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处理拓宽路堤沉降及侧移比较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30卷第3期 2013年9月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Vol_30 No.3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ep.2013 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处理拓宽路堤沉降 及侧移比较研究 马国栋 , 吴瑞麟 , 孙 钊 , 颜昌清 , 樊金山 , 赵静怡 , 冯 灿 (1.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长沙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武汉430056) 长沙410205; 3.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摘要:土工材料(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是控制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的常用技术措施。针对实例, 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分别对单层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铺设于路堤不同层位处治情况、多层土工格栅和土 工格室采用不同层数、不同层位处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加筋方案对控制路堤沉降及 侧向位移控制效果及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在同等技术要求条件下土工格室明显优于土工格栅;多层处治存 在性价比最佳层数;控制沉降和侧向位移土工材料所处最佳层位不同。计算实例拓宽路堤推荐方案:底部2层 格室+顶部l层格栅。 关键词: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仿真分析;侧向位移;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985(2013)03-0038-05 Comparative Study of Settlement and Sway About Geogrid and Geocell Reinforcement Widened Embankment MA Guo—dong ,WU Rui—lin ,SUN Zhao ,YAN Chang—qig ,FAN nJin—shan ,ZHAO Jig一n ,FENG Can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2.Changsha Meixihu Industrial Co Ltd,Changsha 4 1 0205,China; 3.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Wuhan 430056,China) Abstract:Control the uneven settlement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widening embankment reinforced with geotechnical materials(geogrid and geocel1)is commonly technical measures.Targeted an instance,take advantage of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software,respectively,compared the single-layer geogfid or geocell laid on the embankment of the different layers,mean while,ecompared multi—layers geogrid or geocell in different number of layers and different layer treatment,The effect, technical economy of embankment settlement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reinforced whth geogrid and geocell is researc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am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geocell is better than geogrid;The multi-layer treatment exists the best value for number of layers;Control settlement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which the best layers of geotechnical materials are different.Calculation example for widen the embankment recommended programs:2 layersgeocell on the bottom+1 layer geogridon the top. Key words:widening embankment;uneven settlement;simulation analysis;lateral displacement; geogrid;geocell;economic analysis 高速公路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及侧向位移是 扩建工程可能产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 许多学者对其控制措施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最为 常用的控制措施是铺设土工格栅和土工格 室 。