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程 卫 杨泽刚 李守林 李顺源 芦 珂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625000
摘 要: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犹如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既要抵制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要依托新媒体技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健全网络监督机制、提升师生媒介素养,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到来,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背景,本文旨在分析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网络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一)网络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媒体形式,即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有线网络、互联网、卫星及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视、手机、电脑等终端,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手段和媒体形态。互联网媒体相对于之前诞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而言,又被叫作“第四媒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网络新媒体是指互联网被人们所利用来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那部分传播工具功能。
(二)网络新媒体的特点 1. 即时性
即时性是针对互联网在传播新闻时时效性强的形象描述。20世纪末,互联网媒体在对突发事件报道时,就开始体现出发稿时效快的优势。如:1999年5月8日清晨5点50分(北京时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国内新闻网站中第一个对此作出反应的是人民网。该网站9点25分发布了使馆被炸的第一篇报道;11点55分发布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的现场目击,报道光明日报记者许
10 — —
杏虎、朱颖已殉职。中央电视台在12点的《新闻30分》中加以报道,新华社在午后才向新闻媒体发稿[1]。而近年来,滚动快讯则进一步让网络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得以体现。
2. 全球化
就传播的范围来讲,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较,互联网传播的范围更广,具有全球性。换句话说,网络的传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媒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的全球化的传播媒体。其全球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传受双方的全球化,即信息传播方的全球化和信息接受者的全球化。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大多局限于本地、本国的束缚,其受众遍布全球。
3. 信息的海量性
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传播的信息量,都是十分有限的,而网络媒体贮存和发布的信息量之巨,被形象地比喻为“海量”。一方面互联网媒体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发稿,并且每日发稿量远超过传统媒体。任意打开一个新闻网页,读者除了能够阅览该条新闻的内容之外,还能点击查看相关新闻或者新闻专题等链接,极大的丰富了新闻外延及背景资料,可以让受众充分享受一场新闻盛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新媒体平台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从另一方面来说,互联网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还体现在它强大的检索功能及可被复制、储存等特点,受众可以通过复制、粘贴、下载、打印网页等方式复
第30卷第3期 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 2016年9月 Vol.30 № 3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eptember 2016
制、储存需要的资料。
4. 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新媒体的又一显著特点。互联网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增强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可以与网上任一用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用户间无障碍沟通交流。受众一方面是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用户在传播者和接受者间角色转换,这种双重的身份可以使受众畅所欲言。
二、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又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如果不加筛选的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1. 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渠道。通过利用网络新媒体,学生的学习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快捷。首先,上网速度的加快和学习资料的丰富便于学生的查阅,任何人可以较为轻松的从网络上找到学习资料;其次,网络课程的风靡将学习的主动权传递到学生的手里,教师,学生乃至任何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中心,也可以是传播的受众[2]。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一些出色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得学习变得便捷、有趣。如微信“扫一扫”的翻译功能,不用输入即能查询单词和短语,相对于传统英汉词典查询速度快了数倍,这就是以新媒体为载体,为大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新媒体使大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大学期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对于社会充满好奇。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更多的了解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3]。在3G网络普及之前,多数大学生不会专门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社会新闻、国际资讯等,不仅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更多是因为没有快捷的方式,这也就在很
大程度上局限了他们的视野,阻碍了大学生知识的拓展。
网络新媒体出现后,在许多大型门户网站(如网易,新浪,腾讯等)的助推下,新闻资讯的获取变得高效,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并且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全球意识的形成。
3. 青年学生的创造性能在网络新媒体上得到发挥及认可。90后大学生,毫无疑问是极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群体,而其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及施展在网络新媒体出现后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肯定。学生能轻易的把自己的创新点上传到微博等平台,引起广泛关注,获得肯定和鼓励。不得不说,新媒体为青年一代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机会和空间,避免了沉默导致的思想湮没。
(二)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1. 网络新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造成青年学生认知的浅薄化。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浅薄化的趋势。网络信息量大,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得自己所需,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大学生接收、处理信息后,很少用心审视或者思考这些信息背后隐含的深层次含义。甚至部分大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式的接受信息,像这样“急功近利”的求知方式使青年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想象力变得越来越迟钝。
2. 对网络新媒体的过度使用易造成大学生精神空虚,甚至引发心理问题。近年来,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网络新媒体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让自制力差的学生深陷其中,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加上学校网络技术的覆盖,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网络,在食堂、宿舍及其他公共场所,甚至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在网上“冲浪”,最终养成无法摆脱的习惯。部分学生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即便无事可做,也用手机不停地搜索、搜索……,遇到断网,会焦躁不安并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电话和信息,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恍惚、丧失自控能力等精神障碍。
3. 网络新媒体的虚拟环境易使学生形成网络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是个体在网络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两者在情感、态度、直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
— 11 —
第30卷第3期 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 2016年9月 Vol.30 № 3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eptember 2016
的对立面。现实中可能是消极、攻击、杂乱无章的人格,而在新媒体这个虚拟环境中,可能是积极、友好、有规可循的人格。[4]学生在用QQ、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工具交流时,总会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不断调整和修正自我。换句话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有时候“虚拟自我”固定下来,使现实人格也无法觉察另一个“自己”的存在。
三、网络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研究
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与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善于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因素,针对目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提升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
(一)主动构建新媒体平台,加强教育育人工作的渗透力
网络新媒体具有生动、方便、快捷等特点,它强大的传播功能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营造积极、阳光、贴近青年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氛围,依据学生的特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推动院报和校园广播等传统校园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尽量实现优势互补,以满足不同形势下和不同需求的工作需要,同时发挥舆论的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高校应当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及特点,积极构建网络新媒体资源平台,提高网络教育阵地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例如,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板块,用于发布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认知,而且在这种积极、安全、可控的新媒体交流平台上,能够逐渐培养起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主动的抵制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
(二)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强化校园舆情引导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督以及管理,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针对网络舆情实施监督和引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思政工作
—
12 — 者要充分运用网络上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正能量,从平面教育逐渐转变为立体教育,抓住网络话语权。涉及到学生工作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通过组建起网管、网络技术部门等,利用技术手段构建网络防火墙,实施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思政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常用的网上交流平台,从而扩大网络舆情监管的范围和渠道,尽量从信息源头上发现不良苗头,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此外,还要着力于先进事迹和正面典型的宣传和报道工作,用主流意识占领网络新媒体,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思想建设,努力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对思政工作者要求更高。学生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从事思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主动认识和学习网络新媒体的强大功能,从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提高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思政工作者可一改过去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法,充分发挥新媒体隐性教育和双向互动的作用,利用其潜移默化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为收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提升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对网络平台进行自主管理,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构筑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和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使用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媒体,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金城.上网看世界[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10):58-59 [2]侯宏虹.博客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优势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15-16
[3]王秋思.浅议信息时代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9 (6):36-37
[4]2005年社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