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应用的美学思考 ●文/蒋应红 >摘要: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其中保存了大量足以辉耀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如果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 将其置于现代设计的视野中,不仅仅是对敦煌宗教艺术的一次当代转化,也将成为现代设计实现飞跃的一次契机。 敦 业化、视觉化和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下,将敦煌文化元素应用于 当代设计中,无疑是敦煌佛教艺术实现当代审美转化的一条途径 之一。那么,我们不仅要追问,在当代设计中应用敦煌元素的可 能性、必然性的依据在哪里?它的美学价值又如何显现? 一、敦煌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 敦煌文化艺术从根本上讲是像教艺术,是视觉艺术,是以通 俗易懂、生动直观的壁画和雕塑对艰涩难懂的佛教经典的阐释。 历代工匠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精美绝伦、意蕴深厚的造型和 图案,如反弹琵琶、伎乐飞天、金刚力士、三兔藻井以及图绘于 平棋、龛楣、中心柱等地方上的各种装饰图案,在营造了佛教神 秘、空灵的宗教氛围时也寄托了工匠们对佛国天界净土世界的美 好向往。而今,这些意寓着友爱、和平、吉祥、智慧、勇敢、坚 定的图案,代表着佛教精神理念的文化符号,在佛教世俗化的过 程中,逐渐走下神坛,走人了“寻常百姓家”。其蕴含的深厚、 丰富、美好的精神理想并没有在“El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黯 然失色,相反,在对人们精神需求的审美转向中显现出民族文化 日久弥新的本真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现实精神。 敦煌文化元素应用在当代设计中是可能的。在现代人们的消 费理念中,人们不仅满足于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人们在选择 商品时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器用层面,他们还看中商品的文化品格。 “文化信息同时具有了潜在的市场消费意义,它是个体思维间价 值认同的文化联系,也是超物质消费的选择因素。”… 敦煌文化艺术的经典造型和纹饰渗透进现代设计中,无疑是 对商品价值的提升,大到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小到日常生活用 品的包装设计,它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 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 的最高旨趣。” 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敦煌文化艺 术,在当代设计创意思维的形态转化、元素嫁接、有机组合中, 不仅能提升商品的品牌价值,而且也使敦煌艺术本身也实现“价 值增殖”。 二、敦煌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应用的必然性 敦煌文化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走出洞窟,走进人们的现 实生活中才能更进一步彰显其魅力。正如史苇湘先生和欧阳琳先 生所云:“请陇右文化跨出象牙之塔,让敦煌艺术走向十字街头。”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设计师有责 任将其发扬光大。” 敦煌莫高窟内精美的壁画,优美的造型都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指向,如果在当代设计中充分 挖掘这些文化元素资源,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旨趣,必然会将敦煌 文化艺术的弘扬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当代设计领域,将敦煌文化元素纳人其中的探索虽然刚刚 起步,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如樊兴刚先生为敦煌宾馆 设计的瓷壁画《迎宾图》,借鉴莫高窟壁画中的礼佛图,在一种 热烈、欢喜的场面中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常沙娜先生为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的天井和民族文化宫门楣的墙饰都是利用 敦煌装饰花纹的元素,有简约而灵动,典雅而庄重的视觉效果。 诸如此类,多不胜举。我们已经看到,敦煌文化已经在我们的视 野中从陌生走向了熟知,从神秘走向了世俗,它美化了我们的生 活,也美化了我们的心灵。 设计需要文化,文化需要设计,文化让设计有血有肉,设计 使文化有了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将敦煌文化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 中,是敦煌文化在当代发展、继承、弘扬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 化背景下, “产业”需要“文化”的客观要求。 三、敦煌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应用中的美学价值 敦煌文化艺术是美的,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凸显其美学价值 呢?也即是说,敦煌文化元素作为敦煌文化艺术整体中的一小部 分,当我们从这个整体中将其撷取下来,怎样使其不失却美学意 蕴的同时还要在当代散发艺术光辉呢? 现代设计的主题要紧密结合敦煌文化元素所体现的文化内 涵。如飞天在敦煌壁画中代表着祥和、自由、欢快,国内知名机 电厂商长城就推出的“飞天”版机箱,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 已成为该产品的标志,自由飞翔的“飞天”,预示着企业的蒸蒸 El上,也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快乐,可谓 一举两得。 再如反弹琵琶造型,不光展现的是敦煌舞蹈姿态的独特和优 美,其蕴含的深层的哲学观念就是要培养人的逆向思维,不能人 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反弹琵琶出新意”,敦煌市的城市标 志之所以选择它就源于这个寓意。 设计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将“养在深闺人未识”敦煌文化渗 透到现代设计领域就是对敦煌文化的一次神秘性、神圣性的宗教 祛魅,也是一场世俗化、El常化的全面革新,更是一种时尚化、 现代化的当代表达,让其更顺利地融人当代人的审美习惯中,在 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人们的美学境界,守护人们的精神家 园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 】陈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再设计“.文艺研究2012(5)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P17 【3】宫崎清,李伟民族地域文化的营造与设计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9(6) City・城市 I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