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小数》教学案例

来源:东饰资讯网


《认识小数》教学案例

一、背景与导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小数》,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认识小数的起跑线,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但却不知小数的具体含义及用小数表示的意义。教学中要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其次,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二、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前不久我校举行了读书节活动。看,这是我班师生活动的一个画面(出示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我班举行了“好书跳蚤活动”。

生2:我看到老师把图书分成了4叠。第一叠书的单价是5元,第二叠的单价是8.6元,第三叠是12元,第四叠是

1 / 5

20.4元。

师:你观察真仔细。(在黑板上标出这些图书的价格)你能将这些标价牌上的数分分类吗? 生1:我把8.6元和20.4元分在一起,5元和12元分在一起。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左边的三个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的都有小圆点。

师:你知道右边的这些数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师: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生1:我知道0.5元读作零点五元。 师:你已经知道小数的读法了。很好! 生2:我的身高大约是1.42米。 师:哦,你的身高也可用小数表示。 生3:5角就是0.5元。

【反思】

学生学习小数的数学现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其已有知识,包括整数和分数的知识,特别是分母是10的分数含义;二是其生活经验,包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方面。教者从“好书跳蚤活动”引入小数,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开始数学学习,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观念。在引出小数时,教者让学生观察标价牌,比较异同点并进行分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者提出“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什么?”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

2 / 5

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片段二:自我实践初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先来测量,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先听清楚测量的要求:我们要量周围的长方形物体的长与宽,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先分一下工。

第一组测量教室外瓷砖的长与宽,第二、三组测量长方形纸的长与宽,第四组测量小黑板的长与宽。学生两人一组,用米尺开始测量,并记录在练习纸表格中。(电脑出示表格)师:请大家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将米尺直观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米尺图上标出相应的长度。)师:怎么用米作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呢?如8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生:米。 师:为什么?

生:因为8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米,取其中8份就是米。(老师在米尺下对应填写。)师:那么,你们测量的长和宽可以用几分之几米表示呢?请你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用分数来表示出这个长度。(学生回答后,教师逐一板书。)

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米=1分米,1分米米。

生2:2分米米,3分米米,4分米米……

师:哈哈,这样说要说好久呢,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生:我发现几分米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米,而十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几分米。

师:你总结得真好。8分米就是米,那么米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呢?同学们想试试吗?(生答0.8米)你是怎么思考的?(生答8分米不满1米,前面的0表示不满1。)师:把刚才的测量结果都用小数填在

3 / 5

表格中。

(最后由学生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反思】

虽然商品价格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小数现象,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制分数,还是利用长度单位测量和转换比较直观具体。教者首先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使学生在认识小数的首次感知时就了解小数的来源和含义,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片段三:自学课本升华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店主奇奇改写了标价牌,知道了几元几角可以写成几点几元。我们以这个小圆点为界线,左边的数其实就表示多少元,右边这一位上的数表示多少角。

那么,这个小圆点叫做什么?(生答小数点)关于小数,还有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自学第100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课本后提问题,并请每个同学在自备本上写一个小数,然后考考同桌。先读一读,然后说说整数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师:想到小数,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推荐给大家。(观看录像《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4 / 5

生:我知道因为一个小数点,就导致了一场大悲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

师:是呀,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科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下面就请大家细心地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反思】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的故事介绍,从历史的角度引发学生的现实思考,富有人文关怀。《认识小数》教学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xx

2012年7月2日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