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4-2015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高二(上)期中化

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下列做法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B.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促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C.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D.在火电厂推广碳收集和储存技术

2.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组合正确的是( ) 纯净物 混合物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盐酸 水煤气 硫酸 醋酸 H2 B 胆矾 石灰水 硫酸钡 H2CO3 NH3 C 火碱 蔗糖溶液 氯化钠 氨水 三氧化硫 D 冰醋酸 福尔马林 苛性钾 氯化氢 乙醇 A.A B.B C.C D.D

3.25℃,101k 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aq)+SO4(aq)+Ba(aq)+2OH(aq)=BaSO4(s)+2H2O(l)△H=﹣114.6 kJ/mol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H=﹣114.6kJ/mol

C.C8H18(l)+ O2(g)=8CO2 (g)+9H2O(g)△H=﹣5518 kJ/mol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1)△H=﹣5518 kJ/mol

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 2A(g)+B(g)⇌2C(g),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K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仍是K mol/L的是( ) A.4molA+2molB B.2molA+1molB+2molC C.2molC+1molB D.1molA+0.5molB+1molC

5.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B.合成氨工厂通常采用高压条件,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C.在实验室里,可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硫酸制得二氧化碳气体 D.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

2﹣

2+

6.已知“凡气体分子总数增多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中,在所有温度下都不自发进行的( ) A.2O3(g)═3O2(g)△H<0 B.2CO(g)═2C(s)+O2(g)△H>0

C.N2(g)+3H2(g)═2NH3(g)△H<0 D.CaCO3(s)═CaO(s)+CO2(g)△H>0

7.对于X+Y(s)⇌Z的平衡,若增大压强,Y的转化率增大,则X和Y的状态是( ) A.X为气态,Z为固态 B.X为固态,Z为气态 C.X为气态,Z为气态 D.X为固态,Z为固态

8.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金刚石,s)+O2(g)=CO2(g)△H1=﹣395.41kJ/mol;②C(石墨,s)+O2(g)=CO2(g)△H2=﹣393.51kJ/mol.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B.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C.石墨和金刚石能量一样高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9.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2C(气),若经2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1﹣1

①用物质A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

﹣1﹣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1.4mol•L,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操作中,能使电离平衡H2O⇌H+OH,向右移动且溶液呈酸性的是( ) A.向水中加入NaHSO4溶液 B.向水中加入Al2(SO4)3固体 C.向水中加入Na2CO3溶液 D.将水加热到100℃,使pH=6

11.已知:(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则Zn(s)+Ag2O(s)═ZnO(s)+2Ag(s)的△H等于( )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kJ/mol D.+317.3 kJ/mol

12.a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b为碳棒,关于下列装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1

﹣1

A.a发生氧化反应,b发生还原反应 B.碳棒上有气体逸出

C.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从a→b D.反应后a极质量减小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HCO3+Ca+OH=CaCO3↓+H2O

﹣+2﹣2+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H+SO4+Ba+OH=BaSO4↓+H2O

+2﹣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2H+O=H2O

2﹣+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盐酸:CO3+2H=CO2↑+H2O

14.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D.反应已经停止

15.某无色透明的强碱性的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FeKSC.NaKS

++2++

2+

NN

B.MgN D.BaNaMn

2+

+

2+

SS

Cl

16.下列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OH、H2O、F B.NH3、NH4、F

﹣++

C.H3O、NH4、Cl D.HCl、F2、H2S

17.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P(g)+Q(g)⇌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18.反应2R(g)+5Q(g)═4X(g)+2Y(g)在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20s后,R减少了0.04mol,则平均每分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A.R:0.08mol•L B.Q:0.05mol•L

﹣1﹣1

C.X:0.12mol•L D.Y:0.06mol•L

﹣1

﹣1

+

二、解答题. 19.(1)1mol乙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1558.3kJ,写出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已知:2SO2(g)+O2═2SO3(g)△H=﹣196.6kJ/mol;2NO(g)+O2═2NO2(g)△H=﹣113.0kJ/mol.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H=__________; (3)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E(P﹣P)=198kJ/mol、E(P﹣O)=360kJ/mol、E(O═O)=498kJ/mol,则反应P4(白磷)燃烧生成P4O6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0.化学小组同学依据化学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2H2O制取22.4L

