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苹果栽培技术50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东饰资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苹果栽培技术50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汪景彦 刘凤之 程存刚 来源:《果农之友》2008年第11期

我国大苹果栽培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由于我国对苹果业的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苹果产量已由建国时的2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2600万吨,提高1000多倍;栽培面积由几万公顷,提高到目前的近189万公顷,提高80余倍。我国苹果产量、面积分别占世界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37.8%和34.9%,近14年来,我国苹果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对世界苹果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

苹果生产已开始由数量效益阶段向质量效益阶段转变。2005年优质果率已超过40%,一些优质示范园区优质果率已超过80%。为提高我国苹果市场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需要奠定了基础。

我国人均苹果供应量逐年增长,解放初期仅为0.5千克,1995年为9.3千克,2003年为10.8千克,2005年达18.4千克,已大大超过世界人均10.4千克的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量。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浓缩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大国,2004、2005和2006年分别出口48.7万吨、64.85万吨和67.36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138万吨的1/2强。出口创汇分别为3.3、4.58和5.95亿美元。

我国苹果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从栽培技术上回顾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1 栽培体制

1.1 稀植阶段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苹果栽培体制经历了稀植一密植一适度栽植的演变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主产区辽宁南部、山东胶东苹果树采用乔化砧木(山定子、海棠)、乔化品种(国光、青香蕉等),一般采用稀植栽培,行距7~10米;株距6~7米,667平方米栽6~14株,其问题是培养树冠年限长(需5~7年),开始结果晚(栽后6~7年),早期产量低,增产慢,树冠大,树势旺,难管理,成本回收晚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密植阶段

20世纪70年代,我国苹果总产量约200万吨上下,供不应求,栽培者和消费者都希望早实丰产,早收回投资和满足供应。当时,从青岛市农科所、安徽砀山、辽宁得利寺等密植园看到增产的新途径-密植栽培,这些果园仍以乔砧密植为主,其栽植密度是667平方米栽55~220株,1978年在兴城召开了全国苹果密植会议并组成全国密植协作组。20世纪70~90年代的密植热,促进我国苹果总产量迅速提高,由1969~1971年的15.5万吨,提高到1994年的1113万吨,产量增长几十倍,达到了供过于求、卖果难的地步,但也暴露出乔砧密植的问题,那就是:树势旺,枝量大,控冠难,品质差,用工多,给生产带来不少麻烦。近十几年,为了解决密植园问题,各果区开始控冠改形,以适应生产优质果的需要。陕西、山西等地大改形,强拉枝。行政干预力度大,成效显著。并总结出稳步改造,避免一步到位、一年到位的急进式作法的宝贵经验。

1.3 适度栽植阶段

从稀植和密植栽培中吸取了教训,近10余年,栽植密度趋于科学合理。新栽园根据砧穗组合综合生长势及生态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的株、行距,对于过去的密植园,因园制宜,采用控冠和间伐措施,以满足生产优质果的需要。

1.4 展望

目前,我国质量效益园还比较少,不超过总量的1/3,大部分仍为产量效益园。虽然各级政府、业务单位鼓励发展质量型园,但因大部分果农经济、技术、劳力等条件,只适于发展产量型园,因此这两类果园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加工型苹果产业的发展,中、低消费者的需要,会促进产量型果园的发展,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将事倍功半。因此,今后,密植和适度栽植将长期并存。

2 矮化栽培

矮化栽培,是实行密植的基础,它包括:品种矮化、砧木矮化、人工矮化3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品种矮化

即短枝型品种,如元帅系短枝型(新红星、首红、瓦里等),富士系短枝型(美浓、福岛、惠民、礼泉短等)和其它品种的短枝芽变。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入新红星开始,便在我国开始了苹果短枝型栽培的新时代。目前,仅短富系列全国栽培面积约在10多万公顷,其它短枝型品种约在13.3万多公顷。短枝型品种用乔砧和矮砧均有,在中部和西北黄土高原果区。双矮栽培(短枝型+矮化砧)较多,树体较小,可进行667平方米栽100株以上的密植,如甘肃省天水市已形成大面积元帅系苹果短枝型优质基地,经济效益很高。今后优良短枝型园还将有一定发展。

