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

来源:东饰资讯网
No.O2 堕 墼 T姗 EDUCATION Feb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 黄小凤 摘要:环境教育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 育关系密切。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本文就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为高中地理学科 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 ̄-:G63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4.065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关 注主题,人们在环境中生活,对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不可 推卸的责任。环境的日益恶化的现状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 点问题,并对整个人类的全局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也 使得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环境教育开始走进学校素 质教育的课堂学习,也成为教学改革领域的亮点。 1环境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走进环境,认识 并正视环境问题,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并学习减少并控制环境污 染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并寻找更加合适的方法努力防止环境恶化。狭义 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 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 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 2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发 展中国家在民族经济工业化道路上也有所前进的同时,由于人类 的短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工业化进行 过程中任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使当今人类赖于生存的环 境遭到惊人的破坏,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恶 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 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育的一方面,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大 意义。首先,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环境不断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等严重问题使得加强 环境教育、改善环境状况、寻求人地和谐迫在眉睫。再次,人口形 势严峻,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环境 压力已越来越大,开展环境教育来缓解环境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制约着我们的经 济发展,实施环境教育十分必要。 3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3.1树立环境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环境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动力和保障。地 理老师需完善个人素养,才能适应环境教育的需要。首先,教育 者需具备基本师德水平。作为地理教师要勤于实践、脚踏实地、 勇于开拓,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用自己的正确言行规范教书 育人。其次,教育者需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完善地理基础知识 学习,并兼具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适应时代对地理教 师的要求。第三,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一方面,积极接受继续 教育,提高课内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 水平。 的实质,擅长发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使得地理、环境 知识学习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做到和谐统一,集中地理课堂教学 的优势呈现环境教育的成功。在地理教材中应灌输正确的环境 保护态度,而非单纯的附加,应该做到“情景交融”,正确运用良好 的环境意识的典型事例,使环境意识印象深刻化。 3-3开展利于保护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 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行为能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 环境的行为倾向和实施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主要就是为了 使人们认识并正视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态度,增强环 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共建美好明天。现在的在校学生,将来就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于日常生活中,使他们耳濡目 染,从无形到有形的带动身边的人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环 境。 通过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搞相应的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 识。环保纪念日主要有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地球日、5 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Jq 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 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 总之,地理教学发展到今天,其任务不单是向学生传授基本 的地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环境问题 已从局部走向整体性,成为人类面临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 关注。所以,中学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也愈加受到重视,而集学科 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的地理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扮演着其它学科无 法代替的角色。因而,需在教授过程中强化环境知识教育,增强 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习惯, 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金亮.环境教育系t ̄ce[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23—24. [2】刘云丽.环境教育f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3. 【3】郑春江.实施环境教育的现实意义U】.环境教育季刊,2000,(1): 18—19. 【4】王桂英.浅谈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刀.太原教育学院 学报,2003,(6):5-6. [5】王永民.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环境教学[M】.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教育出版社,1999:37—38. [6]主要的环境保护日及其由来[DB/OL].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 www.hjbhw.Cl'1.1999—6—5. 3.2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学生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环境相关意识 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 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地理 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探教材中环境教育 —[7]周冰笑.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fA】.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M].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 [8】杨人卫,杨建华.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A].中学历史、地理教与 学[M】冲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 [9】齐昌禹,王永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Ⅱ】.地理教育. 作者简介:黄小凤(1976-),女,本科,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学, 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广西天等532800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