﹣3

(标准状况)SO2气体.取65.0g锌粒与98%的浓H2SO4(ρ=1.84g•cm)110mL充分反应,锌全部溶解.对于制得的气体,有同学认为可能混有氢气.为此,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对所制取的气体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98%的浓H2SO4(ρ=1.84g/cm)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

(2)请写出产生氢气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3)①装置B是为了吸收SO2,则不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A.NaOH溶液 B.浓H2SO4 C.KMnO4溶液

②可证实一定量的锌粒和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21.(14分)在80℃时,将0.4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2L已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0 20 40 60 80 100 时间/(s) a 0.10 c d e c(N2O4)/(mol/L) 0.20 0.00 0.12 b 0.22 0.24 0.24 c(NO2)/(mol/L) (1)表中b__________c(填“<”、“=”或“>”). 3

(2)20s时, N2O4的浓度为__________mol/L,0﹣20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3)N2O4(g)⇌2NO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在8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__________.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该反应的K值越大,表明建立平衡时__________. A.N2O4的转化率越高 B.N2O4的体积分数越大

C.N2O4与NO2的浓度之比越大 D.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5)该反应进行至100s以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则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2.按要求完成下列2个小题: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2)氢氧化钠的电子式__________.

23.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 N2和6mol H2充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令m、n、p分别为N2、H2、NH3的物质的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仍和上述平衡相同,填空: (1)若m=0,n=0,则p=__________; (2)若m=1,p=2,则 n=__________;

(3)若m、n、p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为(用两个式子表示,一个只含m和p,一个只含n和p )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2015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高二(上)

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下列做法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B.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促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C.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D.在火电厂推广碳收集和储存技术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的主题是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计划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解答】解:A.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故A正确;

B.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题意,故B正确;

C.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在火电厂推广碳收集和储存技术,实现“碳”的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节能减排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2.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组合正确的是( ) 纯净物 混合物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盐酸 水煤气 硫酸 醋酸 H2 B 胆矾 石灰水 硫酸钡 H2CO3 NH3 C 火碱 蔗糖溶液 氯化钠 氨水 三氧化硫 D 冰醋酸 福尔马林 苛性钾 氯化氢 乙醇 A.A B.B C.C D.D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分析】依据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混合物来分析.

【解答】解:A.盐酸、水煤气、硫酸、醋酸、H2分别属于混合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单质,故A错误;

B.胆矾、石灰水、硫酸钡、HNO2、NH3分别属于化合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故B正确;

C.火碱、蔗糖溶液、氯化钠、氨水、三氧化硫分别属于化合物、混合物、强电解质、混合物,非电解质,故C错误;

D.冰醋酸、福尔马林、苛性钾、氯化氢、乙醇分别属于化合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强电解质,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及各种物质的成分掌握,难度中等.

3.25℃,101k 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aq)+SO4(aq)+Ba(aq)+2OH(aq)=BaSO4(s)+2H2O(l)△H=﹣114.6 kJ/mol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H=﹣114.6kJ/mol

C.C8H18(l)+ O2(g)=8CO2 (g)+9H2O(g)△H=﹣5518 kJ/mol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1)△H=﹣5518 kJ/mol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程中伴随有沉淀生成热;

B、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 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A、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程中伴随有沉淀生成热,反应焓变△H<﹣114.6 kJ/mol,故A错误; B、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所

+2﹣2+

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KOH(aq)+H2SO(=K2SO(+2H2O(l)△H=﹣114.6kJ/mol,4aq)4aq)故B正确;

C、选项中生成的水时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

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C8H18(l)+O2(g)=8CO2(g)+9H2O(1)△H=﹣5518 kJ/mo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燃烧热概念的分析应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判断依据,题目难度中等.

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 2A(g)+B(g)⇌2C(g),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K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仍是K mol/L的是( ) A.4molA+2molB B.2molA+1molB+2molC C.2molC+1molB D.1molA+0.5molB+1molC 【考点】等效平衡.

【分析】反应2A(g)+B(g)⇌2C(g)中,在恒温恒容下,不同途径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Kmol/L,说明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方程式的左边,只有满足n(A)=2mol,n(B)=1mol即可,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不影响平衡,开始加入4molA+2molB,与加入2molA和1molB达平衡的平衡相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大于K mol/L,故A错误;

B、开始加入2molA+1molB+2molC,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4molA、2molB,与加入2molA和1molB达平衡的平衡相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大于K mol/L,故B错误;

C、开始加入2molC+1molB,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2molA、2molB,与原反应不是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不是Kmol/L,故C错误;

D、开始加入1molA+0.5molB+1molC,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2molA、1molB,与加入2molA和1molB达平衡的平衡为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Kmol/L,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难度中等,构建平衡建立的途径是解题关键,注意等效平衡规律:1、恒温恒压下,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为等效平衡;2、恒温恒容下,若反应前后气体气体发生变化,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为等效平衡;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为等效平衡.