2.2 砧木矮化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从国外引入M2、M4、M7、M9砧木,并在安徽砀山、辽宁南部等地进行试验,后来,国内相继也开展矮砧研究,也选出了一些适栽类型,如GM256、SH系等。据李丙智、程存刚等调查,2006年全国矮化中间砧苹果面积达到8.3万公顷,占当年189万公顷的4%,15年来,矮砧苹果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在产区中,2006年,陕西矮中砧4万余公顷,占全省42.5万公顷的9.4%。其中。凤翔县矮砧4000公顷,占全县75%,洛川县矮砧不足667公顷,占全县2%以下。河南省矮砧3.67万公顷,占全省22%,居全国之首,山西省SH系矮砧面积1667公顷,占全省的1.1%;山东省矮砧面积只剩1000公顷,占全省的0.29%:辽宁省寒富苹果面积近2000公顷左右,采用矮砧GM256的有800公顷以上,占寒富面积的40%。半个世纪以来,为什么矮砧树发展如此缓慢,在生产上未发挥其优势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适应性强的砧木。一些M、MM系砧木在辽宁、北京等果区受冻严重,未推广开;在辽宁兴城试验多年,B系(B9、B118)、P系(P2、P22)、M、MM系等,均因低温、干燥、多风,难以越冬,终遭淘汰。

(2)果农经济基础差。建矮砧园,需设支柱、篱架、钢丝,苗木昂贵,要求基础设施(灌溉、排水等)好,果农无力满足。近年,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基础条件改善,矮砧园才渐渐兴起。

(3)缺乏有说服力的示范园。上世纪,大部分示范园园貌不正,东倒西歪,树势早衰,寿命缩短,引不起果农兴趣。

(4)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矮砧苹果树栽培规范技术,存在大量生产问题,如中干培养、树形选择、土肥水条件跟不上等均待解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苗木细弱。我国矮砧苗多为1~2年生,667平方米育苗1~2万株,苗木质量差,很少或不用3年生以上大苗,栽后发苗迟,长势弱,结果晚,早期产量并不高,矮砧苗的优越性不明显。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和国产抗性强矮砧的陆续选出,矮砧苹果园会有相当的发展,今后在栽培技术方面应抓以下关键环节:①选用优质大苗,667平方米育苗2000株左右,行株距1米×0.3米。培育3年生、有大量根系、有大量分枝和花芽的健壮苗木,以利早实丰产。②加大建园投资,设支柱、篱架,建排灌系统。增施基肥,改良土壤。③按砧一穗综合生长势和管理水平确定适宜株行距:选小冠树形(纺锤形、主干形),培养坚强中干,控制产量,争取稳产、优质、壮树。

2.3 人工矮化

我国对乔砧树多采用人工矮化技术,其中有:选择不利于根系发展的土壤环境(称矮化土)、旱地栽培、强拉枝(>90°)、刻芽、环割、环剥、异皮环接、绞缢等。在选用主干形(松塔形、高细长纺锤形)的条件下,树高可控制在3米左右,下部冠径1.5~2米。可以较长期稳定树冠体积,达到优质丰产,如河南省陕县二仙坡果园、山西平陆县大面积“贯中模式”苹果园、陕西宝鸡凤翔曹儒的高细纺缍形等,都为果农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展望未来,由于我国多数苹果园立地条件差,无灌溉设施,果农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不高,人工矮化栽培还要继续存在许多年,但栽植面积比例会有所下降。这样,我国将维持乔矮并存局面,各有其发展空间。

