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远程教育助推全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来源:东饰资讯网
助推全乡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乡按照“抓培训、兴产业、促经济、共和谐”的思路,把推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建管”并举,注重“学用”结合,远程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折溪乡基本情况

折溪乡位于六枝特区南部,距特区政府驻地21公里,国土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2公顷,9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寨,79个村民组,4738户,18479人,有13个支部,297党员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49元,2010年达3559元,人均占有粮450公斤。

二、强建管 重学用

加强站点建设,建强新农村建设助推剂。一是加强对远程教育点管理人员的领导,打造民心工程。 自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来,全乡上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准了这条帮助农民致富、提供教育和信息的有效途径,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乡党委对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党支部职责。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站点运行和组织培训情况检查,促进各远程教育站点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站点操作人员、政治理论辅导和农业

实用技术辅导等“三支队伍”,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进行理论宣讲和技术讲解。切实加强网络及终端硬件维护管理,先后选派远教办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36人次达到能够熟练地操作远程教育设备,独立开展农技培训工作,确保站点长期正常运行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加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远程教育硬件环境。落实6万余元远程教育资金购置办公用品、设备和各种培训光盘。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打造新型农民。在我乡各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建设中,由于项目及资金等多方原因,只有中寨村、木伐田村和把仕寨三个村建立了村级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为解决全乡农民的求知需求,我乡按照“一套设备,两班人马,双向学习”的资源整合思路,将各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的培训范围拉大,采取上课期间教师、学生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党员干部、群众用的培训和学习方法,有效发挥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的最大作用,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我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求知欲。为全力培育新型农民创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基础。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全力培育新型农民。自远程教育在我乡开通后,我乡以发展生姜生产为主,积极探索教育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支部领航,协会搭台、远教助推”的新兴教育模式,有效促进了全乡各项经济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支部领航。引导生姜种植大户组建折溪乡生姜协会,积极参与协会建设,帮助完善协会的内部组织

2

体系,促使协会与远程教育站点实现共建、共管、共用。通过学用成果的转化,经果林、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生姜种植3200亩,产值4800万元,扣除成本每亩1000元,亩产值14000元,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协会搭台。协会与会员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利润分配方式与风险补偿办法及其违约责任。建立会员培训、定期指导等工作制度,提高协会会员的技术水平,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的风险预警机制,从而降低风险赔偿成本。三是远教助推。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切实为协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着力解决其信息闭塞、技术水平低等难题,形成了支部领航、协会搭台、远教助推的发展局面,有效促进了全乡生姜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实际将群众分为政治理论、畜牧养殖、种植技术、计生知识等6个种类进行培训,精心选题,强化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促进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远教终端站点先进的教育功能,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狠抓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采取组织观看电教片、娱乐片、IP流媒体节目等来扩大群众视野,丰富其娱乐生活外,在远教站点举办政策法律法规讲解以及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生态建设等短期素质培训班19场次,参训人员2300多人次。二是狠抓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分类培训工作。对全体党员干部,主要是培养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带头致富的能力。采取技术讲座、专家辅导、有奖问答、典型经验介绍等形式,提高党员干部致富

3

奔小康的能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年轻党员,主要是培养他们闯市场的能力。对老党员,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护稳定,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作用。三是远程教育中心站作用明显,建成后,共组织党员群众收看32场次,其中收看党校课程3场次,专题讲座1场次,形势报告1场次,农村远程教育22场次,共培训人数1260人次,培训“三支队伍”389人次。内容主要是收看实用农业技术为主,兼以理论、法律、信息等内容,结合利用党员电教播放点定时展播电教片,激发广大党员树立新的致富理念,增长见识,并着力引导党员中心户引进新项目、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同时,带动、帮扶困难党员、群众用科技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中寨、六堡村及木伐田等村基本上实现村有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优质稻谷种植1000亩、生姜种植800亩、杂交玉米种植900亩、优质梨种植1200亩等,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终端站点知识集中功能,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实用技术能力。远程教育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实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这些最前沿的知识、信息、技术正是农民群众所欠缺的,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技术支撑。但是,科学技术不会自动地或者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而是需要形成某种机制,才能使其作为一种要素广泛渗透于社会

4

生产力的结构之中,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为此,我们在全乡各站点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对不同从业人员加强了各自所需的技能知识培训,力保全乡人民群众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文化继续教育,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的事迹片、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围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的同时,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为树立农村新风尚作出努力。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等活动,引导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今后工作初步设想

今后的工作着重突出抓组织领导,形成共建全力;突出抓资源整合,科学规划推进;突出抓“建管”并举,提高建管水平;突出抓“学用”结合,增强常用能力。

一是逐步建立适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辐射功能,通过“村校结合”的模式,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政策法规学习,接受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5

三是做好评估党员干部参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成效,总结经验,提出工作建议。

四是进一步对各站点的远程教育操作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培训。

五是多渠道征取经费,增加站点运行经费的投入。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