5.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B.合成氨工厂通常采用高压条件,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C.在实验室里,可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硫酸制得二氧化碳气体 D.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考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解答】解:A.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有利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 B.合成氨工厂通常采用高压条件,有利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实验室不能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应用稀盐酸,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

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该反应存在溶解平衡,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电离出的氯离子,饱和食盐水抑制了氯气的溶解,所以实验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难度不大,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

6.已知“凡气体分子总数增多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中,在所有温度下都不自发进行的( )

A.2O3(g)═3O2(g)△H<0 B.2CO(g)═2C(s)+O2(g)△H>0

C.N2(g)+3H2(g)═2NH3(g)△H<0 D.CaCO3(s)═CaO(s)+CO2(g)△H>0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G=△H﹣T•△S,当△G=△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否则不能.

【解答】解:A.△H<0,△S>0,根据△G=△H﹣T•△S可知,一般温度下都能满足△H﹣T•△S<0,反应可自发进行,故A不选;

B.△H>0,△S<0,一般情况下都满足△G=△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故B选;

C.△H<0,△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H﹣T•△S<0,反应可自发进行,故C不选; D.△H>0,△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H﹣T•△S<0,反应可自发进行,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H﹣T•△S是否小于0.

7.对于X+Y(s)⇌Z的平衡,若增大压强,Y的转化率增大,则X和Y的状态是( ) A.X为气态,Z为固态 B.X为固态,Z为气态 C.X为气态,Z为气态 D.X为固态,Z为固态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增大压强,Y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分析.

【解答】解:增大压强,Y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X为气态,Z为固态,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判断,注意Y为固体,题目难度中等.

8.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金刚石,s)+O2(g)=CO2(g)△H1=﹣395.41kJ/mol;②C(石墨,s)+O2(g)=CO2(g)△H2=﹣393.51kJ/mol.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B.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C.石墨和金刚石能量一样高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①C(金刚石、s)+O2(g)=CO2(g);△H=﹣395.41kJ/mol, ②C(石墨、s)+O2(g)=CO2(g);△H=﹣393.51kJ/mol,

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C(金刚石、s)=C(石墨、s)△H=﹣1.9KJ/mol,据此分析.

1

【解答】解:①C(石墨)+O2(g)=CO2(g)△H=﹣393.51kJ•molˉ

1

②C(金刚石)+O2(g)=CO2(g)△H=﹣395.41kJ•molˉ

依据盖斯定律①﹣②计算得到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

A、依据计算可知石墨能量低于金刚石,所以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故A正确;

B、依据计算可知石墨能量低于金刚石,所以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故B错误;

C、依据计算可知石墨能量低于金刚石,故C错误; D、依据计算可知石墨能量低于金刚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大小的关系. 9.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2C(气),若经2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1﹣1

①用物质A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

﹣1﹣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1.4mol•L,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1

﹣1

【分析】①根据v=计算v(C),再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A);

②根据v=计算v(C),再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B);

③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A),进而计算△n(A),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

④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c(B),2s时物质B的浓度=B的起始浓度﹣△c(B). 【解答】解:①v(C)=

﹣1

﹣1

=0.3mol•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

﹣1﹣1

(A)=v(C)=0.3mol•L•s,故①正确; ②v(C)=

﹣1

﹣1

=0.3mol•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B)=v(C)

﹣1

﹣1

﹣1﹣1

=×0.3mol•L•s=0.15mol•L•s,故②错误;

③根据方程式可知,△c(A)=△n(C)=0.6mol•L,故△n(A)=0.6mol•L×2L=1.2mol,故A的转化率=

×100%=30%,故③正确;

﹣1

﹣1

④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c(B)=△c(A)=×0.6mol•L

1

﹣1

﹣1

﹣1

=0.3mol•L,2s时物质B的浓度=﹣0.3mol•L=0.7mol•L,故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比较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0.下列操作中,能使电离平衡H2O⇌H+OH,向右移动且溶液呈酸性的是( ) A.向水中加入NaHSO4溶液 B.向水中加入Al2(SO4)3固体