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土工格栅、土工格 室及二者综合处理的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则 不多见,而实际工程则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高速公 路拓宽路堤拼接设计、提高拼接质量的要求。本 收稿日期:2013-04—15修回日期:2013-06—18 作者简介:马国栋(1984-),男,山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道路工程扩建技术(Email:shun5210@qq.com) 第3期 马国栋等: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处理拓宽路堤沉降及侧移比较研究 ‘39・ 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研究的,期望为实际工 衔接,由上至下,沿老路堤边坡开挖高、宽各1 m 程方案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的拼接台阶,分别编号为台阶4、台阶3、台阶2、 台阶1和路堤底面(图1),格栅、格式锚固长度均 按1 m考虑。根据地质勘测报告,采用相对不利 1 土工格栅(格室)控制沉降有限元 分析 1.1建模及计算参数 鉴于公路工程带状实体结构的纵向对称以及 横断面轴向对称的特点,本文将采用二维有限元 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具体参数选用情况见表 1_6 J,建模分析见图2,沉降及侧移均为工后终值。 TEP=I I71Y uY(hvo) 方法,对半幅路堤进行仿真分析。 假设土体为弹塑性材料,运用D-P模型、 P ̄NE82单元。研究对象计算模型取自“京港澳 高速公路涿州(京冀界)至石家庄段改扩建工程” 拓宽路堤典型断面:(1)老路堤半幅宽13 m,拓宽 后为21 m,两侧对称拓宽;(2)依据现状情况,路 堤计算高度取5 m,边坡采用1:1.5。根据经验, 枷 ㈣盘 13 ‰324 图2半幅横断面建模分析 表1计算参数 类别蟹 ) 泊 老路堤 5 新路堤 5 地基 10 20 20 20 50 30 6 0.3 0.3 0.3 30 25 20 粘聚(kP加a) 25 20 15 计算模型基础深度取10 m,计算宽度取50 m;设 置四个计算分析观察特征点,分别是路堤顶面中 心P1、路堤顶面拼接点P2、拓宽后路堤顶面边缘 点P3以及拓宽后路堤坡脚点P4(图1)。 土工格栅0.O1 20 2OOO 0.25 土工格室0.15 20 2OOOO 0.15 一 一 一 一 同时,为了保证新老路堤接触面具有良好的 1.2单层土工格栅(格室)铺于不同层位时路基 顶面各点的沉降 I 土工材料要能起到好的沉降控制作用,理论 上应铺设在路堤底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土 工材料的抗拉性能。为了验证并比较两种土工材 料铺于不同层位的效果,将单层土工格栅或格室 铺设于路堤底面及其他层面后,分别计算观察特 征点的沉降情况,计算结果详见表2,直观分析图 图1建模几何尺寸/m 参见图3~6。 表2单层土工格栅(格室)铺设于不同层位时路基顶面各点的沉降 注:(1) 分别为在相应层位铺设土工格栅后P 的沉降, I贝0为铺设土工格室后P 的沉降;正值为隆起,负值为下降;(2) 为铺 设土工格栅后的最大差异沉降,zz为铺设土工格室后的最大差异沉降。 分析表2和图3~6可知,土工合成材料铺设 位置越接近路基底面,控制新老路基绝对沉降和 最大差异沉降( 一 或l,3 一 )的效果就越 好,反之则越差。其中,土工格栅铺于路堤底层时 最大差异沉降比无土工材料减少了3.3%,土工 格室铺设后则减少了6.5%,其效果是土工格栅 的2倍。而当二者分别铺于较上层位时,则控制 差异沉降的作用不明显。整体上看,土工格室控 制沉降的效果要优于土工格栅。 图3格栅不同层位时各点沉降 ・40・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3往 图4格室不同层位时各点沉降 图7格栅层数不同顶面关键点沉降 图5格栅不同层位时最大差异沉降 f- _i--一 无土工格栅路基底面 台阶1 台阶2 台阶3 台阶4 图8格室层数不同顶面关键点沉降 加 ∞ 8 8 8 8 8 7 7 7 7 7 鲫 图6格室不l司层时最大差异沉降 1.3铺设多层土工格栅(格室)路基顶面各点的 沉降 I ■■ l层 2层 3层 4层 5层 图9格栅层数不同最大差异沉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土工材料控制沉降的效 果,其单层铺设层位从路堤底面至路堤顶面逐步 差 ●■■■ ■■■■■一 ■■■■■■●■■■■■■■I 降低。为分析和比较多层铺设的效果,则从路堤 底面开始,逐层向上铺设土工格栅或格室,每一级 台阶处布置一层,路堤底面开始为1层,台阶1铺 设后为2层,台阶2铺设后为3层,以此类推。计 算结果见表3,直观分析如图7—10。 l¨ - 一 I 1层 2层 ■ _ ■ 3层4层 5层 图10格室层数不同最大差异沉降 表3多层土工格栅(格室)铺设层数不同时路基顶面关键点沉降 注:(1) 分别为铺设土工格栅后P 的沉降,Yi 则为铺设土工格室后P 的沉降;正值为隆起,负值为下降;(2)zl为铺设土工格栅 后的最大差异沉降,z2为铺设土工格室后的最大差异沉降。 