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

来源:东饰资讯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11)15-0038-03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11年第2l卷第15期 收稿日期:20l1*l0 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 孟春全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图书馆,陕西西安,710600) 摘要:在低碳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受到了挑战。论述了低碳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 从低碳馆舍、低碳馆藏、低碳管理、低碳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图书馆;节能减排;资源共享 中圈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 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 念;其他欧洲发达国家也相继进行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 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在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 资源的损耗,综合考虑馆舍、文献资源、制度建设等因素,创建清 洁健康、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型图书馆。 1.2低碳图书馆的特征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文献信息,供读者借阅的文化机 构。低碳图书馆是指以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理念来建设、使用、管 法案,由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 化,将发展低碳济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9年 l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低碳更是成为了 理和维护的现代化图书馆。低碳图书馆是低碳理念在图书馆建 设和管理中的践行,它区别于原有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低排放、 低污染和低能耗,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建设中要 环保低碳,也要体现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与管理过程中。 1.3中国图书馆低碳现状 举世瞩目的焦点。所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所遵循的一项准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1低碳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 1.1低碳图书馆的内涵 所谓低碳图书馆,就是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宗 旨,追求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对于低碳 图书馆来说,就是尽可能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自然资源,节省人力 参考文献 1949年之前,中国仅有公共图书馆50多所,现在全国已有 各类图书馆3O多万所,藏书近20亿册,在馆舍数量、藏书总量 和馆舍面积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建 于20世纪后半叶,图书馆建筑本身以及在使用和管理中存在严 重消耗能源的现象,如深圳图书馆每天电费达2万多元,上海大 学图书馆夏季每天仅空调费就达上万元,这给国家和图书馆自 [1]陈万忠.谈优化高校图书馆开架管理[J3.图书馆,200l(5): 71-73. 第一作者简介:许莉,女,1963年6月生,1985年毕业于 扬州职工大学,工程师,扬州大学逸夫图书馆读者工作部,江苏 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225009. [2]刘刚.浅谈开架借阅的科学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1(5):69—70. (责任编辑:邱娅男) Talking about the Stack’S Management under he tLarge Circulation and Large Reading XU Li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large circulation and large reading mode bring S about new impacts and challenges to library stack’S open shelves management.Although he acttual effect of stack’S open shelves management is accepted by most readers,it causes a few WO/Ties to the library.How to correctly face these worries,improve and detail the service functions,and deepen he tmanagement level a problem that is worth studying in library stack’S service management. KEY WORDS:library;open shelves reading;stack management;service for readers R 孟春全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 身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模式造成的 资源浪费和能源损耗也十分严重。所以,创建低碳图书馆已经成 为当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 2.1低碳馆舍 馆舍是图书馆最基础的硬件设施,它在高校建筑中占据举 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建筑往往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笔者所在 馆竣工于2002年,位于西安科技大学校临潼校区的地理中心, 属于学校主要形象建筑工程,是学生往返于教学区与生活区的 必经之地。尽管在当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考虑到了 节能环保,但如果用今天的低碳“标准”来评判的话,当时的设计 理念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图书馆照明线路的设置不科学,未 做到“一灯一开关”或智能化控制,有些阅览室(书库)数百盏日 光灯仅由4个开关控制;所有阅览室(书库)的灯光为“块状”控 制,没有充分考虑自然光的利用。如果改为“一灯一开关”,或将 “块状”控制改为“条状”控制,整个图书馆的电能消耗将减少 10%以上;如果将所有照明改为高效的LED照明设备,电能消耗 将减少60%以上。另一不足是一至四层阅览室(书库)与楼道之 间玻璃墙的设置,其明显阻碍了空气的自然流动,加剧了“温室 效应”,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提倡低碳建筑的今天,图 书馆馆舍的规划、设计、施工及使用应融人低碳理念。 楼宇外壳因风吹、雨淋、日晒而成为耗能的主要部分,可以 运用复层屋顶及多层墙板的设计方式来增强外墙的透气性,采 用复层玻璃搭配塑钢窗框来提高窗户的隔热功能。其次,水电系 统是节能设计的关键,应尽可能选用感应水龙头和节能灯管,推 广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自然风 以减少电灯、空调等的使用。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用“风、光、 热”环境计算机模拟等软件,对采光、室内通风全部进行计算机 仿真,实现阅览室内哪里阳光照度好,阅览桌就布置在哪里,阅 览桌的布局“追”着阳光走;光线不足的地方,才用灯具补光。多 功能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逐渐成为读者活动较多的场所,所以 必须重视浮动地板的设计,在地面板与楼层结构板之间加设橡 胶隔音毯,以减轻噪声对其他读者的影响。要注意使用达到环保 要求的花岗岩、玻璃等建筑辅料以保证人体少受辐射的伤害,要 倡导适度装修以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污染,把图书馆建设成 一个温馨、健康的低碳家园。 2.2低碳馆藏 所谓低碳馆藏,就是指在保持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下,科学优化、合理利用馆藏,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 实际需要,实现馆藏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在馆藏建设中,馆 藏资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性和丰富性上,而且还体现在文 献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增值性上。笔者所在的图书馆针对学校 “地矿”专业特色,创建了“地矿”特色书库和矿业数据库,为相关 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受到了广大读 本刊E—mail:bjb@sxinfo.net图书馆工作研究 者的好评。