3 整形修剪

3.1 树形演变,可分3个阶段

(1)乔砧稀植。20世纪50~60年代,我国苹果主产区是辽南和胶东半岛,主要采用大冠树形。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主干疏层形(基部三主枝邻近自然半圆形),部分果园也有应用四大主枝十字形(辽南)和三挺身形(胶东)的。20世纪60年代初。辽宁省劳模张金厚和沈阳农学院教授张育明将基部三主枝邻近自然半圆形改进为基部3主枝小弯曲半圆形,即令基部三主枝以上的中央领导干弯曲延伸。有利于控制树高和上强。后在辽宁苹果产区重点推广。当时,辽南果区注重骨架结构培养,树形标准,下功夫较大,由于对骨干枝年年短截,不让延长枝头结果,早期产量受到影响;而山东胶东(烟台一带)果区对骨架培养要求不过于严格,注重多留枝。枝组丰满。产量较高,当年流传“辽宁的骨头,山东的肉”的说法,是精辟的概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乔砧密植。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兴起“密植热”,乔砧苹果树栽培密度增大,甚至超过矮砧树。由于单株空间缩小,必须采用与密度相适应的中、小冠树形。20世纪80年代初,由农业部牵头组织的“全国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作组”,1992年提出《红富士苹果规范化管理技术要点》中建议因栽植密度而采用相宜树形:667平方米栽55~83株的,以用自由纺锤形和小冠疏层形为主;667平方米栽83株以上的,宜用细长纺锤形;667平方米栽55株以下的,以采用主干疏层形为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所主持的全国新红星协作组1987年提出中小冠树形:自由纺锤形、细长纺锤形和圆柱形(主干形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密植树形还有折叠式扇形、小冠疏层形等。这批树形,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栽植密度大。往往出现早期郁密、不便田间操作、果小、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所以,1996年我们就提出控冠改形,以适应优质高效的需要。

(3)质量效益阶段。1995年后,苹果发展进入低谷,市场供过于求,劣质果、普通果价低,滞销,优质果价高、易销,优质果率只在10%左右,为了优质高效。树形也发生相应改变,除了继续采用中、小冠树形外,还注意骨干枝数量调控。如自由纺锤形小主枝由15个左右,降至10个左右。细长纺锤形侧生分枝由15~20个降至15个以下:一些地区开始采用高细长纺锤形和松塔形,树冠通风透光,果实着色良好。

对于小冠疏层形,北京中日观光园张文和等改成小冠开心形,主枝2~4个,干高1.2~1.8米,利用下垂、长放、松散枝组结果,取得优质高效,在陕西、辽宁、山西等地,已有大面积推广。

树形决定于栽植密度和砧穗组合综合生长势,按株距说,>4米者,用主干疏层形;3~4米者,用小冠疏层形、改良纺锤形、自由纺锤形:2~3米者,用细长纺锤形,<2米者,用主干形(松塔形、细高纺锤形)。树形已由过去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展望未来,树形结构还要进一步简化,骨干枝向更少的方向发展。随着芭蕾系类型苹果品种的育出,主干形树形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由于劳力等投资增加,果农对易管、省工的小冠树形会更感兴趣。

3.2 修剪技术演变 (1)修剪手法

①重剪期。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受传统影响,修剪手法上,以截、缩为主,几乎是“枝枝必问”,修剪重,留枝少,过分重视骨干枝培养,而忽视早期多留枝,早结果,造成树势旺,长梢多,满树条子花果少的后果。这种剪法推广到秦岭北麓苹果产区,12~13年生国光树只有10余千克产量。当时,修剪手法争论很大,辽宁就形成几大派系,如辽宁复县的张金厚、大连华侨农场的苏学联、锦西的栾景惠、山东威海的陶尊祜、戚和盛和山东省果树所的魏国华等,手法虽有差异,但基本都以截、缩为主。后来,为了比较各名家手艺,辽宁省果树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究所和河北唐山果园曾组织过数次修剪能手大比武活动,将传统修剪技术推向高潮,那些年流传“一把剪子定乾坤”,把修剪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宜的程度。这种剪法的突出代表要算兰州市刘亚之的“矮壮修剪法”,其特点是,对1年生枝基本采用2~4芽重截法,培养中、小枝组,树冠紧凑,通风透光。虽然始果期晚、早期产量低,但中、后期树体健壮,产量、质量也不错,这种剪法只在当地部分果园推广。

