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来源:东饰资讯网


追求卓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

《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超越自我·争创辉煌

3.1.2函数的极值

一、教材分析:

本课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章《导数的应用》第一节、第2课时《函数的极值》,所需课时为1课时。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方面的应用的继续深入,它是上一节的继续并为下节做准备,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导数应用的关键知识点,通过对函数极值的判定,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单调性与其导数关系的理解;掌握了函数极值的判别方法,就为学生下一节学习函数最大、最小值的判定铺平了道路。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能发现函数f(x)在xx0处的函数与其附近点的函数值的关系;

②能说出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值;

③能发现函数f(x)在xx0处的左右的导数值的特征. (2)能力目标:

①能从几何直观理解函数的极值与其导数的关系,并会灵活应用; ②会正确判断极值点附近的导数值的正负号; ③能正确的求出极值. (3)德育目标:

①提高学生运用导数的基本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算法思想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学会用导数判别函数极值的方法,并能灵活

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导数去解决有关函数极值方面的问题,渗透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法:启发、探究、合作式

三、学法:数形结合法,归纳总结法,化归法 四、教具:课件,投影仪,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投影出一幅山脉图片)

观察图片并动态演示人物登山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登山过程中人从P到Q再到R的图像变化趋势、及P、Q、R的位置特点.

Q R P

由此引出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探究

1、阅读活动

阅读课本第59页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极值是否为函数的最值? (2)极值点能为区间端点吗? (3极大值比极小值大吗?

(4)在区间上的单调函数是否有极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理解概念、去体会、 去领悟。

2、探究活动一

如图,是函数y=f(x)的图象,试找出函数y=f(x)的极值点,并指出哪些是 极大值点,哪些是极小值点?

o a x1 x2 x3 x4 b x f(x4) f(x1) y

强调:(1)极值点是自变量的值,极值指的是函数值。

(2)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

(3)函数极值是的一个局部性的概念,是仅对某一点的左右两侧附近的

点而言的.

设计意图:通过函数图像结合阅读的教材从“数”与“形”上直观的理解极值

与极值点的定义。

3、定义解读

一般地,设函数yf(x)在xx0及其附近有定义,如果f(x0)的值比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大,我们说f(x0)是函数yf(x)的一个极大值;如果f(x0)的值比x0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小,我们说f(x0)是函数yf(x)的一个极小值。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极值,x0称为极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定义的再次解读,让书上的知识真正的变成自己所知识。 4、拓展延伸

(1)下列四个函数中,在x=0处取得极值的函数是 ( )

①y=x3 ; ②y=x2+1 ;③y=|x| ; ④y=2x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能否用图像得出函数f(x)2x33x236x5 的极值点?

教师:上面我们都是通过图像来判断函数的极值点与极值,即从“形”上考

虑,那么能否从“数”上对其进行求解呢?(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2)与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进行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题(1)对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分析让学生从“形”上直观的判

断什么样的函数存在极值,通过题(2)引出能否从“数”上求解极值有关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探究活动二

复习可导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与导函数值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寻找函数极值点与导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图像并类比于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关系的研究方法,看极值与导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y y=f(x) y y=f(xo a x0b x o a x0b x

由上图可以看出,若x0是f(x)的极大值点,则x0两侧附近点的函数值必须小于f(x0)。因此,x0的左侧附近f(x)只能是增函数,即f(x)0,x0的右侧附近f(x)只能是减函数,即f(x)0,同理,如下右图所示,若x0是极小值点,则在x0的左侧附近f(x)只能是减函数,即f(x)0,在x0的右侧附近f(x)只能是增函数,即f(x)0。 教师:从而我们得出结论(给出寻找和判断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方法,同时巩固

导数与函数单调性之间的关系):

