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练习:第5讲 居民与聚

来源:东饰资讯网
课时提升作业(五)

一、选择题

(2017·广东联考)下图是综合世界部分国家农业经营特色划分而成的四种农业型态,包括亚洲型、欧洲型、非洲型、新大陆型 (北美洲与大洋洲)。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非洲型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2.丙区某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C.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地形平坦,人均耕地面积广 D.精耕细作,农作物可一年多熟

解析:第1题,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分析,非洲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人均作物产量低,平均单产低,表示非洲型的是丁。第2题,读图,丙区人均作物产量低,说明生产力水平低。某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高,其最可能是精耕细作,农作物可一年多熟。人均耕地广与平均每公顷土地产量高无关。

答案:1.D 2.D

为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口问题,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下图为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俄罗斯欲恢复该项政策的目的是解决( ) A.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C.移民迁入过多问题

B.就业率低问题 D.人口负增长问题

4.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C.资源

B.气温 D.河流

解析:第3题,该政策目的是促进生育率,首先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第4题,俄罗斯纬度高、人口主要分布于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区。

答案:3.D 4.B

史学家顾祖禹曾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1757年前,山西人口大体在600~900万之间,1840年达到1500万人,人均耕地减半。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兴起,一种新的移民迁出潮也出现了,那就是商业性移民。据此完成5、6题。

5.历史上山西人口多,增长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C.地形封闭安全

B.水源充足 D.气候湿热

6.“问我祖先来(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学者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对“大槐树”含义的正确理解是( )

A.大槐树遮阳避暑 C.大槐树人口众多

B.是人口迁移的集散地 D.交通运输发达

解析:第5题,根据史料叙述,山西省地形闭塞,在军事上属易守难攻之地。结合地理知识容易判断其他选项的不合理之处。第6题,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及选项内容综合考虑,其含义应为人口迁移的集散地。

答案:5.C 6.B

读下列四国地形剖面示意图,图示四个国家中有三个面积居于世界前六位,另一个是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国家依次是( )

A.①日本 ②澳大利亚 ③美国 ④巴西 B.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③澳大利亚 ④日本

C.①俄罗斯 ②澳大利亚 ③印度 ④美国 D.①孟加拉国 ②巴西 ③印度 ④美国

8.关于图中a、b、c、d四条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山脉位于两大洲的分界线上 B.b山脉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地 C.c山脉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d山脉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解析:第7题,根据题中信息“面积居于世界前六位”(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再结合四个国家地形剖面图特征,可判断①②③④分别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第8题,图中a、b、c、d四条山脉分别是乌拉尔山、大分水岭、西高止山和阿巴拉契亚山。乌拉尔山位于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上。

答案:7.C 8.A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结合下图,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C.C

B.B D.D

10.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第9题,图中四个聚落中,A聚落地势平坦开阔,且距河流较近,水源充足;位于河流下游,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运条件好,因此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第10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为自然因素,如地形、河流等,因此C选项正确。

答案:9.A 10.C

(2016·江苏单科)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1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第11题,住宅区是城市各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一般占地面积达40%~60%;图示中唯有①符合,故A项正确。第12题,图中甲侧有山脉,此处气温应明显低于两侧;同时功能区②应为工业区、③应为商业区,商业区处地租最高;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11.A 12.C 二、综合题

1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米) 人口数量(万) <200 73 345.1 200~500 19 427.8 500~1000 8647.5 1000~2000 10 037.1 2000~4000 1590.8 人口比例(%) 面积数量(万 km2) 面积比重(%) 64.9 144.5 15.0 17.2 97.2 10.2 7.7 162.5 16.9 8.8 39.9 25.0 1.4 315.9 32.9 材料三 “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一反映出1990年~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解析: (1)从图中可读出:整体来讲1990到2000年,东中西部的人口分布差距更大,局部来分析,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注意要读出整体的变化和局部的变化。

(2)从图中可明显读出,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及2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丘陵地区。

(3)分析思路: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土壤等因素分析,自然条件的恶劣直接影响到交通落后,技术不发达。

(4)考虑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科技、经济发达程度等。

答案:(1)人口分布趋向: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匀。

(2)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 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14.读甲、乙两国图及①、②两城市气候资料图。

(1)分析图中①、②两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差别,并说明原因。 (2)结合甲、乙两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两国农业生产的差异。

主导农业部门 自然区位优势 社会经济优势 甲国 畜牧业 乙国 种植业 (3)乙国是全球第二大硬盘产地,简述乙国吸引国际硬盘生产厂投资的有利条件。 (4)乙国是洪涝多发地区,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其洪涝产生的原因,并简述防御洪涝灾害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解析:根据图示确定甲是英国,乙是泰国。第(1)题,从两城市气候资料图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知,甲降水总量少于乙,但各月差别不大,这是因为常年受西风影响;乙降水总量多于甲,主要集中于夏季,原因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节分明。第(2)题,英国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乳畜业,城市化水平高和传统饮食结构决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泰国地处河流冲积平原,气候雨热同期,劳动力丰富等形成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部门。第(3)题,与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泰国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国便利的交通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际投资。第(4)题,洪涝灾害的形成应结合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状况分析;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是从降低洪水发生频率和减少洪水造成的危害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①年降水量少,季节分配均匀;②年降水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①常年受西风控制;②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

(2)

主导农业部门 甲国 畜牧业 乙国 种植业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水源充足,自然区位优势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起伏较小,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社会经济优势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传统饮食习惯对乳畜产品消费量大 气候水热充沛,雨热同期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等 (3)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低,政策优惠,交通通讯便利等。 (4)原因:西南季风强劲的年份雨季较长,降水强度大;靠近低纬度海洋,热带气旋多发;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水系密集。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植树造林等。

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机制;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