+

C.向水中加入Na2CO3溶液 D.将水加热到100℃,使pH=6 【考点】水的电离.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能使电离平衡H2O⇌H+OH向右移动,说明加入的物质能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反应而促进水的电离;溶液呈酸性,说明加入的物质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导致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小于氢离子浓度而使溶液呈酸性,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硫酸氢钠的电离:NaHSO4═Na+H+SO4,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着逆向移动,故A错误;

B、向水中加入硫酸铝,铝离子水解而促进水电离,且溶液呈酸性,故B正确;

C、向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而使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所以溶液呈碱性,故C错误; D、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但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示中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水电离的因素,注意不能根据pH确定溶液是酸碱性,要根据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11.已知:(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则Zn(s)+Ag2O(s)═ZnO(s)+2Ag(s)的△H等于( )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kJ/mol D.+317.3 kJ/mol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已知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目标反应,利用盖斯定律来计算目标反应的反应热,以此来解答.

+

++2﹣

【解答】解:由(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1)﹣(2)可得Zn(s)+Ag2O(s)═ZnO(s)+2Ag(s),

﹣1﹣1﹣1

则△H=(﹣348.3kJ•mol)﹣(﹣31.0kJ•mol)=﹣317.3kJ•mo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的反应热,明确已知反应和目标反应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a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b为碳棒,关于下列装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

﹣1

A.a发生氧化反应,b发生还原反应 B.碳棒上有气体逸出

C.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从a→b D.反应后a极质量减小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根据装置没有电源,则构成原电池装置,又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b为碳棒,则a为负极本身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为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据此分析.

【解答】解:A.a为负极本身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为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

B、b为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碳棒上有气体逸出,故B正确; C、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从b→a,故C错误;

D、根据装置没有电源,则构成原电池装置,又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b为碳棒,则a为负极本身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极质量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正负极上得失电子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HCO3+Ca+OH=CaCO3↓+H2O

﹣+2﹣2+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H+SO4+Ba+OH=BaSO4↓+H2O

+2﹣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2H+O=H2O

2﹣+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盐酸:CO3+2H=CO2↑+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按照物质的量比1: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钠和水;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 C.氧化铜化学式不能拆;

D.碳酸氢根为多元弱酸的酸式根离子,不能拆.

2+

【解答】解:A.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Ca+2OH

2﹣

=CaCO3↓+2H2O+CO3,故A错误;

﹣+2﹣2+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离子方程式为:H+SO4+Ba+OH=BaSO4↓+H2O,故B正确;

+2+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uO=H2O+Cu,故C错误;

﹣+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故D错误; 故选:B.

2+

【点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是高考的必考点,本题侧重考查化学式的拆分和反应物用量对反应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易错选项为AB,解题时把握反应物不同用量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的特点.

14.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D.反应已经停止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不停止,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

可逆反应,所以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存在反应限度.

【解答】解:A、反应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是否相等取决于起始时各物质的量的关系和转化的程度,所以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故A错误;

B、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存在反应限度,故B错误; C、反应混合物各成分的百分组成不再变化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故C正确; D、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不停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抓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不停止,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

15.某无色透明的强碱性的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FeKSC.NaKS

++

2++

NN

B.MgN D.BaNaMn

2+

SS

3+

Cl

2++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无色溶液时可排除 Cu、Fe、Fe、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强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

A.亚铁离子为有色离子,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且为无色离子;

D.高锰酸根离子为有色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解答】解:溶液无色时可排除Cu、Fe、Fe、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强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

2+2+

A.Fe为有色离子,Fe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2+

B.Mg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2﹣

C.Na、K、SO4、NO3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且为无色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2+

2+

3+

2+2+

D.MnO4为有色离子,Ba、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解决离子共存问题时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 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 Cu、Fe、Fe、MnO4﹣

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16.下列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OH、H2O、F B.NH3、NH4、F

﹣++

C.H3O、NH4、Cl D.HCl、F2、H2S

【考点】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

【分析】分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2+2﹣

+

2+2+3+

﹣﹣

+

【解答】解:A.OH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H2O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F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故A错误;

B.NH3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NH4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F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故B错误;

C.H3O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NH4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Cl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8,故C错误;

D.HCl、F2、H2S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18,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判断,难度不大.要注意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7.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P(g)+Q(g)⇌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可逆反应P(气)+Q(气)⇌R(气)+S(气)达到了平衡状态,一定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注意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压强始终不变.