另外,我馆多年来鼓励毕业生将自己不易带走的旧书 (包括教科书)捐给图书馆,还开展了老教授捐书活动,不仅丰富 了馆藏资源,而且使旧书循环再利用,达到了“节能环保、传递知 识、服务读者”的目的。 2.3低碳管理 低碳图书馆是贯穿低碳理念的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在 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纳 入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年度考核范围。在员工中大力倡导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活动,尽可能使用QQ、e— mail、MSN等即时交流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以减少对纸张的 消耗,在非打印不可的情况下,提倡双面打印。鼓励员工多走楼 梯,少坐电梯,并借鉴日本“Cool Biz”和“Warm Biz”之经验,号召 员工在夏天不要穿西装领带,而是穿凉爽的衣服,空调温度不低 于28℃;而在冬天号召大家穿较保暖的服装,空调温度不高于 l8℃,从而减少电能消耗,达到减排目的。 2.4低碳服务 2.4.1低碳阅览氛围 为读者营造一个低碳阅览氛围是图书馆人践行“读者第一” 服务宗旨的首要任务。低碳阅览氛围主要是指花草栽培和室内 色彩。将绿色花卉植物引入图书馆,辅之以名人字画、艺术品等 布置室内,使读者直接感受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图 书馆既要有四季常绿的万年青、松柏等树木,也要有玉兰、腊梅、 桂花等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形成立体层次交错的绿被花卉景 观,增强生物吸碳功能,降低图书馆的碳浓度。 图书馆内部环境应以白色调为主,书架和阅览桌椅以木纹 本色为基调,并以这种主色调为基础形成独特的色彩系统,给读 者营造一个宁静温馨的学习与研究环境,教师研修室、学术报告 厅等可铺设色彩艳丽的地毯,体现热烈、活跃的学术氛围。 2.4.2远程服务 图书馆是高校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据测算成人每天呼吸排 放的CO 约1 kg。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为例,2010年入馆总人数 为145万人,以平均每天在馆时间3.5 h计算,全年在图书馆排 放的CO 约为210 t。所以减少读者来馆次数和时间,可以有效减 少碳排放,这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宗旨似乎相矛盾。但在互联网 时代,读者并不需要一定要亲自到图书馆才可以利用图书馆提 供的服务。除了馆内阅览、借还书之外,还有信息检索、图书预 约、论文查新、校外访问等,后面的这些服务利用IrI'技术完全可 以通过互联网远程实现,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图书馆提供 的服务和各种电子资源。现在许多纸质书、期刊都同时拥有电子 版本,既方便了读者,又减少了来馆人数,从而有效降低了图书 馆的碳排放。 2.4.3资源共享 馆际互借已在高校开展多年,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还 未完全实现。进入21世纪之后,“扩招”之风几乎席卷了所有高 校。随着规模的扩张,高校都在建新校区,其新馆建筑面积一般 39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1 1年第2l卷第l5期 收稿日期:2011- 8 *Or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探析 于江舟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高校最首要、最核心的 任务是育人。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自身优势,通过 服务践行大学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馆员队伍建设;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1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1.1育人是大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大学的创立源自欧洲中世纪,它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 变革而不断扩展,总的来看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于11世 究。正是因为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融进,得以形成近代大学。19世 纪初创办的柏林大学,具有了近代大学的所有特征,它是近代大 学发展的标志,注重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来获得知识以促 进人才培养。第三阶段,进入2O世纪,社会发展对大学的诉求, 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融合,承担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 会三大功能。 纪的中世纪大学,是神学和古典学的世袭领地,科学和技术学科 难登大堂,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已有的知识,保存和传递现有 从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开始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到重 视科学研究,再到而今服务社会,不难发现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其培养人才的功能是恒定不变的。大学的重点在于发挥育人 [2]王桂香.创新低碳图书馆管理方法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0(36):239. 文化。第二阶段,近代大学直接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它的主 要特征是将自然科学引入大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注重研 是旧馆的3倍以上。然而,在建新校区和新馆的过程中,几乎没 有人触及到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每馆都在贪求大而全, 而将“共享”抛到脑后。据笔者调查,尽管各高校专业特色不同, 但它们图书馆所采购的图书和期刊的重复率高达80%,造成了 资源的严重浪费。可以设想,如果在新校区较集中的“大学城”建 一[3]李东方.新媒体时代的低碳图书馆[J].生态经济,2010(12): 182-184. [4]俞小怡,金玉玲,常艳.管窥低碳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2010(21):26—27. [5]孟春全,钱秀平.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J].农业图 书情报学刊,20o9(9):169—171. (责任编辑:薛培荣) 个“公共”图书馆,不仅避免了文献资源的重复采购,而且可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可喜的是,数字图书馆以及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为资源 共享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极大地减少了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 依赖。所以,数字图书馆是未来低碳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一作者简介:孟春全,男,1957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 [1]孙婧.高校创建低碳图书馆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OLO(26):214.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副研究馆员,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图书 馆,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710600.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Low-carbon Library MENG Chun—quan ABSTRACT:The tradiitonal library is challenged in the“low—carbon economy”er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low-carbon library,and probes into some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the low—carbon library from aspects of the low-carbon library buildings,low-carbon collection,low-carbon management nd alow-carbon service. KEY WORDS:low-carbon ilbrary;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resources sharing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