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习题集

来源:东饰资讯网
文学院导师胡山林在教育硕士教育研讨会的发言稿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大都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有比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平时比较忙,相对来说,接触新的专业理论较少,于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选择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最有用的专业理论,为提高教育硕士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能力服务,就成了我安排教学内容要考虑的一个核心目标。

经过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我重点安排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文学欣赏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学员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中学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份量较重,对于这部分课文,大多有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老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教参,作品分析成了套路,当自己拿到一篇新的作品时却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分析。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理论,不懂得独立分析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角度和方法。为此,我重点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

这就是我的教材《文学欣赏》的核心内容。“文学欣赏导引”是我于1992年面向中文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系统讲授分析文学作品的角度、方法和原则,后来被河南大学遴选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这门课2005年获批河南大学精品课程,2006年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教材《文学欣赏》2008年被清华大学出版社选为供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等院校教材”,2009年河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这门课的内容也适合中学语文教师。当然,面对教育硕士班是有选择的讲授,即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有启发意义的内容。如,文学的学科属性,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角度、基本原则,怎样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等。实践证明,这一内容很受学员欢迎。他们说,这部分内容老师没讲时自己似乎知道,但仔细一听才知道自己并不真的知道(你不问我还清楚,你一问我反倒糊涂)。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熟知非真知”的道理,所以,这部分内容看似普通,并不深奥,但却是学员最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所以学员听后反映具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1

二、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

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传统的是社会、政治、阶级视角,公式是总结主题思想时的套路:“封建阶级压迫,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人民反抗,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云云。这一视角当然是重要的但决不是唯一的。长期以来社会政治视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以致于老师和学生只知道有这一视角而不知道还有其他视角,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这一偏狭单一的视角极大地约束了对文学作品(包括中学语文课文)的理解。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我为语文教育硕士讲课时加进了我的另一门课《文学与人生》的核心内容,即中心主旨——从人生视角解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

在讲这一内容时,我从人生视角分析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包括中学语文课文,让学员从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感悟怎样从人生视角分析作品。如莫泊桑的《项链》,关于其主题思想,中学语文的“教材提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政治视角。但我用人生视角分析作品,归纳出的主题思想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叹!”我从命运的不公平性、命运的偶然性、命运的荒诞性、命运的辩证性、人生选择的严肃性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每一论点都出自作品分析本身,结论富有说服力,学生反映说“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是从人生视角分析作品。

这一内容的安排对学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会了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新角度新方法,也可以说是新观念;二是通过这种分析,丰富了学员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提高了人生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素质。听过这门课的学员一般都要买一本我的《文学与人生》教材,经常有学员给我发信息或当面说曾反复阅读过这本书,并推荐给同事看。

总之,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是很熟悉,但我尽量按我的理解,紧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尽可能的将大学的专业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结合,给学员的教学以实际的帮助。换句话说即尽可能的让我的教学内容实际有用,既有指导性,又有实践性,切实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能力。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