【解答】解:A、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A错误;

B、P为反应物、S为生成物,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正确;

C、任何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会共存,所以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

+

++

D、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的体积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所以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是:①v(正) =v(逆),②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在解题时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根本标志,并明确气体的颜色、密度、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根本标志的关系,才能全面分析、正确作答.

18.反应2R(g)+5Q(g)═4X(g)+2Y(g)在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20s后,R减少了0.04mol,则平均每分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A.R:0.08mol•L B.Q:0.05mol•L

﹣1﹣1

C.X:0.12mol•L D.Y:0.06mol•L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1﹣1

【分析】20s=min,20s内(vR)==0.06mol/(L.min),则每分钟内△(cR)=0.06mol/L,

同一化学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据此进行计算.

【解答】解:20s=min,20s内v(R)==0.06mol/(L.min),则每分钟内△c(R)

=0.06mol/L,同一化学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每分钟内△c(Q)=×0.06mol/L=0.15mol/L;

△c(X)=2△c(R)=2×0.06mol/L=0.12mol/L,△c(Y)=△c(Q)=0.06mol/L,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有关计算,明确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变化量、化学计量数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 19.(1)1mol乙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1558.3kJ,写出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2H6(g)+O2(g)═2CO2(g)+3H2O(l)△H=﹣1558.3KJ/mol; (2)已知:2SO2(g)+O2═2SO3(g)△H=﹣196.6kJ/mol;2NO(g)+O2═2NO2(g)△H=

﹣1

﹣113.0kJ/mol.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H=﹣41.8 kJ•mol; (3)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E(P﹣P)=198kJ/mol、E(P﹣O)=360kJ/mol、E(O═O)=498kJ/mol,则反应P4(白磷)燃烧生成P4O6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O2(g)═P4O6(s)△H=﹣1638KJ/mol.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问题写出,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的焓变;

(2)根据盖斯定律来分析计算:一个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为几步完成,其热效应是相同的;

(3)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生成物的键能减反应物的键能计算,结合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出,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的焓变. 【解答】解:(1)1mol乙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1558.3kJ,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结合定量关系写出反应为生成物、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对应反

应的焓变得到热化学方程式为:C2H6(g)+O2(g)→2 CO2(g)+3H2O(l)△H=﹣1558.3KJ/mol,

故答案为:C2H6(g)+O2(g)→2 CO2(g)+3H2O(l)△H=﹣1558.3KJ/mol; (2)已知:①2SO2(g)+O2═2SO3(g)△H=﹣196.6kJ•mol,

﹣1

②2NO(g)+O2═2NO2(g)△H=﹣113.0kJ•mol.

﹣1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

﹣1

可得:NO2(g)+SO2(g)═SO3(g)+NO(g)△H=

=

﹣41.8 kJ•mol

﹣1

故答案为:﹣41.8kJ•mol; (3):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生成物的键能﹣反应物的键能=12×360kJ﹣(6×198)kJ﹣(3×498)kJ=1638kJ,反应的焓变是﹣1638KJ/mol;反应P4(白磷)燃烧生成P4O6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O2(g)=P4O6(g)△H=﹣1638KJ/mol;

故答案为:P4(s)+3O2(g)=P4O6(g)△H=﹣1638KJ/mol.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应用,计算反应热时首先要知道分子中含有的化学键个数,只有明确含有的化学键数才能正确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20.化学小组同学依据化学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2H2O制取22.4L

﹣3

(标准状况)SO2气体.取65.0g锌粒与98%的浓H2SO4(ρ=1.84g•cm)110mL充分反应,锌全部溶解.对于制得的气体,有同学认为可能混有氢气.为此,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对所制取的气体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3

(1)装置A中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98%的浓H2SO4(ρ=1.84g/cm)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

+2+

(2)请写出产生氢气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Zn+2H═Zn+H2↑;

(3)①装置B是为了吸收SO2,则不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B(填序号); A.NaOH溶液 B.浓H2SO4 C.KMnO4溶液

②可证实一定量的锌粒和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装置E中黑色粉末变红色,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考点】实验装置综合.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1)该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C(H2SO4)=;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3)①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碱液吸收;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性溶液吸收; ②氢气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且生成水,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解答】解:(1)该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C(H2SO4)==mol/L=18.4 mol/L,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18.4 mol/L;