分析表3和图7一图l0可知,随着铺设层数 的增加,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随之减小,其中,铺 设两层土工格栅后最大差异沉降比无土工材料减 少3.9%,铺设两层土工格室时最大差异沉降比 无土工材料减少了7.8%。可以看出土工格室的 模型特例,当土工格栅或土工格室铺设3层及以 上时对控制总沉降和差异沉降的贡献率并不 大 。也就是说,从控制沉降的角度来看,就本 文计算模型尺寸而言,2层加筋是一个技术经济 的相对最佳的层数,或称性价比最佳的层数。 工程效果仍然是土工格栅的2倍。对于本文计算 第3期 马国栋等: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处理拓宽路堤沉降及侧移比较研究 -41・ 铺设土工格室侧向位移比不设可减小10%。 2 土工格栅(格室)控制侧向位移有 总的来看,铺设土工材料后相对于不铺设时, 限元分析 新老路堤拼接后在拼接缝处的开裂,可以看 做是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和拓宽土体侧向位移叠 加所致。因此,侧向位移也是导致拼接缝裂隙可 能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上述沉降计算 分析的同时,本文还计算了侧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分析如下。 2.1单层土工格栅(格室)铺于不同层位时路基 顶面各点的侧向位移 将单层土工格栅或格室分别铺置于路基底面 及其他层面后,各特征点位的侧向位移计算结果 见表4,直观分析图则详图11、图12。 表4单层土工格栅(格室)铺于不同层位时 各点的侧向位移量 铺设层位_ — — 壁 l__可 无土工材料0.O0 0.00 1.90 1.90 0.63 0.63 1.23 1.23 路堤底面0.O0 0.O0 1.86 1.87 0.54 0.41 1.02 0.34 台阶1 0.O0 0.00 1.89 1.87 0.62 0.55 1.14 0.94 台阶2 0.O0 0.O0 1.89 1.88 0.62 0.60 1.21 1.18 台阶3 0.O0 0.O0 1.88 1.85 0.62 0.72 1.25 1.30 台阶4 0.00 0.00 1.87 1.71 0.71 1.08 1.25 1.30 注:(1)X 分别为相应层位铺设土工格栅后Pf的侧向位移; Xf 则为铺设土工格室后P 的侧向位移;(2)侧向位移以向路基 外方向为正,向路基中心线方向为负。 图11格栅不同层位顶面各点侧向位移 图12格室不l司层位顶面各点侧向位移 分析表4和图11、图12可知,单层格栅铺设 层位减小观察点侧移效果的优劣次序是,越靠近 路堤顶面越好。单层土工格室则不一定,视观察 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观察点P2而言,与土工 格栅正好相反,即铺设层越靠近路堤底部越好,减 少侧移的效果越显著,靠近路基顶面的台阶4处 对P3、P4点侧向位移的减小比较显著。比如,在 路堤底层铺设格栅,P2点侧向位移比不设只减小 2%,P3点则减少了14.3%,P4点侧向位移减少 了17.1%;而铺设格室,P2点侧向位移比不设只 减小1.6%,P3点侧向位移则减少了34.9%,P4 点侧向位移则减少了72.4%。但是,就工程而 言,人们对P2点的侧向位移会更关注,因为它将 直接影响拼接缝开裂张开的程度。仅从控制拼接 缝处(即观察点P2)侧向位移的角度来看,土工格 室仍然明显优于土工格栅。 2.2多层土工格栅(格室)路基顶面各点的侧向 位移 与控制沉降分析类似,为分析和比较多层土 工材料铺设后侧向位移的控制效果,从路堤底面 开始,逐层向上铺设土工格栅或格室,每一级台阶 布置一层,路堤底面开始为1层,台阶1铺设后为 2层,台阶2铺设后为3层,以此类推。计算结果 见表5,直观分析图如图13、图14。 表5多层土工格栅(格室)铺设层数不同时 各点的侧向位移量 注:(1)x 分别为铺设土工格栅后P 的侧向位移; 则为铺 设土工格室后P 的侧向位移;(2)以向路基外方向为正,向路基 中心线方向为负。 1 2 3 4 图13格栅层数不同顶面各点侧向位移 1 2 3 4 图14格室层数不同顶面各点侧向位移 ・42・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3年 分析可知,对于新老路堤拼接点P2来说,多 层土工格栅的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侧 向位移,但是随着层数的增加,效果改变不大。而 多层土工格室的铺设则效果要明显得多。 表7土工材料控制侧移效果比较 沉 降 最 大 3技术经济分析 3.1技术分析 l’一一一 绎 0 7 6 8 6 注: 为点P 的侧移。 由上述计算分析结果可知,在基底及接近底 部铺设3层土工格栅或2层土工格室的处治情况 基本等效:经过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处治后的差 3.2经济分析 作为示例,取“京港澳高速公路涿州(京冀 界)至石家庄段改扩建工程”项目100 131路段进 异沉降控制率分别为21.80%和24.79%,其中, 差异沉降控制率=(处治前最大差异沉降一处治 后最大差异沉降)/处治前最大差异沉降 J,比较 情况如表6所示;两种处治方式的侧向位移效果 基本一致,见表7比较情况。 表6土工材料控制沉降效果比较 行经济分析。为加快排水固结,所有方案均在路 堤底部铺设砂砾垫层,厚度为40 cm,计算土石方 运距取1 km。鉴于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新老路 堤特别设置了差异沉降控制指标,本文在经济分 析中专门设定“沉降控制经济指标”=(控制技术 型 控制技术 不处理土工格栅 土工格室 (下部3层)(下部2层) 0.18 —总造价/差异沉降控制率),以此比较不同技术方 案的经济状况,示例比较结果见表8、表9。 