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你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对,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比如刚才提到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同时还有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盛行。
在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百善孝为先”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当然,除了对家里的长辈孝顺以外,我们还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醇厚民风。或许有的同学会问:“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尊老爱幼呢?”尊老爱幼并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知感恩的孩子。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贴关爱长辈。在社会上,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儿。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当皱纹爬满你的额,手无法抚平,让关爱顺着皱纹,流进眼眶,温暖他们的心;爱护幼小,当童稚写满你的眼,手无法抹去,让关爱在前方,亮成明灯一盏,指引他们前行。最后,我以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尊老爱幼,人间美德,让我们永远热泪盈眶,心存关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