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阅读。
螳 螂(节选)
法布尔
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1)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法布尔描写昆虫非常生动,比如本文中,他就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螳螂小腿锯齿上的钩子比成了________,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成了________。
(2)读了短文,我们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螳螂的腿。
A. 强壮 B. 锋利 C. 坚硬 D. 巨大
(3)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请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螳螂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金针;剪刀 (2)B
(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金针;剪刀;(2)B;(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1)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窃窃私语:________。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①第1自然段写了________,第2自然段写了________。
②海参的活动方法是________,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法是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海底还有哪些声音?仿照文段,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有的像________一样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一样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一样________。
【答案】 (1)私下里小声交谈
(2)海底各种各样的声音;海里的动物的活动方法;靠肌肉伸缩爬行;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赋予贝类人的行为,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小羊;咩咩;老牛;哞哞;鸽子;咕咕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①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②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把“贝类”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
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私下里小声交谈 (2)海底各种各样的声音、海里的动物的活动方法、靠肌肉伸缩爬行、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赋予贝类人的行为,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4)小羊、咩咩、老牛、哞哞、鸽子、咕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①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________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去,好逃命。”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做贼心虚的贼和老虎都以为“漏”是________,一心想逃命。( ) A. 老爷爷 B. 老婆婆 C. 对方 D. 厉害的角色
(2)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3)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老虎和贼内心活动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歪 驮 贴 纵 蹿 蹭
①“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________下来,好逃命。
②“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去,好逃命。
③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蹿到树上。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内容。 【答案】 (1)D (2)C
(3)老虎:“‘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贼:“‘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
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
(4)贴;蹭;驮;蹿;歪;纵
(5)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是夸张。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然后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4)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D(2)C(3)老虎:“‘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贼:“‘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4)贴、蹭、驮、蹿、歪、纵 (5)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狐狸、刺猬和青蛙
狐狸、刺猬和青蛙一起走路,突然看到了一块黄油。青蛙说:“一分三,大家各吃一份,”刺猬赞成,可是狐狸想独吞这块黄油,不同意。他想了一个歪点子,说:“这里有一个坑,比赛一下,看谁先跳进坑里去,又最先从坑里跳出来,谁就得到这块黄油。”刺猬听了,就绕着坑来回转,想跳进去。
狐狸也朝坑边走来。只有青蛙慢慢在后爬,跟着狐狸走。狐狸走到坑边时,青蛙把他的尾巴咬住了。青蛙暗想:狐狸从坑里跳出来时,一定会向上翘尾巴。果然是这样。青蛙借着狐狸的尾巴先跳到了坑里,并且还比狐狸出来得快。狐狸失算了,但总想捞到这一块黄油。狐狸又想了一个比赛办法:“我们三个谁活的年岁最大,这黄油就是谁的.”
刺猬说:“我活了一百年。”
狐狸说:“我活了一千年。” 青蛙难过得哭了。
“为什么哭?”刺猬、狐狸一齐问。
青蛙说:“我大儿子假如在世的话,有狐狸你这样大:我第二个儿子假如活着的话,有刺猬你这样大。”这样,狐狸、刺猬只能跟青蛙的孩子比,更别说青蛙自己了。狐狸、刺猬都被说住了,狐狸又失算了。狐狸一转身,又想出了一个比赛办法:谁喝酒醉得快,谁就拿这块黄油。刺猬说:“我喝一杯酒就会醉。”狐狸说:“我一闹到酒就醉了。”这时,青蛙摇晃着身子,好像喝醉了酒。刺猬、狐狸问: “你怎么了,为什么摇摇晃晃的?”
“我一听别人说洒就会醉。”青蛙大声地说。刺猬、狐狸都愣住了。狐狸又失算了。黄油落到了青蛙的手。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狐狸、青蛙、刺猬一同发现了黄油,他们想平分黄油。________ ②狐狸共设计三次,想独吞黄油,但都没得逞________ ③刺猬也有正义感,但缺少智慧。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3)读文中画横线句子,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青蛙________说:“一分三,大家各吃一份。”
②青蛙________说:“我大儿子假如在世上的话,有狐狸你这样大,我第二个儿子假如活着的话,有刺猬你这样大。”
③刺猬、狐狸________问:“你怎么了,为什么摇摇晃晃的?”
(4)故事结尾说:“最后,黄油落到了青蛙的手里。”请你设想一下,青蛙会独享黄油吗?请说明理由。
(5)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档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困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文中说明赵州桥是最先使用这种设计的词语是________。这种设计的好处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大意。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看到赵州桥的设计,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它们四处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就联合
起来准备去消灭它们。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jiàng xiáng)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当作凶禽给射死了,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到这个消息,仿佛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jié ji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活动,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就成了元宵节
(1)给文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降________(jiàng xiáng)落 张灯结________(jié jiē)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知情:________。
(3)认真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4)“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活动”中的“成功”指的是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②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画线句①自问自答,这样的句子叫________(反问句 设问句)。我也能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
(2)用昙花举例的作用是( )
A. 说明昙花的奇特 B. 说明植物开花的时间的确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3)读画线句②,想想哪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的时间吻合,查找资料,举两个例子。
(4)读了选段,你知道植物开花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了吗?
8.【答案】 (1)借花献佛;满心欢喜
(2)那位盲人夜晚行路提着灯笼,是为了让别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同时也帮助了别人。
(3)开车经过隧(suì)道,不开车灯,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
(4)礼物;收礼物的人。;好事,对别人好的事。;自己心里得到快乐。 (5)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
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借花献佛;满心欢喜
(2)那位盲人夜晚行路提着灯笼,是为了让别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同时也帮助了别人。
(3)开车经过隧(suì)道,不开车灯,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
(4)借花献佛:“花”指礼物。“佛”指收礼物的人。为善至乐:“善”指好事,对别人好的事。“乐”指自己心里得到快乐。
(5)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答案】 (1)B
(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
(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
(4)B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 ;(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4)B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却没有半点架子。
在北大校园里,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在住院期间,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季老马上吩咐身边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获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他也一笔一画地签了600本。
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在掏名片准备递给季老的一刹那,季老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松掏名片的时间,季老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采访季羡林时,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份儿上,真让人敬佩。”
(1)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划线词语“架子”的意思是( )
A. 由若干材料纵横交叉地构成东西,用来放置器物、支撑物体或安装工具等
B. 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C. 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 D. 架势、姿势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季羡林外貌的句子。
(3)季羡林为什么自己掏钱买600本《留德十年》?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季老是个( )的人。(多选)
A. 生活简朴 B. 平易近人 C. 关心青年人成长 D. 待人接物周到有礼
【答案】 (1)C
(2)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3)因为医院的护士说很爱看这本书,季老觉得只要书对大家有益,就值得买。
(4)A,B,C,D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C;(2)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3)因为医院的护士说很爱看这本书,季老觉得只要书对大家有益,就值得买。(4)
ABCD
【点评】(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