+2+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H2↑,故答案为:

+2+

Zn+2H═Zn+H2↑;

(3)①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碱液吸收;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性溶液吸收,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故选B;

②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黑色的CuO还原为红色的Cu,且生成水,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所以如果有氢气,看到的现象是:装置E中黑色粉末变红色,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故答案为:装置E中黑色粉末变红色,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注意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为常考查点. 21.(14分)在80℃时,将0.4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2L已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0 20 40 60 80 100 时间/(s) a 0.10 c d e c(N2O4)/(mol/L) 0.20 0.00 0.12 b 0.22 0.24 0.24 c(NO2)/(mol/L) (1)表中b>c(填“<”、“=”或“>”).

(2)20s时,N2O4的浓度为0.14mol/L,0﹣20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3mol•L•s﹣1.

﹣1

(3)N2O4(g)⇌2NO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在80℃时该反应的平衡

常数K的数值为0.72.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该反应的K值越大,表明建立平衡时AD.

A.N2O4的转化率越高 B.N2O4的体积分数越大

C.N2O4与NO2的浓度之比越大 D.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5)该反应进行至100s以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则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1)根据表格知,0.12<b≤0.22,c≤0.10,据此判断b、c的关系;

(2)根据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关系式计算N2O4的浓度,v=速率;

计算N2O4的平均反应

(3)K=

;根据在80℃时,N2O4和NO2的平衡浓度带入K来计算;

(4)K值越大,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则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生成物的产量越大.

(5)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 【解答】解:(1)根据表格知,0.12<b≤0.22,c≤0.10,所以b>C; 故答案为:b>C;

(2)2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为a, N2O4⇌2NO2 1mol/L 2mol/L

(0.20﹣a)mol/L 0.12mol/L

a=0.14mol/L,则反应的N2O4浓度为(0.2﹣0.14)mol/L=0.06mol/L, v(N2O4)===0.003mol/L.s; 故答案为:0.14;0.003mol/(L.s);

(3)K=K=根据反应可知:

;在80s时,反应达平衡,由于此时NO2的平衡浓度为0.24mol/L,

N2O4 ⇌2NO2 初始C:0.2mol/L 0

改变C:0.12mol/L 0.24mol/L 平衡C:0.08mol/L 0.24mol/L

N2O4的平衡浓度为0.08mol/L,而NO2的平衡浓度为0.24mol/L,故80℃时平衡常数

K===0.72

故答案为:K=;0.72;

(4)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知,K越大,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物的浓度越小,N2O4的转化率大、N2O4的体积分数越小、N2O4与NO2的浓度之比越小、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故选AD;

故答案为:AD.

(5)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故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说明平衡左移,故正反应方向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等知识点,注意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浓度无关.

22.按要求完成下列2个小题: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2O3+2OH=AlO2+2H2O; (2)氢氧化钠的电子式

﹣﹣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式. 【分析】(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2)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 【解答】解:(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Al2O3+2OH﹣﹣﹣﹣

=AlO2+2H2O,故答案为:Al2O3+2OH=AlO2+2H2O;

(2)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NaOH的电子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明确反应实质、氢氧化钠所含化学键类型,题目难度不大.

23.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 N2和6mol H2充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令m、n、p分别为N2、H2、NH3的物质的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仍和上述平衡相同,填空: (1)若m=0,n=0,则p=4; (2)若m=1,p=2,则 n=3;

(3)若m、n、p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为(用两个式子表示,一个只含m和p,一个只含n和p )m+p=2、n+p=6.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化学平衡计算.

【分析】开始加入2molN2和6molH2,达到化学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改变物质的起始投入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仍和原平衡相同,说明应是完全等效平衡,按化学计量转化到左边满足2molN2和6molH2即可.

【解答】解:开始加入2molN2和6molH2,达到化学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改变物质的起始投入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仍和原平衡相同,说明应是完全等效平衡,按化学计量转化到左边满足2molN2和6molH2即可.(1)若m=0,n=0,则p=2×2=4,故答案为:4;

(2)若m=1,p=2,则 n+×2=6,故n=3,故答案为:3;

(3)若m、n、p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为m+p=2、n+p=6,故答案为:m+p=2;n+p=6. 【点评】本题考查等效平衡,难度中等,关键是对等效平衡规律的理解掌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