、开放式量表和自身经验以及对专家访谈最后确定,各维度中 的项目表述90%以上来自于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少数题目借鉴相关量表的提法.在取样上,兼顾了闽 各地区的中学生,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因此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是有保证的. 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是以中学生上网时间作为效标.根据简单、方便的取样原则,选择漳卅I-中三个 班共95名家有电脑、有上网经历的学生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量表86份(男40人,女46人).表6结果 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848,其6个维度与上网时间的相关系数在0.585 ̄0.644 之间,均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见表6). 表6上网时间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各维度相关结果 注: 料p<0.01 3.8量表常模的建立 依照白羽、樊富珉在《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ts]q ̄建立常模的方法,以总体得分分 布在5%以下的群体作为网络成瘾群体,5%~2O%的作为网络依赖群体,5%~20%所对应的z分数值为 .0.84~.1.64(单侧). 本研究中,样本2和样本3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总分平均分数为143.24,标准差为25.30.结 果如表7所示: 表7常模的描述统计 根据公式:Z分数=(原始成绩一群体分数总平均数)/V ̄体分数标准差,界定网络依赖群体在34个题 项的《量表》中得分范围为101 ̄121分,小于101分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得分分布于整体位置的5%以下), 大于121分界定为正常群体(得分分布于整体位置的20%以上). 4讨论 本研究参照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和戒断症 状、生活影响、社交抚慰、消极后果这六个维度来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对各维度及量表总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各维度能解释总体.对量表总体及各维度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量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 表的结构较为合适;验证性分析的结果说明量表的拟合性较好.本量表的各维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 内在联系,6个维度共同组成了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整体. 本研究严格按照测量学的要求操作,通过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 联效度等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本研究采取了 大样本的研究,选取福建省不同地区的10所中学的中学生群体进行测试.因此,本研究结果能够体现福建 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 图2常模的数据直方图 本研究界定网络依赖群体得分范围为101"-'121分,小于101分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大于121分界定为正 常群体.本量表可以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程度进行判断,因此,可以运用本测验进行中学生网络成瘾方面的相 关研究,也可以运用本量表对中学生做网络成瘾筛查.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只能 是初步的建立了《量表》的常模,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问卷施测的区域,建立不同地区的常模. 5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结构包括六个维度: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和戒断症状、生活影响、社 交抚慰、消极后果.量表的各项测量指标均很好,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作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评估工具.本 研究的样本得出常模是:101分以下为网络成瘾群体,101 ̄'121分为网络依赖群体,121分以上为正常人群. 参考文献: 【1】Youngk S.Intem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l(3): 237.244. 【2】高亚兵.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l8(4):4O45. [3】于雪丽,史静.中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及干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67.6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11—01—18)[2012—3—28]. http://research.cnnic.cn,I1mlI,l 295338825d2556.htm. 【5】陈淑惠,翁丽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6王希华,孙小园,韩云.大学生网络依赖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6】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l1(2): 27.3O. 【7】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心理学报,2007,39(4):688.696. 【8】白 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2(4):99.104. [责任编辑:陈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