②轻剪长放期。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对重剪的弊病开始察觉,有人开始探索轻剪长放的手法,其中,应提到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肖克明提出的“省工修剪法”,其特点是:基本不截缩,任枝条自由延伸,只疏密处大枝组、大辅养枝,多用锯,少用剪,一人一天可剪成年树,60~70株,显著省工,易为国营农场等大果园所接受。由于缺少花、果疏除等技术的配合,虽然早期产量上得快。但大小年严重,果小质差,影响销售。

我们在总结、学习国内外多种剪法经验的基础上,在陕西宝鸡孙李沟基点经过12年的生产实践,提出“苹果树简化修剪法”。其特点是:不同年龄时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剪手法。即幼树至初果期采用轻剪、夏剪和晚剪法,多留枝,多留花芽,多结果:盛果期增加截缩比例,培养理想枝组,优质壮树,20世纪70~80年代在当地和其它基地推广,均取得满意效果。 密植栽培的兴起,更加促进修剪手法的改变,为了缓势促花早结果,采用尽可能长放和夏剪促花措施(刻、剥、拉),效果十分明显。一些红富士密植园栽后3年结果,4~5年丰产,667平方米产1000~2000千克,甚至2年生树可667平方米产1200千克:我所山东莱西市店埠乡基点,新红星4年生树667平方米产量达3361.5千克,创造了国内外的早产丰产纪录。 (2)修剪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搞冬剪,基本不搞夏剪,拉枝也很少,主要用支棍撑枝开角或用“里芽外蹬,背后枝换头法”开角。70~80年代后,为促进密植园果实丰产缓势控冠,大力推广四季修剪,即冬剪调整骨架和花、叶、芽比例,春季拉枝整形、刻芽促枝:夏季控长促花(割、剥、扭),秋季拉枝、疏枝增光,秋剪促花,效果明显而可靠。

但需指出的是:在幼树期普遍采用的环剥促花技术,一直沿用到大树上,在红富士树上,为克服大小年结果,环剥竟成为不可缺少的惯用促花技术。由于环剥后40天内,伤口不能愈合,光合产物不能下行,小根迅速饥饿而死。叶片因无来自根系的水分和矿物质营养而表现枯黄、凋萎,光合能力下降,树势变弱;果实表现出严重缺素(钙、硼等)症,枝干腐烂病、轮纹病、干腐病、烂根病也严重发生,所以应停止主干年复一年的环剥。 (3)结果枝组概念的提出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所辽南金县五十里基点,李世奎和张炳祥总结李振声园主的修剪经验,首次提出修剪上“结果枝组”的概念,后沿用至今,并有所细化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望未来,修剪技术将继续朝着省工、简化方向发展,过去几年都掌握不好的修剪技术,现在1~2天就可以掌握,再没有神秘之处。当前,我们将修剪技术进一步简化,对现在的8种基本剪法提出修正意见,形成新的简化修剪模式,即: ①基本不截(除骨干枝延长头延伸阶段); ②基本不回缩(除过长、过弱外);

③基本上采用疏枝法,但要有足够的枝间距离; ④基本上采用“长放法”(可连续放5~7年); ⑤基本上用角度调节生长势(拉枝到位); ⑥基本上不留背上的旺壮直立枝(防止树上树); ⑦基本上不搞戴帽修剪(避免缩短枝轴);

⑧基本上不搞齐花剪(避免枝轴缩短,可增加预备枝比例)。

细致分析。在生产操作中,主要是拉枝、疏枝和长放不剪3种剪法,以枝组为单位进行修剪管理,也不搞枝枝必问,注意培养单轴、细长、斜生下垂、结构松散型枝组。经我们多年在基地推广,一般熟练工人或果农,只要剪锯锋利、操作得心应手,一人一天可修剪667平方米盛果期苹果树,工作效率比过去老法提高1~2倍,而且剪后树势稳,不冒条,风光好,品质佳,稳产高效,好懂易用,深受同行和广大果农赞誉和欢迎。

