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蜀道难》练习(含解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蜀道难》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

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杜甫的《赠李白》“飞扬跋扈”在此处的意思是“不守常规,狂放不羁”。试结合文章分析李白的狂放不羁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

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那时。 C.青泥何盘盘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运用夸张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阻,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8.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

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徒,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

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

选择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来纪念李白诞辰1300年。 B.诗歌剧场《天地——太白》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C.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

D.文章语言优美而具有感染力,特别是对现代舞剧《梦白》、诗歌剧场《天地——太白》的精心描写,让人们体会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10.文章说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却又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这是为什么? 四、名篇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艰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4)《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5)《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①____________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②____________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1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4.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 ①想象 。 ②想象 。 ③想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 ① ,这样,描绘的自然山水只剩下山水的艰险,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色彩,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李白写作这首诗时袭用乐府古题, ② ,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蜀道难》中,作者奇特的想象力表现在哪里呢?这主要表现在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任思绪放飞

等方面。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险峻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深渊,从“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曲折高峻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险要,从“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凄厉或轰响之声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感受等,无不是凭借神奇的想象而实现的,展现了奇特想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15.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醒自己,他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眼到、口到。” B.不速之客陨石真的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C.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16.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李白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救过郭子仪,让他免于死罪。 5.①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

靴。

②李白去游华山时,醉酒骑驴过县衙,县令阻拦,供词不留姓名。 ③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承接前句“白长笑而去”,划线句是以李白为主语,故考生抓住动词“乘”“至”“著”“坐”及其相关宾语、状语等可知,“尝乘舟”谓语成分齐全,所以独立断句,这样就排除A、C项。“金陵”是李白和崔宗之“至”的地点,故“至金陵”中间不能断开,且“著宫锦袍”的主语是李白,而不是“金陵”。且“旁若无人”一词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理解不正确。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时期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 结合“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分析,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

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可见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以”,来,用来。(2)补出主语“李白”;“奇”,意动用法,感到与众不同;“救其死罪”,救他让他免于死罪。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分析李白的狂放不羁之处”。关于“狂放不羁”,题干中提示为“不守常规,狂放不羁”,考生找出李白行为不守常规之处加以概括即可。

结合“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可概括出“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结合“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可概括出“李白去游华山时,醉酒骑驴过县衙,县令阻拦,供词不留姓名”;结合“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可概括出“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

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6.D 7.A 8.D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D.连峰去天不盈尺: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去,距离。解释错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

A.“‘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错误。《蜀道难》主旨句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的能力。

D.“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故选D。

9.C 10.①“横跨一千三百年”,指的是李白虽生于唐朝,可他的人格、创作、一直影响着唐朝以后的人们,没有中断;②“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指的是李白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真切存在的。③他不巧的诗篇为人传诵,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正激活着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说法错误,原文是“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解文意。 故选C。

10.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为什么文章说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却又是“一

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回答本题要分别解释为什么说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了,和“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的原因,然后再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根据原文“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可知“横跨一千三百年”,指的是李白虽生于唐朝,距今有1300年,可他的人格、创作、一直影响着唐朝以后的人们,没有中断。“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的原因在第五段,根据原文“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可知“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指的是李白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真切存在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的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

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

11.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湍、豗、砯、壑、扪、膺、嗟、捷、襟。 12.A 13.①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14. (想象)的内容是生活 (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解析】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都表示着重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A。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正所谓”可知,先要抓住前边语句中的关键词“无理”“痴情”,再根据“无理而妙”确定句间关系。可以填出“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第②处,依据横线前“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和横线后“生活是想象的基地”以及该句是以“诗的想象”作为主语,可整合出“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类意思的语句。

14.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比喻句变为陈述句时应注意:①明确陈述的主体,本题的陈述主体是想象﹔②改后的句子要通顺。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意思是想象来源于生活,它的内容就是生活;“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是说理性可以为想象指明方向,可以改为“(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是说感情可以激发想象,可以改为“(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15.A 16.①把“想象”比作“宝剑”,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想象”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宝剑”也是剑客们的重要武器,两者具有相似性;③“想象”如“宝剑”一般作用巨大,是浪漫主义作家写作的利器。 17.①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利色彩 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原文“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是直接引用了《蜀道难》中的句子,引号标示直接引用。

A.“心到、眼到、口到”是引用了朱熹的话,引号和语段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引号均标示直接引用。

B.“天然史书”是比喻陨石,陨石并不是真的“史书”,故标示特殊含义。

C.“形散”是指接下来要论述的对象,标示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对象。 D.“希望工程”是资助工程的名称,标示特定称谓。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求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具体作答时,只要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二者为什么具有相似性即可。这句话把“想象”比喻成“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宝剑”是锋利的,可见“想象”是一种利器;而“想象”在浪漫主义作家手中犹如宝剑在剑客手中一般,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这是它们的相似点。 17.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后文“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色彩”可以推断出第①处应填“此类诗歌中的功利色彩”之类的内容。

后文“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则提示了第②处应填的内容,应该是李白写作诗歌时运用了“想象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