若x0满足f(x0)0,且在x0的两侧f(x)的导数异号,则x0是f(x)的极值点,

f(x0)是极值,并且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正右负”,则x0是f(x)的极大值点,

f(x0)f(x0)是极大值;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负右正”,则x0是f(x)的极小值点,是极小值。能否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极值问题. 用表格可表示为:

x

(a,x0)) x0 (x0,b) x (a,x0) x0 (x0,b) f(x) + 0 _ f(x) _ 0 + yf(x) 增加 极大值 减少 yf(x) 减少 极小值 增加 总结:导数值xx0左正右负此时f(x0)为极大值,右正左负f(x0)为极小值 教师:刚才我们分别从“形”和“数”上对函数的极值点与极值进行了探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利用我们所探讨出来的知识,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以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两方面来理解与补充判断极值的方法. (三)例题探究

例2 求函数f(x)2x33x236x5的极值点. 教师:如何求函数yf(x)极值点

学生:求导,再判断导数在某点左右的符号,左正右负此点为极大值点,反之则为极小值点.

教师:(规范书写)并对上式变形为“如何求函数yf(x)的极值?” 学生:只需求出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值。

教师:通过上题的求解你们能总结出求解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学生:尝试着回答,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求函数极值的步骤是: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求导数f(x). 3.解方程f(x0)0

4.对于方程f(x0)0的每一个解x0,分析f(x)在x0左、右两侧的符号

(即f(x)的单调性),确定极值点:

①若 f(x)在x0两侧的符号 “左正右负”,则x0为极大值点; ②若 f(x)在x0两侧的符号 “左负右正”,则x0为极小值点; ③若 f(x)在x0两侧的符号同号,则x0不是极值点.

强调:要想知道 x0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就必须判断 f(x0)=0左右两侧导

数的符号的正负.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和变式的分析对函数极值的求解的规范书写与方法的总

结。

(四)课堂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极值

(1)f(x)3xx3;(2)f(x)x48x318x21.

2、若函数f(x)ax3bx4,当x2时,函数f(x)有极值 (1)求函数yf(x)的解析式;(2)求函数f(x)的极大值.

(五)反思小结,理性升华 (1)知识方面

①极值点和极值的定义;几何方法————从“形”上入手————直观

代数方法————从“数”上入手————精确

②极值点与极值的判断

43 ③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2)思想方法方面 ①数形结合思想

②算法思想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

课本第62页 习题3-1 A组 NO.2 2.课外作业:

①请同学们合作设计求解函数极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

②请同学们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不存在,函数在这点处能取到极值吗?”.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函数的极值,以上一节课导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的极值定义,利用定义求函数的极值.教学反馈中主要是书写格式存在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刚开始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格式,但随着几道例题与练习题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列表方式的简便,同时为能够快速判断导数的正负,我要求学生尽量把导数因式分解.本节课是一堂概念教学课,因而在概念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从“形”与“数”来对极值概念进行论述,学生能较好的接受,但在例题解答过程中学生还暴露出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不高,以及求函数的极值的过程板书仍不规范,因此这方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个人教学设计模板:

个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正视发展挑战 工作单姓名 位 教材版年级学科 九 本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 “课程目标”,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三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 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部编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2. 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3.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要把握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和相关政策,课程与现实生活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更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中学生应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知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比如,“婴像保护眼睛一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续发展”“绿色道路”“美丽中国” 等相关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索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当前,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存在真空、缺失或者不力的地方,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导入新课——新课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2.问题: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二、新课讲授 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思考:对人口问题的衡、“独生子女”社会问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的? 点。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落实什么基本国策?对这题。 一国策你有什么认识? 2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 (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问题:这样做有利于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1.材料展示:为鼓励市民按政策生育,解决“生得起、生得好”的问题,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办下发通知,将围绕孕前、孕期、分娩到分娩后全生育过程,为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孕产妇提供七项免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实施基本生育服务免费制度。 3.师生共同总结:(1)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2)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结合教材第80页了解作业 三、作业布置 “拓展空间”内容,制作向社区居民宣传土壤保护重要意义的手抄报一份,并互相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了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互动、查漏补缺 改变。知道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资源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知道了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四、课堂总结 和身体健康。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