4 优质生产技术集成

20世纪50~90年代,是苹果产量增长期,处于产量效益阶段,一切技术的着眼点都是为了增产:早实丰产、高产稳产、667平方米产量越高越受到鼓励,而不重视质量高低,那个时代。不论果子好坏都好销,尽管业务部门提出提高苹果质量的问题,仍长期得不到解决。近10几年来,我国苹果生产开始步入质量效益阶段,优质问题得到极大重视,好果率和优质果率逐年增加。果园效益不断提高,优质栽培技术发展很快,概括起来是:

4.1 按区划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发展红富士、新红星苹果已有具体区划意见,一般能做到适地适栽。前几年,国家农业部已做出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将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作为优势区域来发展,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

4.2 改进土壤管理制度

废除落后的清耕制而倡导有机物覆盖制和生草制,山东省苹果园覆草面积占苹果园总面积的60%左右,在陕西、北京、辽宁等地实行果园自然生草或人工种草,实现果园自我良性循环,改善了苹果园的生态环境。

4.3 施肥技术

近年各地大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追肥除地面施、树上喷以外,又增加涂干和枝干注射两途径,改善树体营养状况。

4.4 水分调控技术

由20世纪50~60年代大水漫灌和沟灌技术发展为目前的滴灌和渗灌,达到科学供水,节省水资源。另外还应用覆盖(有机物和薄膜)和穴贮肥水等技术,为旱地果园苹果树正常生长结果提供了条件。

4.5 采用高光效树形和通风透光的修剪技术

通过控冠改形或大改形(如提干、开心、疏大枝等),强拉枝,减少大枝数量,全树大枝少,小枝多,667平方米枝量由10万余条降至4万~8万条,群体和个体光照大改善,促进果实着色,品质改善。

4.6 利用昆虫传粉,减少劳力投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由日本引进授粉壁蜂,经威海试验成功后,现在各地大力推广壁蜂授粉技术,效果不错,每667平方米果园放蜂80~100头,就可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足授粉需要,在不用人工授粉条件下,采用壁蜂授粉,即使按“以花定果技术”留单花,坐果也可靠,对保证丰产绰绰有余,并且果个大而端正。

4.7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随着生产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断更新,上世纪70年代应用B9(比久),上世纪90年代应用多效唑,现在用的较多的是果树促控剂PBO。在提高果形指数方面,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美国的普洛马林(现为保美灵),现在国内有高桩素、保丰灵等用于优质果生产。元帅系苹果果形高桩(果形指数达1.1)萼端五棱明显。现在优质红富士树也大面积应用。果重增加10%~15%。经济效益很好。但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要慎用。

4.8 套袋技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日本苹果套纸袋技术(主要是小林袋)以来,现已普遍应用该技术,国产纸袋类型多,数量大(每年几百亿只),较便宜。有些效果也不错。我国山东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首创试套塑膜袋技术研制成功后,逐渐推广,现已在全国生产中、低档果地区普遍采用。至今供不应求。

4.9 控制花、果负载量技术

一般生产上虽进行适当疏除多余花果,但多不到位。大小年现象依然严重。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提出单株留果量干周法公式:单株留果数≈0.2C2,式中C为树干中部干周长(厘米数)。经过多年、多点试验,行之有效。在实际操作时,普遍采用按间距疏果法,红富士和新红星果间距分别为25~30厘米和20~25厘米,确保果个均匀、个大,当年成花好,优质、稳产、高效。

4.10 人工增色技术

为了增加苹果着色,30年前开始引进日本的摘叶、转果、树下铺反光膜及采后增色技术,现已普遍推广。这些措施因费工、投资大、只限于精品园、优质示范园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