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来源:东饰资讯网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潜江市总⼝中学洪伟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1934年10⽉被迫实⾏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万五千⾥长征。教材围绕长征这⼀主题展开,主要反映在“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两个⼦⽬。学⽣分析

学⽣通过语⽂课本《⾦⾊的鱼钩》、七律《长征》诗和⼀些影视剧对长征这⼀史实有所了解,但对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的经过等问题并不清楚,在学习、⽣活中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些现象,学习本课很有必要!教学⽬标知识与能⼒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能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历史意义。

2、通过引导学⽣探究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分析问题的能⼒。

3、结合阅读长征⽰意图,培养学⽣读图、填图的能⼒,引导学⽣运⽤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在那⾥的重⼤历史事件。过程与⽅法

1、指导学⽣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简要介绍四次反“围剿”的知识,⽐较胜利和失败的原因。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争的历史时,指导学⽣⼀定要掌握读图、⽤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在那⾥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分析的⽅法,如⽐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活。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原因。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教学⽅法

1、讲解法。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讲解。

2、⽐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做⼀个对⽐,有利于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让学⽣⾃⼰去“重⾛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千⼭的艰难历程。4、讨论法。5、故事穿插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1、⽑泽东七律《长征》诗2、红军的反“围剿”

3、⽑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合影照⽚,李德的照⽚

4、动态的《中国⼯农红军长征⽰意图》、《中国⼯农红军长征⽰意图》填空5、电视剧《长征》中遵义会议的⽚段6、遵义会议会址图⽚7、⾦沙江的图⽚

8、《飞夺泸定桥》、《爬雪⼭》、《草地情》的油画9、《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照⽚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

同学们,还记得⽑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吗?(屏显七律《长征》)请⼤家⼀齐来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红军长征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起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屏显课题)。(⼆)新课讲授⼀、长征的原因

1、学⽣阅读课本第⼀⾃然段及⼩字部分,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长征?”

2、(屏显红军的反“围剿”表格)概要介绍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引导学⽣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博古、李德执⾏王明错误路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战略转移。与⽑泽东军事战略相对⽐,使学⽣进⼀步明确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的反“围剿”

3、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明确:由于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多媒体显⽰)⼆、 红军长征的经过

1、学⽣阅读P59—62页的内容,写出长征的路线。

2、教师讲述长征的经过。(⼤屏幕显⽰动态的《中国⼯农红军长征⽰意图》)中国⼯农红军长征⽰意图

(1)当讲到遵义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遵义会议的影像⽚断,再让学⽣看书总结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多媒体显⽰)。

引导学⽣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电⼦⽩板上边讲边画⽰意图)教师分析:中国共产党诞⽣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14年⾥,党的主要领导换了⼏任,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命失败,接着博古等⼈犯了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的14年,在以⽑泽东为核⼼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命⼀步步⾛向胜利,最终建⽴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2)(屏显⾦沙江图⽚)学⽣讲述红军巧渡⾦沙江的故事。

3、学⽣思考并回答61页的动脑筋问题“红军长征途中,除敌⼈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屏显)教师归纳:A、恶劣的⾃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望⽆际的草地B、缺少粮⾷给养C、悲观、失望的情绪D、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等

4、(屏显江泽民关于长征精神的讲话)引导学⽣归纳长征精神。

教师总结:

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于战⽃,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艰苦奋⽃,善于团结,顾全⼤局的精神。(多媒体显⽰)

5、学⽣两⼈⼀组,⼀个说、⼀个指图做“重⾛长征路”的游戏。

6、(在电⼦⽩板上显⽰空缺的《中国⼯农红军长征⽰意图》)让学⽣⽤箭头在屏幕上画出中国⼯农红军长征的路线。7、依据上图,学⽣完成以下练习:(1)看地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过多少省。(2)找到瑞⾦、遵义、吴起镇、会宁的位置。

(3)找出中央红军长征中渡过哪些江河?发⽣了什么事情?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讨论得出结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量,使中国⾰命转危为安。(屏显)(三)课堂⼩结板书形式,学⽣归纳。(四)巩固训练(屏显)1、红军长征开始的⽬的是()A进⾏战略转移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北上抗⽇,D分化国民党

2、长征是中国⼯农红军进⾏的伟⼤战略转移,这⾥的“转移”是指()A党的⼯作中⼼转移,B⾰命的中⼼地区发⽣转移C中国⾰命的性质发⽣转移,D中国⾰命的⽅式发⽣转移3、红军长征的起迄时间分别是()

A1933年10⽉,1935年10⽉。B1934年10⽉,1935年10⽉C1934年10⽉,1936年10⽉。D1935年10⽉,1936年10⽉4、请把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1、强渡乌江:2、渡过湘江;3、抢渡⼤渡河4、四渡⾚⽔;5、巧渡⾦沙江;

A:12345 B:21435 C:21453 D:25143(五) 课外拓展(屏显)

假如你是⼀名旅⾏社的导游,你准备让你的游客重⾛长征路,回忆⾰命史,那么,你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应推荐哪⼏个景点?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授完本节课后,反思课堂达到的成效,使我感触颇多:⼀、创设情境,引⼊新课

在导⼊这节课时,我⾸先引领学⽣们朗读⽑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常熟悉。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胜利?”让学⽣带着问题进⼊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这样,⼀⾸七律诗把师⽣共同带进了红军⼆万五千⾥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难忘的战⽃岁⽉。诗歌的引⽤使这节课的教学⽓氛变的活跃,学⽣们积极主动,师⽣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提供资料,激发兴趣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掌握记忆,我精⼼准备了⼀些资料,如历史图⽚、地图、影⽚等。图⽚有“遵义会议旧址”、“⾚⽔河”、“⾦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电影⽚段有“遵义会议”。这些资料的加⼊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段。这样⾄少有两个好处:⼀可以吸引学⽣的注意⼒,⼆可以通过影⽚拉近学⽣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进学⽣的内⼼深处,引起学⽣⼼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搜集了⼀些长征中的感⼈故事。三、⼀图多⽤,突破重难点

为了使学⽣牢固地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教师采⽤动态《长征⽰意图》讲述长征的经过。

2、学⽣结合《长征⽰意图》做“重⾛长征路”的游戏,设计相关的练习,进⼀步培养学⽣读图、填图的能⼒,引导学⽣运⽤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在那⾥的重⼤历史事件。

3、通过《长征⽰意图》,让学⽣设计旅游线路,推出重点景点的课外拓展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进⼀步巩固了

学⽣对本课知识的迁移、拓展。四、由史及今,延伸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的禁锢,创造性的使⽤教

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应该做教材的主⼈。所以,我在长征讲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括哪些精神?”学⽣讨论回答后,⼜问“‘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可以提⽰学⽣可结合⾃⼰的⽣活和学习情况。这样设计的⽬的是使学⽣内化课堂学习内容,使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从⽽培养学⽣艰苦奋⽃的精神。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之处,如教师语⾔不够简洁、流畅;学⽣活动探究的时间可以再长⼀些;应引导学⽣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