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的探索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o.1教育传播与技术(总第64期) 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的探索 冀敏 (上海市普陀区真光小学,上海200333) 摘要:本文简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自 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整 合,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的具体作用与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堂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通 乐作品的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 讯、网络为代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 品的审美需求。那么音乐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 和生产、生活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深 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 远的影响。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 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 活以及思维方式,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 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便成为 的要求,为此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 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理 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前国家教育 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我有以下的体会: 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 一、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有效激发探究兴趣 并且要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 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 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 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 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根据陈至立同志的报告 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 精神,我们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网络资 维,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 源,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 学生真切感受音乐的美。 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 如我在上《夜晚多美好》这一堂课时,教学 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 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认真考虑了 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 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对音乐爱好这一自然的情感现 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 象,运用情境演示法,启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 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的能 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 力。因此,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就成为了 美感,从内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在教学 音乐教学的热门话题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单 拓展部分还事先从网上搜索了几首和夜晚有关的歌 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导致单位课时内的信息量过 曲,有儿童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流行歌曲《月 窄及信息传递环节不畅,极大束缚了学生对更多音 光》;由笛子演奏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 27 教学研究 的月光下》,在学唱完歌曲后让学生欣赏。不仅提 高了学生兴趣,更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了夕阳西 下,彩霞满天,星星闪耀,明月当空,夜晚多美好 的田野暮色图。又如《在遥远的森林里》这是一首 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地 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总第64期)教育传播与技术2010.1 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la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前 学后忘了。又加上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中,已经出现 了音高的概念,所以自学带词的练声曲也就迎刃而 解了。 识谱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多媒体的介入使 得原本乏味的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了。当课件扮演的不只是演示的角色,而是可以自 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 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讲述《布谷鸟与猫头 鹰》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 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 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我马上抓住了这一积极的 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信 息技术,尤其是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去创设丰富多彩 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 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 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提供音乐认知工具,有效培养探究能力 在《夜晚多美好》中,要求学生认识la在五 线谱上的位置,并自学带词练声曲。根据以往的 教学经验,识谱对教师来说是教学重点,而对学生 来说更是学习上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在 复习巩固d r m s音位这一环节上作了精心的安 排,其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熟练地掌握前 面学过的音及音高。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小蝌蚪 找家”的游戏。在课件制作时,把小蝌蚪都设计成 可随意拖动的音符。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处拖 动鼠标反复练习来帮助自己巩固d rm s四个音。学 生拖动鼠标,若小蝌蚪找到了家(即根据音名找五 线谱上的位置)电脑便会发出该音正确的音高,小 蝌蚪在正确的位置上固定不动;若找错了便发出表 示错误的声音,同时小蝌蚪会自己回到原位,学生 可重新再找。这一环节设计的最为成功之处在于解 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而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惑。基 础差的学生可进行反复练习又不至于感到枯燥。基 础好的学生此时也有了用武之地,成了小组的小老 师,不会有被干晾着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求知 欲也因此被调动了起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 由操作的,那它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 有了它,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教师为中心“一言堂”被打破了,课堂真正还给了 学生。 三、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十分突出教学内容 的整合与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为其中一方 面,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等,更包括 影视艺术。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能 够互相贯通,以提高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开阔文 化视野。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 口的影视音乐作品。如《孤独的牧羊人》,教学中 我通过“律动激趣——情境导入——感受体验—— 深入欣赏——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 目标。针对每一段的欣赏我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让学生从音乐的情绪、节奏、音高、旋律等要素来 体会歌曲的风格,通过律动、模唱、等手段引领学 生关注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表达情绪和情感。在教 学手段上我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通过现代教学媒 体,对所选的音乐作品进行了整合,通过不同版本 的乐曲欣赏(口哨版、中文版、英文版《孤独的牧 羊人》)提高音乐欣赏的多元化和针对性,扩展了 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拓展部 分我还给学生介绍了音乐片《音乐之声》的故事情 节,从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被故 事情节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影片片 段,欣赏了玛丽亚老师带领孩子们自编自演的木偶 剧——孤独的牧羊人,欣赏并了解了不同演唱形式 的《孤独的牧羊人》,最后还欣赏了影片中另外的 几首插曲《哆来咪》《雪绒花》《晚安歌》。通过 (下转42页) 技术与应用 开发,但是从学校实际需求入手,开发一些小型软 件来满足教育教学则是可行的。同时这也能弥补商 业软件缺少个性化难以满足学校教师特殊要求的难 题。如在本校中,每学期结束时都会开展学生对教 师教学评价的工作,以前学校采用传统问卷填表, 需要人工录入,由于数据量巨大不仅需要花费巨大 人力,同时还会出现统计错误。基于此,笔者用 ASP.NET编程技术,以SQLSERVER为数据库开 发了“松江二中教学评价系统”。依托校园网、利 用学校机房,组织所有学生在平台上对自己的任课 教师完成了评价任务。全校1500名学生对100多 名教师进行了评价,10万多个数据在服务器上被 迅速统计出结果。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 也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虽然类似此功能的商 业软件也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像这种技术要求不 高,而学校工作个性化强,差异较大的应用软件, 信息科技教师进行自主开发是更好的选择。 六、优化信息化环境,建设节约型校园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每个细微之处都 需要经费投入,为了保证有限经费的利用效率最 高。笔者认为学校信息化工作应从细微之处抓起, 软件平台也需要满足这样工作环节的应用需求。如 学校教师每天都需要打印教案或试卷,在缺乏有效 监督管理的情况下,有些教师会打印与教学无关的 内容,或者图方便而反复打印。虽然每次量不是很 大,但使用频繁,这样长年累月的累积就会浪费 大量的打印耗材和纸张。基于此问题,笔者采用 Uniprinter软件,在三个年级部署了打印服务器, 实现了网络打印、集中管理。通过打印服务器,教 师在自己电脑上就可以方便、快捷打印文档;但同 时,教师打印时需输入学校统一配置的帐号和密 码。服务器依据账号能记录教师的姓名 打印次 数、张数等信息,并且能将教师打印的内容以图片 形式保存在硬盘中。学校相关部门通过校园网可直 接浏览教师的打印信息,做到了有效监管,避免了 不必要的浪费。 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投入, 那种追求新设备、高性能的粗范式推进模式必将会 42 (总第64期)教育传播与技术2010.1 由于设备自身的快速更新换代而难以持续,而建设 节约型的信息化环境才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 (上接28页) 形象生动的视听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及对影 视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为学生学习音 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 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 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 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 创造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 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M].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2005(5). [2]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DB/ OL)http://edu.cn/2OO2O327/3023659.shtml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音乐学科课程标准[M].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