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高级职业指导师

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Xxx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科技学院

摘要:青年就业状况如何,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何使青年这一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个人特长的地方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青年就业相关状况,对造成青年就业难的因素进行探究,试图找寻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本应当是就业的强势群体,是劳动力市场选择的主要目标人群。但现实中青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就业矛盾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加剧了青年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却感到聘请不到满意的员工。当前,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点争难点问题,青年失业和就业不足成为引发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公众的教育投资信心。

一、青年就业状况解析

(一) 青年劳动力市场情况

中国青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中值为20岁。80%的青年在17-23岁之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在22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中,有15%的人开始就经历了失业的过程,而此后进入劳动力市

高级职业指导师

场的青年则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业。青年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程度和质量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1、由于在照顾子女方面有主要责任,20-29岁女青年中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较高。除此之外,男女之间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没有明显差异。

2、青年的教育水平决定其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质量和程度。正规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最高,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最差,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于就业人员。

3、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就业市场长期供大于求. 尽管此间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会延迟每年几百万人口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但同时每年必须接纳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只是略低于当年度延迟就业人口数量。因此,当失业率稳定在一定水平的前提下,未来l6年我国青年就业将持续面临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

(二)当前青年就业面临多重困难

1、受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青年就业的行业比较传统,存在某种程度的“行业锁定”。约70%的青年就业集中于两类行业:一是制造业,二是第三产业中较低层次的服务业以及个别新兴行业,如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农村就业青年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城市青年则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

2、城乡青年就业机会存在差异。近70%的农村青年在私营企业工作。比重远远高于城市青年;在国有单位工作的农村青年比例仅相当于城市的1/3;自主创业和在家庭企业工作的农村青年的比重是城市青年的3倍;农村青年务农的比重很低,大约为1%。

3、就业青年的职业层次比较低。绝大部分被调查青年的职业属于一线体力劳动型、生产型。随着

高级职业指导师

年龄和劳动力市场经验的增长。从事行政工作和经营管理性工作的人员比重上升。男性从事体力性工作的比例高于女性。农村就业青年的职业类型主要是体力操作性工作、技术性工作。

4、大部分就业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大部分已就业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就业有较大帮助。青年就业前培训主要由家庭负担,就业后培训机会有限,主要由雇主提供。超过半数已就业的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由于农村青年的培训费用主要由自己承担,其平均培训周期比城市青年长。

(三)青年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情况

1、17%的青年完成了从学校到正规就业的转换,45%正在转换过程中(临时就业、失业、打算寻找工作的非经济活动人口),38%还未开始转换(在校学生、不要求就业的非经济活动人口)。学历是影响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重要因素。

2、中国青年自雇就业状况尚可,自雇就业青年最渴望获得相关经验。其特点为:中国青年创业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男性高于女性,主动创业与被动创业并存,主要依靠自身资源从事小规模经营,经营比较规范,经营状况较好。

二、影响青年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发展上的“年龄偏好”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家,“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俗语充分表达了这种文化。这使得年轻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被遗弃,只能占据一些不是很好的岗位或从事一些不是很重要工作,使年轻人很难有职业成就感。这就降低了青年对工作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使青年的工作欲望下降。比如,国家在职称评定方面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年限有时候超过了能力,年轻的优秀人才要评为工程师、教授

高级职业指导师

要经过严格的所谓破格。

中国传统文化还讲究苦尽甘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但青年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每个年轻人都有其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和爱好,如果社会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用其所长,用其适时,那么,相当多的青年人就会在最佳时机、最适当的岗位,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好的成长,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相反,如果环境不好,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名日“磨炼”, 实则“折腾”,只能导致青年事业的受损。这种人为设置青年就业障碍的现象目前还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这成为影响青年就业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二)待业大学生就业难加重青年就业形势

“待业”大学生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消化”每年滞留的已经取得大专以上文凭但尚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或者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当下又处于无业状态的“待业大学生” 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虽然毕业生就业观念正逐步转变,但大多数毕业生观念转变不够,表现为,选择职业时仍留恋大中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对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名牌效应,学历层次,专业设置等因素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就业观念是决定青年就业选择的内在驱动

部分青年的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相适应。部分青年仍然钟情于“铁饭碗”,认为只有国家提供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这种择业观念的偏误极大地限制了青年的就业门路,使其长期不能就业;部分青年对长期工较感兴趣,而对临时工却不大愿意承担。这种择业观已成为其就业的最大障碍,不少青年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和个人认为有失体面的工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就业物质崇拜影响青年就业状况

