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孩子们快乐地歌唱

来源:东饰资讯网
幼儿教育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152▲2019年第13期(总第337期)

让孩子们快乐地歌唱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张 芳

【摘要】唱歌是快乐的,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唱歌教学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随着老师一遍一遍地反复学唱,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对学唱歌曲失去兴趣。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唱歌教学活动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总结了一套让孩子喜欢唱歌、快乐唱歌的方法和策略。【关键词】节奏;歌词;旋律;演唱;表现

一、选择有趣味性、幼儿喜欢的教材

唱歌教学的选材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易于理解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像一些经典的歌曲《小燕子》《两只老虎》《两只小象》《柳树姑娘》等,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动物与植物形象,很适合幼儿演唱;还可以选择一些动画片的插曲,既有时代感,又易于幼儿理解,如《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娃》等;还要符合时令季节,比如一年的春天,由于是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的季节,小班孩子对颜色又有很浓的兴趣,所以教师就上了一节音乐活动课“颜色朋友在哪里”,效果非常好。

儿来说很难理解记忆,可绘制一个大圆圈后跟着两个小圆圈,帮助幼儿感受强弱弱的节奏特色。

以上是笔者教幼儿学习节奏的几种不同方法,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动口,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听觉、知觉、运动觉等感知能力,使幼儿在玩、说、动、奏的过程中感知节奏、学习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的关系,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三、理解歌词

教唱歌词时,若按照常规教法,教师先让幼儿机械地记背歌词,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这样幼儿对歌词理解不深刻,唱的情绪也不高。笔者一般会根据不同的歌词内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唱。

二、节奏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贯穿于歌词和旋律中,学习歌曲必须从节奏入手。在实施节奏训练时笔者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游戏情景或创编有趣的故事,理解记忆歌词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操,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为幼儿创设游戏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小班歌曲《颜色朋友在哪里》,在教授歌词时,教师出示了七个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子,让幼儿数一数是七个。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又出示一个红色的指偶朋友,在孩子们面前变起了魔术,教师把拇指上的红色指偶快速地晃动两下,握到掌心,红色指偶变没了,让小朋友猜猜看红色朋友变到哪个瓶子里了。孩子们非常好奇,说着、指着这个瓶子、那个瓶子。教师拿起事先在瓶盖里涂上红颜料的瓶子使劲晃动,水就变成了红色。孩子们欢呼雀跃:“红色朋友在这里!红色朋友在这里!”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很快就理解记住了歌词内容:“一二三四五六七,红色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红色朋友在这里。”其他如歌曲《小娃娃跌倒了》《粗心的小画家》等,教师也可以把歌词内容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帮孩子们理解、记忆歌词。

(一)倾听节奏

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可以说无处不在。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倾听节奏,学习节奏。如给幼儿一个钟表,让幼儿通过听觉感知“滴答滴答”的声音节奏。在活动室放置各种乐器让幼儿亲自动手敲打,感知乐器的声音节奏;或者通过音频或视频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继而引导幼儿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如在学习切分音时,先让幼儿倾听母鸡的叫声“咯咯嗒”来感受切分节奏。

(二)用身体动作来模仿节奏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感受节奏。比如学习附点音符时,先引导幼儿模仿瘸子走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来感受,然后用拍手、拍肩、拍腿等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学习掌握这种节奏。

(三)制作节奏图谱

为帮助幼儿感知歌曲中比较难理解的节奏,可绘制一些直观、形象的图谱。如四三拍的圆舞曲强弱弱的节拍特色对于幼

(二)制作词图谱

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直观形象的图谱,帮助幼儿准确地理解

2019年第13期(总第337期)幼儿教育

和记忆歌词。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制作了下面的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在什么地方?(池塘边,柳树下)有谁呀?(小鸭子)它怎么了?(迷路了,找不到家了)小鸭子怎么样了?(呷,呷呷,呷,呷,呷呷,呷,哭着喊妈妈)幼儿看着图片内容和节奏很容易理解和记住了歌词,并按照节奏朗诵歌词。按照同样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第二段的歌词:“小朋友,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把它送回家。”

唱,表达情感。由于演唱方法丰富多彩,最后采纳孩子们比较喜爱的演唱方法。

六、尽兴演唱,积极表现和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就是引导幼儿去表现和创造,在幼儿学会歌曲以后,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去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笔者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编动作,表现音乐

边唱边跳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喜欢用歌曲表达情感,而且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所以在幼儿学会歌曲以后,可以启发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创编一些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体会。如为歌曲《凑数歌》创编动作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鸭子和鹅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当唱到“三只鸭子上了坡”时,身体蹲下,双手放在身体两旁作鸭子的翅膀,两脚做登山步随节奏一摇一摆地走;唱到“七只白鹅下了河”时,两臂前打,双脚起踵,身体随节奏前倾。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自己的想象,惟妙惟肖地用动作把歌曲的情景表现了出来,这一过程不仅检查了幼儿对歌曲的理解程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仿编、创编歌词,快乐演唱

在幼儿学会演唱歌词后,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极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创编或仿编简单的歌词。如歌曲《颜色朋友在哪里》,当幼儿学会这首歌曲以后,教师启发幼儿:谁还愿意上来变“魔术”?孩子们争先恐后,当晃动瓶子“变”出绿色时,就一起唱:“一二三四五六七,绿色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绿色朋友在这里。”引导幼儿根据“变”出的不同颜色依次仿编歌词进行演唱。为了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

图1

的颜色,教师又提出要求,如寻找衣服或鞋子上的“黄色朋友”。孩子们在音乐背景下,边唱边寻找衣服上的黄色,唱完歌曲后,幼儿互相指着衣服或鞋子上的“黄色朋友”,欢呼雀跃。这一活动过程,真正体现了歌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第一,教学活动前,弹奏旋律让幼儿欣赏、感受,启发幼儿说出听了这首乐曲的感受,是抒情的还是欢快的,是四二拍的还是四三拍子的,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

第二,用柯尔文手势学习旋律,感受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把双手放在身体的不同位置,表示七个音符的高低。幼儿在演唱旋律时,跟着教师用双手把每个音的音高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手、眼、口、脑各感官都积极调动了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学习歌曲的步骤和方法策略,给孩子们创造了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调动了孩子们唱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能快乐地歌唱,真正体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四、感受旋律

旋律是歌曲的重点,旋律又是很抽象的,要把这个抽象的东西传授给孩子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旋律时笔者会做到以下几点。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海英.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教学的有效运用[J].当代学前教育,2011(03):45-46.

[3]龙凌冰.论幼儿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教育,2012(02):43-44.

五、填歌词,即兴演唱

在幼儿感受了节奏、歌词、旋律后,教师用钢琴弹奏出旋律,引导幼儿给旋律填歌词,即兴演唱。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鼓励并允许幼儿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想象演

153▲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