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谈《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技巧

来源:东饰资讯网


谈谈《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技巧

丁爱华

《红楼梦》真实详尽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这部文学名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的提升。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出场的400多个人物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而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探春、晴雯、袭人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了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刻画人物的技巧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精心设计人物出场

在《红楼梦》这部大戏里,各色人等不同形式的精彩出场,首先就给读者非常强烈的印象。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时,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二舅母。——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王熙凤安排在这个时候出场,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作家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才干。而宝玉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又喜欢在内帏

厮混,按常规,他应经常在贾母身边,或在姊妹们中间,或在他母亲王夫人面前。黛玉进府,可以在见贾母时见到宝玉,或者在见迎春三姊妹时见到他,但作者偏偏让他白天到庙里还愿去,直到晚饭后,只留黛玉和三姊妹在场时,才安排宝玉出场,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二、用多种手法描摹刻画

1、让人物自我表演

人物出场后,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个性化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立身行事的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正面描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王熙凤众星捧月般的上场后,作者着重写出她“彩绣辉煌”的打扮、“体格风骚”的外表,写她“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恭维话,接着“伤心”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贾母一句“再休提前话”“忙转悲为喜”等言语、行为表现出她是一个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人。再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他进城逛去,喜欢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荣宁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进去,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大爷们纳福。”这里通过对刘姥姥一系列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把这个不得已而进城攀亲的乡村老妇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2、细致描写人物心理

作者写人物除了重在刻画人物的外部形象,还深刻描写了人物的内心,花了大功夫在

主要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方面。像林黛玉“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一回里,黛玉葬花回来,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仔细一听是《牡丹亭》中的曲子,先是“十分感慨缠绵”,继之“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最后掉下了眼泪,写出了林黛玉听到青春觉醒的曲子时,想到自己的身世,因而产生了细微曲折的感情。另外,作者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排除对心理过程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写王熙凤的心理,就往往以“自白”的形式,表现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显然与她“机关算尽”的性格协调一致的。

3、从侧面烘托渲染个性

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让人物与环境互相映发,衬托出一个个鲜明动人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林黛玉喜欢竹子,环境幽雅,竹子是岁寒三友,正好象征着林黛玉高尚的节操:一尘不染,宁折不屈。另一方面,泪滴斑竹的神话故事,又隐寓着黛玉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多愁善感,抑郁忧伤。另外怡红院的富丽堂皇,正好切合宝玉娇生惯养的特性。写稻香村的朴素无华,突出心如死灰的李纨形象。侧面描写的另一种手法,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进行的,如王熙凤性格中的一些很重要的特点,如“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苦了下人她讨好”,就是通过周瑞家的和小厮兴儿的介绍得到鲜明的表现。其他人物如宝玉等人的性格,也常常从别人的口中说出。

三、多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1、在冲突中展示性格

作者擅长于把人物置于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在秦可卿丧事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表现出她的“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才干和逞强好

胜的心理;继而以她在铁槛寺害死守备之子和张金哥两个年轻人,坐享三千两银子,构成她一生中骇人听闻的恶迹之一,进一步表现出她“我说行就行”的狂傲和贪婪。而晴雯和鸳鸯的反抗,尤三姐的刚烈等性格,都是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而成的。

2、在重复中强化性格

《红楼梦》中为强调人物的某些重要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重复”来表现强化。如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毫不客气地对待劝他进取功名的人,以及摔玉、砸玉等行动,都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过,这样就强化了宝玉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的性格,他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视仕途为禄蠹,视读圣贤为畏途,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裤习气,突出他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3、在对比中突显性格

作者安排了对照鲜明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在这两个对立的世界里,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处于同一世界的人物也是个性有别。贾赦、贾政是亲兄弟,贾赦荒淫无耻的老色鬼,贾政是昏愦无能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者。黛玉和晴雯长相相似,但晴雯出身于下层人家,性格比黛玉强得多,敢说敢做。另外,黛玉与妙玉两人同是孤高,而黛玉是傲世,妙玉是出世。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如王熙凤生日庆典,贾宝玉却偷偷跑出城外去祭奠金钏,在贾宝玉的观念中,祭奠一个屈死的丫头要比庆祝王熙凤寿辰重要得多;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如贾宝玉、薛宝钗对病中林黛玉的态度,薛在一个秋雨黄昏探视林黛玉,她见面就说林黛玉气

色不好,话说得很甜,答应晚上再来却终于没有来,晚上来的却是宝玉,他见面就说林黛玉气色好多了。薛宝钗的真话中缺少善意,而贾宝玉的假话中却充满了体贴和柔情。作者就是这样,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运用得十分自然,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而意味深长。

以前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阵营清楚,是类型化、脸谱化的,而《红楼梦》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和创造。作者以精雕细刻的工夫,描写重大事件、重大冲突中人物的各种表现,描写生活中人的真实的情感,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还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氛围里,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的一大批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