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叠问题》观课报告

来源:东饰资讯网
《重叠问题》观课报告

沈老师的教学设计独特,教学节奏掌控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到实际操作,再到自主练习,一直处于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听课体会与反思。

一、首先,沈老师围绕实践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一开始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 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四年级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出示参加的社会实践情况信息,由观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出示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表,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引入对重叠问题的研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其次,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老师非常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说出其它不同的算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计算。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是用算一算的方法,有的是用画一画的方法,这三种方法,让学生展示的淋漓尽致,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当学生讲不通的时候,不是老师急于引导,而是将问题抛给

学生,直到问题解决,层层深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学生用算一算的方法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他认为列算式是:10-4=6(人) 9-4=5(人) 5+6=11(人),这个学生首先解释了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显然这个学生的算法是存在问题的,下面的学生进行质疑、提问。有个学生有疑问,进行补充,在上一个学生的算式中,再列一步,11+4=15(人),最后解决了问题,而且学生说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并指出了第一位同学说的错误。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又多了一种算法。经过不断的讨论交流,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到:不管算法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小记者和小交警的人数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为下面总结如何计算重叠问题打下基础。

再次,韦恩图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由学生进行设计,在大家的补充完善下,产生韦恩图,从而引出韦恩图的介绍。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部分各代表什么?通过老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的数学思想,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整节课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值得学习。

三、最后,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初老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韦恩图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使绝大多

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感知理解集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示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体感觉这节课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目标达成度较高,在做练习时,学生能够运用算式解答,并理解了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通过听沈老师的这节课,也反思下自己的课堂,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展示,跟随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点的研究,发散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