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省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3
试卷I: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
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2、“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见《左传·桓公五年》)
这反映的问题是
A.宗法制的瓦解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周王室的衰微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3、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 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5、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完全正确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6、“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
7、 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8、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可能发生 ②公民德里希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沃尔默迪和妻子玛丽亚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③④
9、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根据
A.罗马万民法 B.埃及习惯法 C.罗马自然法 D.罗马公民法
10、2006年11月7日,美国中期选举举行。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多数 A、总统 B、国务卿 C、众议院议长 D、大法官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应当每
日挂国旗。”首先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3、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1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5、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
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①一个中国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席位,掌握两院控制权。据此说明美国哪个职位会发生变化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16、“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
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C.领事裁判权
B.海关管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7、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
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18、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19、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选项 《天朝田亩B.《北京条约》 A 凡分田,照人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兴办保险事业 D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20、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制度》内容 口,不论男妇 《资政新篇》统一政令,依内容 法治国 21、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
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22、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
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23、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
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25、1943年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
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美苏“冷战”兴起 D.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26、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
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27、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28、根据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主要介绍了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九个国
家先后崛起的描述,有人设计了四个标题,其中与俄罗斯对应的是 A.依托新国新梦催生的…… B.从天涯海角走向现代的…… C.饱经激情岁月洗礼的…… D.以风云新途寻道图强的…… 29、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30、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
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试卷II: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32题各19分,第33题18分,共55分)
31、(19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第 5 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 3 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 8 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4分)并指出它的局限性。(4分)
材料二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
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3分)
材料三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
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
(3)你认为这部宪法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4分)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在中央思想政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分)
32、(19分)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的新年贺电,指出“合作”也是时代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
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二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
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就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
材料三 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中非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
关系,中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人民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4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4分)
(2)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同”和“异”?(7分)
(3)中国与非洲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有哪些?(4分)
33、(17分)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
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
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一事,有人画了以下漫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声称的“自由国家人民”“外来压力”各有何指?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5分)
(3)材料三中的漫画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4分)
三、附加题(请报考一类的同学,在以下两题中任选其一来做,共10分) 34(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
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
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
34(B)、阅读下列材料: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2分)
(2)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4分)
2018年高三 历史试题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D C C B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A D D C B D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A C A B D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32题各19分,第33题18分,共55分) 31、(19分)
(1)进步作用:《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分)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使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2分)
局限:《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分);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
俗。(2分)
(2)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3分)
(3)避免了绝对权力(或专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4分)
(4)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4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分)
32、(19分)
(1)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有限;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4分)
深化: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2002年欧元正式启动。(4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分)
(2)“同”:与会国历史上都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独立后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问题;都有团结一致,共同反帝反殖,保卫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3分)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4分)
(3)有利于加强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有利于促进中非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全世界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多极化。(4分)
33、(17分)
(1)“自由国家人民”指赞成美国生活方式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1分)
“外来压力”指苏联。(1分)
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2分) 影响: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2分) (2)观点:不是。(1分)
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复兴欧洲”之名,来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4分)
(3)现象: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遭到俄、德、法三国的反对。(2分)
原因:俄、德、法等国家综合实力壮大,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或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三、附加题(10分) 34(A)
(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3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认为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3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
要辨证地、全面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改革,看到主流。(4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4(B)
(1)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2分)
(2)特点:以天皇及皇室为中心;(1分)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1分)
原因:神化天皇权威,加强统治的需要;顺应“文明开化”的政策。(2分) (3)积极: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落后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日本的近代化。(2分)
局限: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神权色彩。(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