高级职业指导师

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更以人为本、适合个性舒展的时代,这很容易造就青年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这反映在青年就业上,表现为青年的“就业物质崇拜”。这种物质崇拜使得青年在择业时一般要选择待遇、条件较好的行业、岗位和地区就业,一方面限制了青年的择业视野和职业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使得西部、基层、艰苦行业缺少人才支持,导致非良性循环。这种物质崇拜还使得青年在职业生活中缺乏奉献精神,过于将工作付出与收入回报挂钩。这严重偏离了全社会对青年的就业预期值,使得用人单位对录用青年上岗很是担忧。

(五)就业政策

由于青年与其它人群相比,具有相对的就业强势。加之青年大多数家庭负担不重,生计依靠父母问题不大,而不像成年人,一人失业全家牵心,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很容易产生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忽视,或者虽然重视,但在具体政策上,没有实质性援助。

(六)工作技能及经验

作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代,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欠缺是青年无法改变的现实。劳动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是青年缺乏工作技能的主要原因。知识经济主要是靠知识技能,但传统教育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凭轻实践。不少青年人只有普通学历文凭,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结果只能是望岗兴叹。在农村,许多返乡学子只会ABC,连基本的耕种知识反而不知,影响了青年在农村的就业。近年来,技校招生和就业红火成为最好的例证,极端的例子还有大学生毕业后又“返工”读技校。另外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招聘企业千篇一律的“工作经验”条款,遏制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热情,导致大学生签约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年的就业率。

三、缓解青年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高级职业指导师

(一)采取一切有力措施,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1、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新模式。一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入校开始,就按照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渐进序列,对大学生进行不间断地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更清醒地认识社会,了解自我,了解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锁定人生目标,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成功成才的道路。二是在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等职业生活必须的品质,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仅靠专职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教师是主要力量,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尤其要发挥好专业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3、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4、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在当前的宏观条件上,高校应努力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建立常设的毕业生就业机构,保证专门的工作队伍,提供专项工作基金,形成科学的工作制度,开展就业指导、信息服务、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促使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创业意识

许多青年都改变了过去那些诸如“一条路走到黑”、“一择定终身”、“屈就不如等待”等观念,树立了“自强自立、不等不靠”、“重事业,轻地域”、“重发展,轻待遇”、“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

高级职业指导师

发展”、“能力和岗位匹配”、“待遇与贡献一致”的新时期择业观,就业预期日趋理性。整体来看,当前青年的就业观念日趋理性,择业观念与时俱进。

1、青年的就业观念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养成。加强青年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既要加大对青年的教育力度,更需要加强社会就业评价的引导,重塑劳动最光荣的优良传统,尊重体力劳动的成果,将每一个行业、每一种所有制、每一个工种都纳入社会就业评价体系,使行行出状元成为可能。

2、青年创业意识。解决就业问题,仅仅靠在现有岗位中进行调剂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研究青年创业就是要通过扩大青年就业的份额来促进全社会就业的盘子的做大。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强,没有思想束缚,应具有创业的激情,是最有可能成为创业型人才的群体。创业意识是决定青年是否投身创业实践的首要因素。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青年就业

1、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政府权威机构,可以利用网络市场发布权威的就业信息,进行宏观调控,防止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的盲目流动。要尽快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思路,尽快建立资源共享的青年就业网络市场,为青年求职提供一条“绿色通道”;二是各地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招聘会要逐步进入制度化运行轨道。三是严格规范人才市场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对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要设置准人“门槛”,对于发布虚假信息的人才市场,政府要有责任追究制度。

2、坚持舆论导向与政策扶持结合。引导青年有序流动、自主创业,建设“就业工作信息高速公路”。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对于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跨地区与行业的正常流动,任何部门单位都不应无理刁难;对于不正当人才竞争导致的不合理流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游戏规则”予以调节,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青年盲目跟风的无序流动,要通过及时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的

高级职业指导师

方式予以正面引导,使青年与社会在合理流动中双向获益。在农村,要继续扩大扶贫的服务领域,推广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城镇,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减免、小额创业贷款等方式,为青年自主创业提供保障。

3、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让更多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四)加大科技推广工作的力度,提升青年就业能力

1、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素养差、技术不达标是影响许多青年职业选择和成才的关键问题。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思维定势,在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中,加大工作业绩、实际技术等级等刚性指标的分量,为青年超常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2、充分发挥青年的自我“推销”能力。新时期青年要敢于走进市场,敢于参与竞争,敢于追求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要动员和鼓励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销,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综上所述,青年就业将成为我国未来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未来的就业政策设计中需要把青年就业作为一个新的战略重点来考虑,要把青年就业提升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注释:

自雇就业:为一个人的自我,而不是为他人或公司工作

参考文献:

(1)图书,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i6

高级职业指导师

(2)期刊,王军、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的启示、黑河学刊,2005(3)、48-51

(3)期刊,任婷、周畅,结构性失业与高教政策调整、煤炭高等教育、2005、23(1)、16—18

(4)期刊,景国成、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应对策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5—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