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东饰资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来源:东饰资讯网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____________,开天地的__________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2.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2]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 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 B.如日中之光 C.如炳烛之明

[3]师旷用____(a.比喻 b.拟人 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____岁的晋平公说明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1 / 7

陪 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父适他往。( ) A.合适 B.恰好 C.舒适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②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筑:修补。 ②父:指老人。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智其子(________)

A.智慧 B.认为……聪明 C.理智 (2)大亡其财(________) A.丢失 B.死亡 C.没有

[2]翻译“其家甚智其子”,并说明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2 / 7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啖蔗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1]解释下列字词。

(1)啖(______) (2)尾(______)

(3)云(______) (4)渐至佳境(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④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邪]疑问词,相当于“啊”。④[譬如]好比,就好像。⑤[瞳子]瞳孔。 [1]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徐孺子年九岁。(年纪)

尝月下戏。(______) 人眼中有瞳子。(______) [2]借助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徐孺子认为月亮很干净,所以明亮。 ②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8.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

3 / 7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 [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

(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______) (2)颐既觉(_______)

[3]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曰:_____故: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古诗小考场。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_______________。 两岸猿声啼不住, 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快乐调音师

4 / 7

(4)好朋友,牵牵手。

1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故:__________ 堙: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神话故事的书籍呢?请列举两部。

5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13.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7

14. 按原文填空,完成下面的题目。

王戎( )( ),尝与( )( )( )游。看道边( )( )多子折枝,诸儿( )( )( )( )。唯( )( )(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 )。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选一选。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树上的李子很多,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B.李子生长在道旁,如果不是苦的,早被人吃得剩下很少了,甚至吃光了,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3]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个和“精卫填海”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yib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