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及要求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情节记载对照,看看作者做了那些联想与想象。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人类起源的传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说法的运用。 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策略及方法: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一、出示课题 导入新课
读课题——女娲wā造人 说体裁——神话故事
识神话——什么是神话?
说神话——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或传说?
(夸父逐日 盘古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二、读题审题 提出问题
女娲是谁? 重点词? 怎样造人? 为什么造人? 结果如何? (起因) (经过) (结果)
三、 阅读资料 了解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袁珂
《风俗通》也叫《风俗通义》东汉泰山太守应劭(shào)著。汉代民俗著作。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四、比较阅读 感知课文
1、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下面是两则短文,自己说说译文
一
俗说天地开辟以后,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二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通常说开天辟地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读短文,对应找到“起因”“经过”“结果” 3、读课文,对应找到“起因”“经过”“结果”段落
五、重点阅读 探究课文
1、速读“造人”( 5-----16自然段)。说说造人的过程
抟揉黄土造人——“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起来了” 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 挥洒藤条造人——“出现了许多小叫着跳着的人儿” 充满了爱意,以及天伦之乐 2、默读“造人结果” ( 17----18自然段)
思考——女娲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到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 ) 3、默读“起因” (1----4自然段) 思考: 说说为什么造人?
“女娲感到孤寂”
“让大地生气勃勃起来” “单没有自己一样的生物”
(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的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
六、再读神话 归纳主题
1、回顾课文与短文 ○1、分析写作手法
短文 。(想象神奇) 课文 。(想象生动、新奇)
○2、概括神话主题思想
都有想象,想表达 古代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求索精神 3归纳,小结 ○
什么是神话
神话——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解释世界的尝试 七、再读神话 归纳人物
用“女娲是 ,她 。”的格式回答,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女娲是 ,她 。” “女娲是 ,她 。” “女娲是 ,她 。”
八、课后拓展 想象作文
1、读《女娲补天》译文释意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2、展开想象,改写神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