由此可知,虽然单位面积土工格室的造价高 于土工格栅,但“沉降控制经济指标”则明显优于 土工格栅。以此,实际工工程当中,可以优先考虑 使用土工格室来控制拓宽路基不均匀沉降。 0.12 —4.20 4.16 —8.18 ——7.92 3.58 3.06 8.36 —8.04 差异沉降控制率/%注: 为点P 的沉降。 0 表8 土工格栅的工程费用及沉降控制经济指标分析 层数存在一个最佳值,与路堤高度有关。 4 结 论 (1)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的铺设均可部分控 制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及侧向位移,技术经济综 对于本文特例而言,综合比较后,推荐方案 为:底部两层格室+顶部一层格栅。 参考文献 合比较,土工格室优于土工格栅。 (2)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的铺设层位越靠近 路堤底部,控制沉降的效果越好。但控制侧向位 移时,则是越靠近顶面效果越好。 [1] 余海洋.拓宽路堤不均匀沉降仿真分析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周志刚,郑健龙,李强.土工格网处理填挖交界路 基非均匀沉降的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 (3)多层加筋比单层加筋效果要好,但加筋 2002,24(5):576-579. (下转第49页) 第3期 刘建明等:重交通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研究 ・49・ 用路面结构优化模型得出目标函数最小的路面结 构厚度组合。 (3)采用相同的分析期对目标函数最小的结 构进行费用分析,最终得出既能满足寿命周期性 能要求又能满足经济性最优的重交通全寿命周期 沥青路面合理结构。 参考文献 计与施工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9. [5] 姚占勇,练继建,任宪勇.半刚性路面基层开裂的力 学响应[J].岩土力学,2006,27(12):22-25. [6] 申爱琴.西铜高速改扩建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研究 [R].西安: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11. [7]孙立军.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M].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5. [8] 曹志远,张起森.路面性能与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曾凡奇,黄晓明.超载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交通 运输工程学报,2004,4(3):8-10. [J].中外公路,2006,26(6):29-34. [9] 胡佳佳.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和指标综述[J].湖 南交通科技,2008,34(4):42-49. [2] 丁小军,陈团结.对我国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现状的思考[J].公路,2010,5(3):10-14. [3] 周利,蔡迎春,杨泽涛.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综述[J].公路交通技术,2007,10(4):36.39. [1O]郭银涛.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的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8. [11]JTG 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4] 李福普,严二虎.沥青稳定碎石与级配碎石结构设 (上接第42页) [3] 李锁平.土工格栅砂砾垫层在软弱地基路基加宽段 的应用设计[J].公路,2001,(11):20.24. [4] 朱湘,黄晓明,邓学钧.土工格栅加筋路基机理研 1995,9(6):403-411. [6]傅78. 珍,王选仓,陈星光.土工格室处理高速公路拓 宽结合部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28(1):76- 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0,17(1):l_4. [5]Thompsett D J,Walker A,Radley R J,et a1.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expanded polystyrene embank— ments:practical design methods as used in the united [7] 陈星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D].西安:长安大学,2006. [8] 马国栋.基于拓宽路基不均匀沉降仿真的控制技术 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kingdom[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la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